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一轮复习基因的分离定律高中生物精品公开课
一轮复习基因的分离定律高中生物精品公开课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作出假设 • 遗传因子决定生物的性状 •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 成对的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分离 • 雌雄配子在受精时随机结合
P 高茎
矮茎
豌
DD × dd
豆
配子
杂
D
d
交
F1 高
d
解
释
F2
DD Dd
高茎 高茎
3
Dd
D
d
Dd 高茎
dd 矮茎
:1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3、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假说演绎推理验证
1).假设演绎推理
2).测交实验结果
高茎豌豆 矮茎豌豆
测交后代 30株
34株
比例
高茎:矮茎≈1:1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4.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 对 存
在,不相 融合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
遗传因子发生 分离 ,分离后的遗传因子
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特别提醒
①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的时代“基因”这一 名词还未提出来,用“遗传因子”表示。 ②两大定律发现的时间比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晚, 所以达尔文对遗传变异的本质不清楚。 ③F1配子的种类是指雌、雄配子分别有两种:D和d, D和d的比例为1∶1,而不是雌、雄配子的比例为 1∶1。生物一般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 量,如豌豆。
(三)、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发生时间
1.实质:_等__位_基__因__随__同_源__染__色_体__的分开而分离。 2.时间:减数第_一__次分裂_后__期。
如下图表示含一对等位基因A、a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 数分裂图解:
3.适用范围及作用条件
分离定律只适用于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 的遗传,且需满足以下条件: (1)产生两种配子的数量相等,且生活力相同。 (2)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均等。 (3)子代不同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相等。 (4)子代个体数量足够大。 (5)遗传因子间的显隐性关系为完全显性。 (6)真核生物有性生殖产生配子时的核遗传。
性状分离 杂种自交后代中呈现不同性状的现象
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杂种子 显 性 的 相 对 性 一代中不分显隐性,表现出两者的
中间性状(不完全显性) 或者是同时表现出两个亲本的性状 (共显性)。
(一)基本概念
基因类
等位基因 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 基因 。
显性基因 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
由相同基因的配子 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
概念 结合成的合子发育 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
成的个体
个体
特点
①至少含一对等位基 ①不含等位基因;
因; ②自交后代不发生
②自交后代会发生性 性状分离
状分离
(一)基本概念
含义
作用
杂交 自交
基因型不同的生物 个体间相互交配
两个基因型相同的 生物个体相互交配
①探索生物性状的基因的传递规律
②将不同优良性状集中到一起,得 到新品种
③显隐性性状判断
①可不断提高种群中纯合子的比例
②可用于植物纯合子、杂合子的鉴 定
F1与隐性纯合子相 测交 互交配,从而测定
F1的基因组合
是相对而言的,正 正交与 交中父方和母方分
反交 别是反交中的母方 和父方
①验证遗传基本规律理论解释的正 确性 ②高等动物纯合子、杂合子的鉴定
隐性基因 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 一生物的基因型是Aa A---显性基因 a---隐性基因
A和a为一对等位基因 A和A为相同基因 a和a为相同基因
(一)基本概念
个体类
表 现 型 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
基 因 型 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纯合子 杂合子
纯合子
杂合子
注意符号的意义
个体类
P 亲本 G 配子 F1 子一代 F2 子二代
× 杂交
× 自交
♀ 雌性 ♂ 雄性
(一)基本概念
性 状 生物体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称
相对性状 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性状类
显性性状 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 那个亲本性状
隐性性状 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未表现出来 的那个亲本性状
分的性状 ⑤开花期母本去雄,然后套袋 ⑥花
蕾期母本去雄,然后套袋
A.①②③④⑥
B.①②⑤⑥
C.①②④⑥
D.②③④⑥
深化拓展
1.果蝇常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的原因
(1)相对性状多、易于观察; (2)培养周期短; (3)容易饲养、成本低; (4)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等。
2.玉米是遗传学研究的良好材料
(1)具有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 (2)产生的后代数量较多,结论更可靠。 (3)生长周期短,繁殖速度快。 (4)雌雄异花同株,杂交、自交均可进行。
检验是细胞核遗传还是细胞质遗传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1.试验过程——发现问题
P 高茎豌豆 × 矮茎豌豆(正交或反交)
↓
F1
高茎豌豆
↓⊗
F2 表现型: 高茎 豌豆
个体数: 787 ∶ 277
比值: 3 ∶ 1
显性性状
矮茎豌豆
性状分离
特点:F1只表现出 显性性状,F2出现 为 3∶。1
性状分,离且分离比
第二单元
孟德尔
遗传学的奠基人 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和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用豌豆做杂交实验
孟德尔成功的原因
1、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研究方法 3、应用统计学原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4、实验程序科学严谨:问题→实验→假设→验证
→结论
选用豌豆作为试验材料的优点
(1)豌豆是严格 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 闭受花粉,自然 状态下为纯种。若人工授粉去雄,时间应为开花_前__(前/
后)。 (2)豌豆的品种间具有易于区分的
相对性状,且能稳定地
遗传给后代。
(3)花大,人工去雄和人工授粉易于操作。
例1 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理由及
对豌豆进行异花授粉前的处理是( C )
①豌豆是闭花授粉植物 ②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
纯种 ③用豌豆作实验材料有直接经济价值 ④
各品种间具有一些稳定的、差异较大而以容易区
3.分离定律验证方法
(1)测交法:杂种F1与隐性类型测交,后代出现两种基因型与表现型 的个体,证明了杂种F1产生了两种配子,即等位基因彼此分离。 (2)自交法:杂种F1自交,后代F2中出现显性和隐性两种表现型的个 体,也是由于F1产生了两种配子,即等位基因彼此分离。 (3)花粉鉴定法: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花粉遇碘呈现不同颜色。杂种 非糯性水稻的花粉是减数分裂的产物,遇碘呈现两种不同颜色,且 比例为1∶1,从而直接证明杂种非糯性水稻在减数分裂产生花粉时 产生了两种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