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绪论世界上,任何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任何民族和国家所有的社会生活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影响下进行,民族文化是民族之根,国家之根,人性之根。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风貌独特,汇聚了中国人无穷的创造力,成就灿烂辉煌,展示了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伟大贡献,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因历史的、现实的,社会的、政治的种种原因所受的破坏十分严重(“硬件”、“软件”方面),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认识、保护、传承却存在问题,人们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短缺、薄弱、甚至无知十分惊人,其结果是国民文化素质的普遍下降。

有人认为继承传统文化,加强文化素质的培养是对青少年而言的,这种认识很狭隘。

实际上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对人的文化素质要求也越高,这里说的文化素质并不是指一个人的学历,把一个人的学历称为“文化程度”是个错误,一个人上过什么学,读书读到什么程度虽和一个人的文化程度有密切关系,但并不是文化程度。

过去有人把识字的多少看作文化程度高低,那么,一个能把字典背下来的人文化程度就最高吗?现实中高学历,低素质的现象相当普遍。

既带来现实的问题,又是潜在危机。

而且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方文化冲撞和交流的巨大迅猛是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历史以来从未经历过的。

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所有的一切,一个民族都不可能照搬另一个民族的,必须在自己文化的基础上接受、吸收、消化、融合别人一切先进的、有利于自己的东西,我们有着怎样的文化?怎样行才能融入国际大家庭?这些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

这只是在我们迫切需要了解别人、同时也发现并不了解自己的时候才强烈地感到传统文化的分量。

可喜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文化界,思想界,知识界,教育界大力提倡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许多高等院校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不少院校开设了“中国书法”、“绘画”、“古乐”、“文物鉴赏”、“戏曲欣赏”、“国学”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新时代的大学生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报以极大热情,十分欢迎。

现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已被国家指定为普通院校本科外语专业(外语学院各专业语种)的必修课程,原因很明显,因为外语专业培养的是肩负东西文化传播、交流使命,站在东西方文化传播交流最前沿的人才,他们必须了解传统文化,否则很难完成这个使命。

我们相信我们民族,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必将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并对中华的振兴、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第一节传统文化的范围和对象一、文化的涵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文化。

文化概念的界定是—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

国内外有关文化的概念的解释多达几百种,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中国最初的“文化”,就是“文治”,是和“武功”—武力征服相对的,《易·贲ben卦·彖tuan传》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是说治国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规律,以明了时序的变化;还必须观察“人文”(即指诗书礼乐、人伦道德,人伦社会规律),“化成”则指教化、化生、变化和造化之意,这里“文化”的意思就是:用观察到的“人文”去“化成”天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符合规范的行为。

这巳蕴含了“文化”的基本涵意,用人文化天下,不是以武力征服天下,“文化”与“武力征服”是相对立的。

汉代刘向《说苑·指武》有“圣人之冶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夫下愚不移,纯德之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

”的话。

意思是:圣人治天下,是先用文德感化(不成)之后才使用武力征服的。

凡是使用武力,是因为对方不顺服(不愿接受统治),用文德感化仍不能使对方改变,然后才用武力消灭。

(只有对)野蛮、愚昧、顽固不变,无论怎样纯正的文德已不能感化,之后才对其施加武力征服。

以后古人说的“文化”则包括文治、教化和礼乐典章制度等涵义,基本属于社会上层建筑范畴,与现代所说“文化”概念存在一定差距。

今天我们通常说的“文化”是十九世纪末由日文转译引进的。

在18、19世纪的西方学术界,“文化”的概念源于拉丁文Culture,具有耕作、栽培、居住等意思,并引申为对人的性格的陶冶及品德的教养之意。

后来它的含义不断增加。

世界著名的人类学之父,文化学的奠基者泰勒(英国)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认为文化是“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在人类社会中所能得到的所有能力和习惯。

”此外,在西方学者眼中.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已经包含了文学、哲学、教育、意识形态、风俗习惯乃至生产和生活方式、经济结构、典章制度等广泛的内容。

在我国近代西学东渐的潮流中,西方的文化概念传入中国,翻译家就借我国古代的“文化”一词予以表达,不过,西方文化概念的内涵与我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已大相径庭。

现在,学界一般认为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与精神的创造及其成果的总和。

例如,西安半坡村的土壤属于自然物质,不是文化,但它经人捏塑烧制戊陶罐之后,就成了原始文化的组成部分。

这陶罐是我们祖先进行物质创造的成果,同时又是他们的精神活动产品,因为这是祖先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的生活器具,并凝聚了他们的审美追求和意识;使我们今天不仅可以见到这个古代生活器具实物,还可以从陶罐的彩绘图案上得到远古艺术观念的信息。

广义的文化一般分为物质的、制度的、桔神的三个层面。

物质层面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制度层面指人创造出来的服务并约束自己的社会环境、社会规范及社会组织;精神层面包括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民风习俗等。

狭义的文化专注于人类的精神创造及其成果,它主要指广义文化中的精神层面(今日所言的“非物质文化”,例如民间艺术,即是)。

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的研究在中国开始兴起。

文化的概念讨论依然是一个热点。

学者们不外是从广义狭义对文化定义。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我国出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讨论热潮。

与此前的讨论根本不同的是,这次讨论人们普遍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虽然并不能使所有问题得到解决,但在文化研究的范围和对象、文化的本质、内涵等取得了许多共识。

大致可归纳如下: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是文化研究的科学基础;㈡所谓文化,一般都指作观念形态的文化;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涵义,应作全面性理解。

不能把观念形态与纯抽象的思想意识等同起来;㈣人类精神生产领域的文化,一经产生就有相对的独立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基于以上认识,所谓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某个或某几个特定历史阶段政治和经济的状况,具有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包括哲学、宗教、科技思想、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习俗等在内的有机整体。

二、传统文化的涵义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习惯称“传统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上创造的文化,它从远古延续到今天、已有5000年的发展历史。

其中,从新石器时代到“五四”运动前的中国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它是中华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创造、传递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具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包括: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涵的文化典籍以及萌生最早并曾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等等。

有的学者认为,传统文化不仅是理论、意识形态,还更广泛地表现在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非理论形态方面。

是一个民族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各种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构成的系统。

它是历史发展的综合成果,每个社会成员都在它的陶冶下,使自己的思想、观念、心理、生活实践符合这个系统的要求和准则。

以上意见,都涉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文化形态。

可概括为物质的、精神的、科学的、心理的各种形态。

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指中国古代以来,代表一定民旋特点的,影响整个社会的,反映其理论思维水平的精神风貌.心埋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按照八十年代我国文化学研究所得观点解释,对传统文化内涵比较一致的看法,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是: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氏族社会晚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状况具有各种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它包括了中国古代哲学、宗教、科技思想、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习俗等等,并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当然,中国文化及具有文化的一般特征,也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这就是他鲜明的民族性。

民族语言、民族性格、民族精神风貌、民族习俗习惯、传统道德、民族生活方式、民族固有的社会关系和血亲关系、社会生产力等等都和世界其他民族有明显的差异。

当然,作为传统文化,总是精华与糟粕并存,长处、短处互见。

我们应该继承推动民族进步的优秀传统文化,清醒地认识那些陈腐文化,并给以理性的批判、改造。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就是民族精神。

张岱年教授认为“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又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文化与哲学》)民族精神反映了民族文化的本质特点,从总体上说,它凝聚了民族文化的精华。

作为炎黄子孙应当对民族精神风貌有比较正确的自我认识。

第一刚强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名言。

自古以来一直鼓舞中国人奋发图强,昂扬向上,努力拼搏,振兴自己的民族。

古人善类比,他们从自然无穷的变化中悟出深刻的哲理,既然天道日夜运行,四季永远交替运动,人也应该向天道一样刚健有为,不论出于何种险恶境地,都要不屈不挠顽强奋斗,坚忍不拔。

孔子为“仁”而一生努力,办教育、整古籍、说诸侯、著春秋;勾践卧薪尝胆,项羽破釜沉舟,司马迁忍辱著《史记》等无数历史故事都充分体现了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饱受内忧外患而始终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崇尚气节、正道直行的精神。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尚气节、重操守作为立身行事的准则,一贯鄙弃朝秦暮楚、奴颜婢膝、贪生怕死、边界投敌的无耻行径。

这种最初由先秦儒家推崇,以后逐渐深入到全体民众意识之中的民族浩然正气,培育了无数的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

见义勇为、当仁不让、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士可杀不可辱、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激动人心的古老格言,至今仍广泛传诵。

这些民族文化的精华熏陶培育的强烈民族自信心,形成了我们民族千古不灭的历史传统。

恪守气节,秉正刚直的历史人物受到普遍敬仰,成为人们争相效仿的楷模、英雄。

苏武、岳飞、文天祥、陶渊明、魏征、包拯等等,是堂堂正正的大丈夫,宝贵的民族之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