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养蚌育珠

养蚌育珠

养蚌育珠珍珠晶莹绚丽,光彩夺目,自古以来就被当作高级装饰品,精制加工成项链、手镯、耳环、别针、挂坠、摆件、戒指等饰物,受到人们的喜爱,具有很高收藏价值。

珍珠是名贵的中药材,它是珍珠丸、六神丸等20多种中成药的重要成分,对疔疮、咽喉肿痛以及肠胃溃疡等,均有显著疗效。

珍珠能使皮肤洁白柔嫩、富有光泽,还是化妆品的重要原料。

我国开展珍珠采制、养殖的历史悠久,现今珍珠养殖业已发展较大规模,成为水产养殖中一项投资少效益高的支柱产业。

我国南部沿海,自然条件优越,大珠母贝资源丰富,可选择场地进行海水育珠。

而我国内陆,尤其长江流域及江南的许多省区,水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适宜于发展淡水珍珠养殖业。

据年报统计显示,我国淡水珍珠的产量已居世界首位。

一育珠蚌的生物学特征(一)育珠蚌的品种介绍生活于我国自然水体的淡水蚌约有百余种,可用于珍珠养殖的约10多种,其中在生产上用得较多的有以下几种: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珠蚌科,冠蚌属。

因背缘向上扩展成三角形帆翼状而得名。

壳大而扁平,表面黑褐色。

铰合齿发达。

壳内珍珠层多为白色或肉红色。

育珠手术操作方便,珠质细腻光滑,质量优良,但生长速度较慢。

三角帆蚌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大中型沙质底的湖荡中,如洞庭湖等。

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la),珠蚌科,冠蚌属。

俗称鸡冠蚌,背缘向上扩展成冠状,且后背部冠下有一系列褶纹。

壳大而薄,表面黄褐色,外形略呈不等边三角形,腹缘平直,中央略向内凹。

铰合齿不发达。

壳内珍珠层白色。

育珠珠质较粗糙,但成珠快,产量高。

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泥浅而带沙质的湖泊、河流与池塘中。

椭圆背角无齿蚌(Anodanta woodiana elliptica),珠蚌科,无齿蚌属。

俗称河蚌,为最常见的淡水蚌,分布广泛,数量众多。

蚌长卵圆形,壳薄而膨突,无铰合齿。

背缘有一小角状突起。

表面黑褐色,所产珍珠为金色或橙色,质地细腻,因壳膨突,手术操作困难。

园背角无齿蚌(Anodanta woodiana pacifica),珠蚌科,无齿蚌属。

俗称圆蚌,壳薄,无铰合齿。

壳顶稍高,膨突大。

表面呈黄褐色,内面珍珠层带红色,珠质量较好,因壳膨突而薄,手术操作不便。

背瘤丽珠(L am protula leai),珠蚌科,丽蚌属。

外形椭圆,壳厚而坚实。

壳面粗糙,有瘤状结节。

壳内珍珠层在前部为白色,后部为翠色。

成珠快,可天然产珠,但珠质较粗糙,本蚌因壳厚坚实,是制造珍珠核和纽扣的好材料。

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珠蚌科,帆蚌属。

又称许氏帆蚌,外形与三角帆蚌相似,从日本引进。

此蚌分泌珍珠质能力较强,是日本主要的淡水育珠蚌。

(二)河蚌的生活习性河蚌广泛分布于江河、湖泊、池塘等自然水体(在大江河中数量较少,仅在河湾浅水地区分布,池塘中河蚌的种类不多,但数量较大),河蚌通常成片或成带地群集生活于浅水地带,喜流动、清洁的肥水,也潜伏于水底泥沙中。

河蚌多在夜间活动,白天少见,但阴天也常活动。

其运动能力很弱,主要靠斧足在水底泥沙中缓慢犁行。

河蚌一般适宜在中型或弱酸、弱碱性水中生活。

背角无齿蚌和褶纹冠蚌在pH5~9之间均能生活;而三角帆蚌常需稳定于pH7~8的水中生活。

河蚌对溶氧要求不高,低限约为3毫克/升,但若长期低于此限,河蚌会大批死亡。

河蚌的干旱抵抗能力较强,一般埋入土中的河蚌,干旱半月左右不会死亡,但暴露在空气中,尤其夏季烈日暴晒下,几小时即会死亡。

(三)河蚌的食性河蚌的食性较广,以淡水中浮游植物如硅藻类和裸藻类,浮游动物如轮虫和鞭毛虫为主,其他水生植物和甲壳类动物的腐败碎屑也能为食。

河蚌的摄食种类和数量与水域环境、气候条件和季节的变化有关。

河蚌的摄食方式,是靠鳃瓣和唇瓣上的纤毛作同步摆动,使外套腔的水形成旋流,把随水流入的天然饵料集中,以便吞食。

(四)河蚌的自然繁殖河蚌是雌雄异体,雌性比雄性的壳较膨大。

河蚌的生殖腺位于足、肠管迂回部,精巢通常呈乳白浆状,卵巢小颗粒状,生殖腺都有短管通鳃上腔。

生殖季节,雄性排去白雾状精子,随水流到达雌体的鳃水管中,与雌体排出的成熟卵子相遇,融合成受精卵。

受精卵在外鳃腔中发育成为“钩介幼虫”,破鳃而出,以足丝附着在鱼体或鳃和鳍上,营寄生生活,直至发育成幼蚌。

(五)珍珠形成的机理由于外部刺激如沙粒、虫卵等,侵入蚌体,或由于某种病理变化如外套膜病变受伤等,使外套膜表皮细胞进入结缔组织中,逐渐包围起来形成初生珍珠囊。

继而再形成次生珍珠囊。

珍珠囊细胞不断围绕其核心一层复一层地分泌珍珠质,随着时间的推移,珍珠囊越来越大,囊内的珍珠也越来越大。

若因外物侵入,就形成天然有核珍珠,若因生理变化而成珠,则是天然的无核珍珠。

人们从天然珍珠的形成过程得到启发,开始了人工珍珠的养殖。

目前,人工育珠主要有两种方式:1.人工无核珍珠从供片蚌制备外套膜外表皮细胞小片,用工具将其移植到育珠蚌外套膜的结缔组织中,让育珠蚌细胞繁殖形成珍珠囊,分泌珍珠质形成珍珠。

2.人工有核珍珠用贝壳制成球形的珍珠核,用工具将核插入外套膜结缔组织或生殖腺等处,并植入一小块外表皮细胞小片。

细胞增殖包围珍珠核形成珍珠囊,再围绕核不断分泌珍珠质。

这样形成的珍珠中央有一圆形大核,所以有核珍珠一般比无核珍珠更大更圆。

二养殖场地的选择选择一个良好的养殖场地,对提高珍珠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目前,各地采用的养殖场地,按水域类型可分为如下几种:(一)池塘面积可大可小,数亩至数十亩均可,水深1.5~2.5米,水质肥沃,有排灌设施,以便管理。

(二)河汊与大河相通,水受潮差的影响而呈现流动状态,故溶氧充分,水质清新,饵料丰富。

水位差不超过35厘米,流速小于6米/分钟,则是最佳养殖场所。

(三)河流、湖泊水深面广,水流量大,溶氧丰富,水质良好。

但因环境条件复杂,可形成不同的营养类型,选择水质肥沃而且稳定的水域,有利于河蚌的生长。

(四)水库水库有不同的类型,一般来说,中型以上水库因底质复杂,水深而流量大,初级生产力低,不宜选用。

但随着水库年龄的增长,有机物沉淀增多,水质可逐渐转好,尤其靠近农村居民区和耕作区的库区及小型水库,是养殖河蚌的优良场所。

三蚌的人工繁殖技术(一)亲蚌的选择与培育选择亲蚌时以个大体壮,闭壳能力强,贝壳完整,色泽光亮为标准。

蚌龄以4-6龄为最好。

刚成熟的蚌怀卵量少且孵化率低;超过6龄的蚌,怀卵量少且成熟不一,孵出幼蚌易夭折。

每年2月,按上述标准挑出亲蚌进行培育。

培育前应先在蚌壳上作♀(雌)♂(雄)的记号,然后按1:2或1:1的雌雄比例共同吊养于培育池中,蚌间距约10厘米,以提高受精率。

(二)河蚌的生殖季节因自然环境差异很大,我国不同地区的蚌生殖季节各有不同。

三角帆蚌在江、浙一带每年4~7月产卵,5月下旬至6月中旬为繁殖高峰。

而在广东、广西热带地区,3月底、4月初开始排卵,到8月底还处于繁殖期。

褶纹冠蚌一年繁殖两次,3月中旬至4月底,和10月至12月上旬。

(三)孵化方法与设施1.钩介幼虫成熟度的鉴别受精卵在雌蚌外鳃中发育,一般经35~50天时间可形成钩介幼虫,而钩介幼虫的成熟度往往是人工繁殖成败的关键。

检查时,如发现母蚌的外鳃膨胀,呈褐色,显示幼虫已成熟;用开口器开壳,把开口针刺入外鳃,顺鳃丝取出幼虫,若带出一条连续不断的细丝,表明幼虫成熟,可采苗。

2.宿主鱼的选择钩介幼虫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必须以鱼作宿主,寄生一段时间。

宿主鱼以黄颡鱼和鳙鱼为佳,大小9~12厘米为宜。

所选鱼应体健、鳞鳍完整,预先拉网锻炼2~3次以适应环境。

并用2ppm硫酸铜溶液浸洗鱼体,以清除敌害生物。

3.孵化池的修建三角帆蚌人工孵化对水质有水流、高溶氧的要求,需建设水泥砖石结构的流水培育池,还有配套的贮水池和沉淀池,供育苗池换水。

孵化池面积一般为1~1.5米2,深0.2~0.4米。

若干个小池可并联在一起,每个池都要设进、出水口,以保持水流畅通,防止污染。

褶纹冠蚌的人工孵化可直接在池塘中进行,不必建专用池,只选用面积较小的池塘即可。

4.采苗方法(1)静水采苗法将三角帆蚌母蚌暴露空气半小时或晒10~20分钟后放入直径约为50厘米的木盆中,加水浸没蚌体,可见母蚌排出幼虫,马上将母蚌换到另一盆水中,放入宿主鱼,搅动盆水,以增加溶氧及鱼与幼虫接触的机会,提高采苗率。

每盆一次可放入母蚌3~4个,体长10厘米的鳙鱼100~200尾,或黄颡鱼30尾。

10~20分钟后,估计每尾鱼的鳃、鳍、鳞等部位共附幼虫200个左右,把鱼移至培育池暂养。

然后放入第二批宿主鱼采苗,直至母蚌排空为止。

(2)流水采苗法把母蚌放入流水培育池中,每平方米水面放3~5个,宿主鱼200尾左右。

引入的水流流量不宜过大,以免幼虫随水流失。

2~3天可完成采苗。

(3)网箱采苗法在水质好的宽广水面选点设置小型(2米×1.3米×1米)网箱,采用30目聚乙烯材料网片。

网箱吊在固定框架上,放入母蚌10~20个,宿主鱼300~500尾。

自然采苗2~3小时完成。

5.宿主鱼养殖在每立方米水体中,投放宿主鱼不超过200尾,水深保持0.5米左右,要求水流通畅,水质清新,溶氧丰富。

每日投放饲料两次。

日测水温三次,求平均值并记录累加,当累加至180℃时,要及时做好脱苗准备,如清理育苗池的池底,铺上2厘米厚细沙,然后放水至15厘米深。

当宿主鱼身上的白点有破膜现象时,应马上捞起放入育苗池,让幼苗陆续脱落潜入细沙,控制水流速以防幼苗被冲走。

当水温累加达200℃以上,幼苗脱落完毕,将宿主鱼捞出。

(四)蚌苗培育从宿主鱼上破囊脱落下来的幼蚌已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营底栖生活。

幼蚌放养的密度以每平方米1~3万只为宜。

放养后经常轻搅池水,并及时更换池水。

随着蚌的成长逐渐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和天然饵料。

初期饵料以50微米以内的浮游生物为好,后期则摄取50微米以上的饵料为佳。

青鱼、鲤鱼、黄鳝、水老鼠等肉食性水生动物是幼蚌的敌害。

因此,在培育池中不宜混养底层鱼类,池四周设防鼠网,晚上应用网布盖住池面,进出水口加设70~80目得滤网。

1个月后,幼蚌体长达1厘米时,应适当加入人工饲料(麸皮和土粒结合)。

当体长2~3厘米时,要逐步分散。

次年7~9月蚌生长旺盛,应采取肥泥、流水、浅栖和底养的促生法。

河蚌长至体长8~12厘米时,即可作为手术蚌。

四人工育珠技术(一)手术工具及材料手术工具通常因育珠贝的种类、形状、手术者习惯的不同而有差异。

主要工具包括:1.制片工具及材料(1)剖蚌刀用以切断闭壳肌。

刃部扁平,刀尖半弧形,刀长16厘米左右,可用废钢锯磨制;(2)分膜镊平头带齿,用于撕离外套膜内外表皮和夹取组织块;(3)眼科剪分离内外表皮、剪除色线边等;(4)切片刀用于切取和修整细胞小片,形如斧状,刀口平直锋利,长13厘米,可用不锈钢或钢锯条磨制,或用解剖刀代替;(5)玻璃板供放置外套膜组织及制细胞小片用,宽10厘米,长20厘米;(6)脱脂棉球用于擦洗外套膜组织;(7)滴瓶盛装和滴加细胞小片保养液;(8)瓷盆用于洗玻璃片、暂养蚌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