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发展心理学试卷B

儿童发展心理学试卷B

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 B 卷
一、概念解释题(共20分,每小题5分)
1.种族复演说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提出的游戏理论。

主要观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以不同的形式复演人类祖先的活动,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进化的各个发展阶段。

而游戏则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

2.横向研究 是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3.自我中心 儿童往往只注意主观的观点,(1分)
不能向客观事物离中,(1分)
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1分)
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1分)
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

(1分)
4. 去习惯化 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一个新的刺激,(2分)
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

(2分)
这种恢复了对新事件的兴趣的现象称为去习惯化。

(1分)
二、填空题(共20分,每空2分)
1.“视崖”实验是为了解决儿童对深度知觉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学习获得的这一争论,提出者是(
吉布森和瓦尔特)。

2.青春期生理发育三大巨变指的是身体外形的变化、内脏机能的成熟以及(性机能的发展与成熟)。

3.青少年抑郁的两种表现形式是缺乏感情和(空虚感)。

4. 埃尔金德和凯格勒研究了儿童对物体的部分知觉与整体知觉的问题,提出了(逻辑上的“慢动作”)现象,表明5-7岁的儿童还不能认识同一幅画可以赋予不同意义。

5. “三座山”试验的设计者是(皮亚杰)。

6. 儿童记忆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人常用的三种内部策略:复述、语义组织、(元记忆)。

7. 儿童身体的发展有先后次序,儿童动作的发展也表现有一定的(时间顺序 )。

8. 20世纪20年代,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被介绍到我国,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是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

9. (图式)和脚本是儿童首先使用的认知单元。

10. (班杜拉)在实验中发现,儿童在观察范型的过程中,即使未受到外部强化或替代强化,仍能获得范型的行为。

三、选择题。

下面每道题有一个正确的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后的横线上。

(共
20分,每小题2分)
1.手和眼的思维是(D )。

A创造性思维 B抽象逻辑思维 C具体形象思维 D直觉行动思维
2.儿童智力因素成熟的时间不同,其中最早达到成熟水平的是(D)。

A语言流畅力B空间推理能力C数学和语言能力D感知能力
3.埃里克森关于儿童心理年龄阶段划分的标准是(A)。

A个性特征B活动特点 C智力和思维水平D种系发展
4.人的心理发展的第一个加速期的年龄是(A)。

A3岁以前B6岁以前C9岁以前D12岁以前
5.母亲的极端情绪对胎儿造成影响主要是因为母体产生了(D)。

A肾上腺素 B儿茶酚胺 C甲状腺素 D胰岛素
6.综合多种研究资料和个体差异,婴儿言语发生的时间大致在(D)。

A0~1个月 B3~6个月 C10~14个月 D12~14个月
7.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这一对幼儿游戏的解释属于(B )。

A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B认知动力说 C学习理论D行为主义理论
8. 第一个系统地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识的心理学家是( D )。

A格塞尔 B弗洛伊德 C霍尔 D皮亚杰
9.根据艾里克森的观点,成年期的发展任务是( B )。

A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B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C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D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10.20世纪80年代解释攻击性行为的新理论有(D)。

A社会文化历史心理发展理论 B成熟势力的发展理论 C习性学的发展理论 D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11.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的第一部科学、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是德国生理学家普莱尔撰写的,出版的时间是(B)。

A1932年 B1882年 C1937年 D1879年
12.把一些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产生的积极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属于(D)。

A认知疗法 B系统脱敏法 C模特塑造法 D对抗条件作用
13.由德国的席勒和英国的斯宾塞提出的一种游戏理论( A )。

A精力过剩说 B图式 C脚本 D概念
14.新生儿的主要矛盾是(D)。

A适应新生活B饮食上能否适应C心理能否适应新环境D生理上能否适应新环境
15、贝利的研究发现,婴儿10个月前占最大比重的智力因素有( A )。

A视觉跟踪 B知觉兴趣 C言语活动 D空间关系
16儿童脑发育成熟的线路是( A )。

A.0-T-P-F
B.0-P-T-F
C.O-P-F-T
D.T-P-F-0
17.在弗洛伊德看来,下列遵循现实原则的人格结构是( B )。

A.自我
B.本我
C.超我
D.无意识
18.两个同年龄女孩早期智力一个高于平均值,一个低于平均值,两者相差30分点,往后是高者下降,低者上升,到成熟时,二者会合在一个水平上,一为138 ,另一为139,这种研究模式为( B )。

A.发散式
B.聚合式
C.交叉式
D.因素分析式
19. 2岁以后,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最主要形式是( B )。

A日常生活 B游戏 C上课 D劳动
20.儿童观察、理解和共享其他人的感情的能力是( D )。

A激动 B体验 C情商 D移情
四、简答题(共22分)
1.简述儿童前运算时期的特点。

(5分)
这个阶段时间为2-7岁,(1分)这个阶段儿童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性图式在头脑中进行表象式思维。

(1分)其具有三个特点:(1)具体形象性,儿童是凭借表象来思维的,依靠这种思维他们可以进行各种象征性的活动或游戏;(1分)(2)不可逆性,他们的思维受直觉调节的限制,还不具有概念的守衡和可逆性;(1分)(3)刻板性,当儿童集中注意某一问题时,就不能同时注意其他问题。

(1分)
2.简述乔姆斯基的先天语言能力说。

(5分)
又称先天语言能力说,是乔姆斯基提出的一种语言理论。

(1分)
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

(1分)
语法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就具有一种普遍的语法,(1分)
言语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一转化是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实现的。

(1分)
每一个句子都有其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而变为表层结构,从而被感知和传达。

(1分)
3.简述格塞尔“双生子爬梯试验”的结论。

(6分)
(1)格塞尔提出了等待儿童达到能接受未来学习的水平的观点;(2分)
(2)影响发展的机制是生理上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变化过程;(2分)
(3)这个过程就是为学习作准备的准备过程。

(2分)
4.简述婴儿发音准备大致上经历的各个阶段?(6分)
婴儿发音的准备大致经历三个阶段:(1)反射性发声阶段(0-3个月)(1分)“落地哭”是新生儿的第一个行为表现,是新生儿独立呼吸的标志,也是新生儿第一次运用自己的发声器官所做的最初的发音动作。

偶尔会发出一些韵母。

其实,这个阶段的发音是婴儿一种本能的行为,天生聋哑的儿童这个阶段也能发出这些音。

(1分)
(2)呀呀语阶段(4-8个月)(1分)这个阶段常常自动发音。

这个阶段除了韵母明显增多,声母也大量出现,而且能连续发同一音节。

其实,呀呀语是一种愉快的、自然的 ,婴儿的这些呀呀语仍不具有符号的意义,只能说是可能发展成词的最初萌芽。

(1分)
(3)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1分)婴儿发出的声音开始具有一定的意义,一定的“音”开始能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

但这种联系仍是有限的,只与某一具体的联系。

这个时候的词音对婴儿起到了初步的交际作用,但这时仍不能说婴儿已掌握了言语,只能说是处于学话的萌芽阶段或言语的发生阶段。

(1分)
五、论述题(共18分)
试述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与幼儿时期的自我中心的异同。

(1)自我中心是指主体在思考问题或进行判断时受到自己需要和情感强烈影响的倾向。

(4分)
(2)幼儿阶段的自我中心,其形成原因是儿童只能依靠感知和动作来适应外界环境,动作表现为外部的肌肉活动,尚未内化,还不能在头脑中进行。

(2分)所以这一阶段由于幼儿尚不能区分自己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自我中心。

这种自我中心是儿童不能将自我与外界区分所造成的。

(4分)
(3)而少年期出现的自我中心倾向则是少年虽然能正确的认识世界、分清现实和想象的区别、了解和考虑别人的思想,但是却不能明确区分自己关心的焦点与他人关心的焦点的不同。

(4分)
(4)二者都是表现出行为的自我为主倾向,但幼儿是由于生理上的不成熟以及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相对不足所造成的;而少年则是思维品质的矛盾性所造成的。

二者存在质的差异。

(4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