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实践论有感 论文

读实践论有感 论文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一至理名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我们进一步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近读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感悟很深。

一、没有"不入",岂有"焉得"。

相对于认识和实践,"入"就是实践,"虎子"就是认识,并最终演绎成真理。

毛主席凭借着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深刻的揭示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它的重点是揭露轻视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

文章以认识和实践即"知"与"行"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全面系统地阐述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首先,阐明了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以及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指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活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人所参加的。

"即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这充分的表明了,认识对社会实践有着依赖性的关系。

"所以"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

"并且,无论从认识的源泉,认识发展的动力,还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来看,都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

总之,"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
接着,文章阐述了认识的发展过程,指出认识过程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和由理论到实践两次飞跃。

实现两次飞跃之后,认识运动是"既完成了,又没有完成",毛主席曾说过:“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

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

”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

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

因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无限的,是阶段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此外,文章阐述了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强调绝对真理是有的,但它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离开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

"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并着重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毛主席在文章中说过:“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过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

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⑷,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

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

”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

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

文章还提出了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任务,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文章最后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指出:"通知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在对任何事情没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结论。

正如“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

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

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及至把工作的情况和环境给以详细分析,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