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一、古注对于阅读古书的作用
我们学习古文,尤其是学习先秦的文言文,离 不开注解。古言语的注解,可以分为今人注和古 人注两类。从时间上说,清人和清人以前的注释 都属于古人注,简称古注。 古注比起今人注来要难读得多,但我们不能不 读,因为古注具有今人注所没有的特色,对于阅 读古书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宋代的古书注释
1、注释对象:经、史、子、集 2、注家注本 宋代的重要注释家主要有:邢昺、孙奭 、朱熹、洪兴 祖等 。 邢昺的《论语注疏》、《尔雅注疏》 、 《孝经注疏》 朱熹的《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 孙奭的《孟子正义》、洪兴祖的《楚辞补注》 3、注释特点 (1)宋代的注释受宋代哲学影响大 (2)儒家学说中渗入佛教思想;程朱理学致力阐述义 理;其治经多讲义理
四、古书注解的内容


古注的内容很广泛,主要包括解释词义、注明音读、 疏通文意、阐明思想、分析句读、讲解语法、说明修辞 手段、诠释典故、校正文字、考证人名、地名等,例如: 解释词义例 《诗经· 邶风· 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毛传:“静,贞静也。女德贞静而有法度,乃可说也。 姝,美色也。俟,待也。城隅,以言高而不可逾。” 注明音读例 《诗经· 周南· 关睢》:“君子好逑”。《经典释文》: “逑,音求。”又如《诗经· 召南· 何彼襛矣》:“何彼 襛矣,唐棣之华。”《经典释文》:“棣,徒帝反。《 字林》„大内反’。华如字。”





(五)清代的古书注释 1、注释对象 (1)整理注释经、史、子等文献(中华书局《十三经 清人注疏》) (2)注释传统小学著作 (3)读书札记中的字词句解释及名物制度考证 2、注家注本 陈奂《毛诗传疏》,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刘宝楠《论语正义》, 焦循《孟子正义》,

旧注的风格有时代的差异,即不同的时代其注释 的特点也有所不同。
(一)汉代的注释 1、系统的给古书作注,是从汉代开始的。汉代注释兴盛 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春秋战国长期战乱,礼废乐崩,典籍受到严重损 害,尤其是秦代有一次大规模的焚书坑儒活动,使得儒 家经典损残殆尽。而汉代建立以后,为了巩固统治,必 然要进行文化复兴的工作,而且到了武帝时期,“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通经可以进仕,因此儒家经典的整 理、研究便成为当时的一种运动。 (2)、汉代经学研究经历过今古文经的斗争,虽然今文 经一直占统治地位,立于学官,但古文经在民间广泛流 传,朝廷治经者也分两派,像刘歆等人就曾为争取古文 经立为博士尽过很大努力。这种斗争促使各家深入钻研, 因而使经学研究取得很大成就。

六朝所作的义疏很多,流传到今天的只有南朝梁皇侃的 《论语义疏》。 唐代进行义疏的著作主要有: 尚书 旧题汉孔安国传 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易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诗经 汉毛亨传 郑玄笺 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 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 仪礼 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 礼记 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2、注释对象 以解经为目的,侧重字词的训释,所注之书大部分为 经部典籍。 3、注家注本 贾逵、服虔、马融、郑兴、郑众、许慎、郑玄 毛亨《毛诗诂训传》,郑玄《毛诗笺》、《周礼注》、 《仪礼注》、《礼记注》,孔安国《尚书传》,何休《 春秋公羊传注》、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 出现了像《说文解字》、《尔雅》、《释名》《方言》 这样的语言文字专著。 4、注释体式 传注、章句
《诗· 鄘风· 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毛传》 :“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闇(àn)昧 之行。”




3、注 注的本义是灌注。古代经书多难懂,好象水道阻塞, 必须灌注才能疏通,所以把对经文的解释也叫做注。如 郑玄的三礼注、王弼《周易注》等。 4、笺 笺是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笺的本义是小 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说文》 :“笺,表识书也。”如《诗经》毛传郑笺。郑笺就是 郑玄以《毛诗》为依据、对《毛传》进行补充和订正的 注释。对《毛传》隐晦简略的地方,郑氏加以阐明,另 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写出来,以表示有别于 已有的注释,标作“笺”,后人称为《郑笺》。笺这种 注释,一般是对原注隐而不显略而不详之处加以申发, 或者记下自己的不同看法。

再次,古人注是今人注的源头,是今人注的重要 依据。翻开今人注本,可以发现今人注的一些说 法,并非出自独创,而是来自古注。 再者,读古注有时比查字典更能解决问题。也许 有人认为读古书遇到问题可以查工具书,读古注 则大可不必。读古书应该凭借字典辞书,而且有 些问题一查即能解决,但有些问题就不那么容易 解决。
(二)魏晋南北朝的古书注释
1、注释对象: 除儒家经典外,史、子、集部的古书均有注释;小学 著作。 2、注家注本 王弼、韩康伯的《周易注》,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 ,何晏的《论语集解》,裴骃的《史记集解》,皇侃的 《论语义疏》,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王弼的《老子 注》,郭象的《庄子注》,张湛的《列子注》,刘孝标 的《世说新语注》,郦道元的《水经注》,郭璞的《尔 雅注》、《方言注》。




比如《隐公元年· 郑伯克段于鄢》。《公羊传》、《谷梁传》则 主要阐发《春秋》义理,说明其“微言大义”。如对《春秋》“ 郑伯克段于鄢”一节,《公羊传》曰: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 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 如勿与而已矣。(何休《公羊传解诂》:如,即不如,齐人语 也。) 《谷梁》云: 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 众也。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 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徐彦《疏》:今段目君而不云世子, 是弟可知也。) 又《公羊传· 隐公七年》: 经,滕侯卒。何以不名?微国也。微国,则其称侯何?不嫌 也。《春秋》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 《左传》有时也有此类注释,但不是其主要的内容。如上段《 左传》作“滕侯卒,不书名,未同盟也。凡诸侯同盟,于是称 名。”二传对“不名”的解释不同,但都是试图发凡起例的。
(四)集解类 集解可以分为两类: (1)又称为集注,集说,集释等,这是汇集各家解说, 加以选择并加上自己见解的一种注释方法,如魏何晏的 《论语集解》。 (2)不是集各家之说,而是通释经传。如晋杜预的《春 秋左氏经传集解》。



(五)音义类 音义是一种注音释义的著作,兴起于魏晋,另有音训、 音诂、音注、音解、音证、音隐、音释等名称。 唐陆德明的《经典释义》由《周易音义》、《尚书音 义》、《毛诗音义》、《周礼音义》等十四部典籍的音 义组成,是音义类注释的代表作。这类著作以注音为主, 有时兼有简单释义,或指出经典不同版本的异文现象。 音义书在给多音多义的词注音时,注音本身即暗含着释 义,这是应该注意的。


(二)章句类
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其特点是,除了对古书 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 辨明篇章结构等。 如东汉赵岐《孟子章句· 梁惠王上》: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以 利吾国乎?” 《章句》:“曰,辞也。叟,长老之称
也,犹父也。孟子去齐,老而至魏,故王尊礼之。曰: ‘父不远千里之路而来至此,亦将有可以为寡人兴利除 害者乎?’”此段话从“孟子去齐”以后串讲整个句义, 是章句的体例。

(三)唐代的古书注释


1、注释对象:经、史、子、集 2、注家注本 孔颖达《五经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 《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章怀太子李贤《后 汉书注》,杨倞(jiàng、liàng)《荀子注》,成玄英 《庄子疏》,李善《文选注》等。
3、注释体式 (1)唐的义疏因为是官修,“奉诏更裁,定名曰正”, 所以也叫“正义”。 (2)音义类注释体式的完善 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是音义类注释的代表 4、唐代义疏的特点 (1)解释词句及考证名物制度较为翔实,引证丰富,保 存了汉魏一些经注旧说。 (2)唐疏遵守“疏不破注”原则。


3、注释体式 读书札记 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桂 馥《札朴》、孙诒让《札迻》等。(中华书局《 学术笔记丛刊》) 4、注释特点 (1)清儒直承汉学,重字义训诂和名物考据 (2)清代因为古音研究的成就而传统语言学发达, 由此全面整理注释古籍

三、古书注释的体式类型
古注就其特点而言,主要可以分为五类: 传注、 章句、 义疏、 集解、 音义。

首先,古注是阅读古言语的阶梯和桥梁。我们今天读不 懂古书,障碍大致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文字方面的 障碍,其中包括古今词义的变化,古书中特殊的语法现 象,古书在流传、抄刻过程中的讹误,等等;二是知识 性的障碍,由于古书记载的事情离我们已很遥远,我们 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典章制度、礼仪习俗等各方面缺乏 了解。 其次,古人注释,接近实际,较为可靠。古人注书有其 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他们当时离经典文献成书年代不 远,他们生活的社会和前代社会识,比较熟 悉。再加上这些注家大多是皓首穷经的著名学者、训诂 专家,因而他们作注一般说来切合实际,可信可靠。

二、古书注释的发展概况

(一)、我国古书注解的概况
古书注解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存在了,比如《老子》、《论语》、 《孟子》、《荀子》、《韩非子》等书之中都有解释的部分, 或是对个别词语的解释,如

“政之为言正也,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 忘也。”(《孟子》)“齐谐者,志怪者也。”“南溟者,天 池也。”(庄子)又《韩非子》之《解老》、《喻老》则为专 门解释《老子》的,当然这只是阐发大义,并不是语言文字的 解释。又有《春秋》三传,即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 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它们虽然都属于传(即解释) 《春秋》的著作,但也不是真正的进行语言方面解释的书。《 左传》主要扩展《春秋》所记史实。重在对史事的前因后果作 全面交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