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遗传易感性:肿瘤的病因中,遗传因素与人类癌症的关系虽无直接关系,但癌症有遗传倾向性,称为遗传易感性。
如携带缺陷基因BRCA-1者易患乳腺癌。
2.TME: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为中下部直肠癌根治性手术操作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局部复发率,以及提高长期生存率。
TME的手术原则是(1)直视下在骶前间隙中进行锐性分离;(2)保持盆筋膜脏层的完整无破损;(3)肿瘤远端直肠系膜的切除不得少于5cm。
3.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以正电子核素标记为示踪剂,通过正电子产生的γ光子,重建出示踪剂在体内的断层图像。
4.SSH:抑制性消减杂交(suppressiom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建立在抑制性PCR基础上的高效减数杂交技术。
基本原理是将两个群体的mRNA反转录为cDNA,其中含有特异性表达基因的样本为tester,另一组为driver,tester组和driver组cDNA杂交,去除杂交体cDNA,没有形成杂交体的cDNA既是在tester中特异性表达或高效表达、而在driver中不表达或低表达的基因。
5.PCR:聚合酶链反应或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体外酶促合成特异DNA片段的新方法,主要由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和适温延伸三个步骤反复的热循环构成:即在高温(95℃)下,待扩增的靶DNA双链受热变性成为两条单链DNA模板;而后在低温(37~55℃)情况下,两条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引物与互补的单链DNA模板结合,形成部分双链;在Taq酶的最适温度(72℃)下,以引物3’端为合成的起点,以单核苷酸为原料,沿模板以5’→3’方向延伸,合成DNA新链。
这样,每一双链的DNA模板,经过一次解链、退火、延伸三个步骤的热循环后就成了两条双链DNA分子。
如此反复进行,每一次循环所产生的DNA均能成为下一次循环的模板,每一次循环都使两条人工合成的引物间的DNA特异区拷贝数扩增一倍,PCR产物得以2n的批数形式迅速扩增,经过25~30个循环后,理论上可使基因扩增109倍以上,实际上一般可达106~107倍。
6.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早期胃癌、结直肠癌仅局限在胃黏膜或黏膜下层,不会侵犯周围组织器官,也很少发生转移,因此可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
7.SLN: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指区域淋巴结组织中引流原发肿瘤的第一站淋巴结,由于它最靠近原发灶并且在淋巴直接引流通路上,所以是最有可能发生肿瘤转移的淋巴结。
二、1.DNA甲基化的意义:DNA甲基化是指CpG二核苷酸中的胞嘧啶第5位碳原子被甲基化. DNA甲基化是一种基因外修饰,不改变DNA的一级结构; 他在细胞正常发育、基因表达模式以及基因组稳定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DNA甲基化在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细胞周期、DNA修复、血管生成和凋亡等都涉及到相关基因的CpG岛甲基化。
CpG岛甲基化导致基因失活的分子机制包括DNA甲基转移酶(DNMTs)、CpG甲基化结合蛋白(MBDs)以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等相关蛋白.MBD可直接抑制转录,并与HDAC形成复合体.DNMT催化甲基化生成,并与HDAC协同作用导致基因转录失活。
与衰老相关的甲基化可影响众多基因CpG岛,是老年人恶性肿瘤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甲基化的另一种方式CpG岛甲基化表型(CIMP)具有肿瘤独特性,P16、hMLH1、E-cadherin等重要肿瘤抑制基因失活与此有关.恶性肿瘤DNA甲基化异常具有鲜明特征:肿瘤特异性,基因和组织特异性以及可逆性。
因此DNA甲基化检测作为一种新的分子生物学手段将会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病情监测以及疗效评价。
甲基化检测技术的高敏感性和特异性,使其优于如微卫星不稳定性及LOH等检测方法。
PCR技术更适用于检测标本量较少的组织切片、痰及尿液等,并能定量分析以此进行临床随访。
DNA甲基化的可逆性特征为临床抗肿瘤治疗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5-氮-2-脱氧胞苷(DAC 或5aza-dc)是有效的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大剂量使用时因其细胞毒性而具有抗肿瘤作用,小剂量DAC导致细胞分化可能与去甲基化和调控分化的特异性基因再表达有关。
通过对ICF的治疗,证明DAC可增加染色体转录。
此外,DAC与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TSA协同作用值得关注。
2.肿瘤外科的手术原则:(七年制教材)3.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从大体分型看:局限型较浸润型淋巴结转移率稍低,转移程度轻,但各站转移无明显差别。
从三种生长方式看,转移率无明显差别,但团块状生长多限于第Ⅱ站以内,转移至第Ⅲ站者紧为个别病例。
巢状生长与弥漫状生长者各站转移率及转移程度均明显增高。
近来研究发现,原发癌组织低分化、淋巴管癌栓阳性、小结节孤立型转移淋巴结及Heparanase,hTERT高表达者,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增加;癌组织低分化、弥漫型、浆膜受侵面积大于20 cm2、小结节孤立型淋巴结者,MMP-7,VEGF-C,hRad17,hTERT高表达和CDH1,KAI1低表达者,淋巴结转移程度相对较重.多因素分析后发现,淋巴管癌栓和肝素酶是预测胃癌有无淋巴结转移的特异性指标;MMP-7,hTERT,CDH1和Lauren分型、浆膜受侵面积是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严重程度的敏感性指标。
4.胃、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不同:胃癌直肠癌大体形态Borrmann 3型最常见,占45%~55%。
其次为Borrmann 2型(30%~40%)。
Borrmann 4型占15%。
局限型(Borrmann 1、2型)占84.2%,Borrmann 3型占15.8%,未发现Borrmann 4型。
组织学生长方式弥漫状生长多见推进性与巢状生长多见细胞分化程度低分化多见高分化见淋巴结转移转移多,程度重转移少,程度轻癌组织在壁内浸润距离大小,95%在2cm以内浸润方向性无(向四周浸润)多为向下浸润淋巴结转移途径无明显规律,可跳跃转移有一定规率,按淋巴流的解剖走行转移,逆行转移者极少。
5年生存率低高5.细胞周期的定义,化疗药物分类:细胞周期指由细胞分裂结束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过程,所需的时间叫细胞周期时间。
可分为四个阶段:①G1期(gap1),指从有丝分裂完成到期DNA复制之前的间隙时间;②S期(synthesis phase),指DNA复制的时期,只有在这一时期H3-TDR才能掺入新合成的DNA 中;③G2期(gap2),指DNA复制完成到有丝分裂开始之前的一段时间;④M期又称D期(mitosis or division),细胞分裂开始到结束。
药物分类:1)细胞毒素类药物:烷化剂类,由氮芥基团作用于DNA和RNA、酶、蛋白质,导致细胞死亡。
环磷酰胺。
2)抗代谢药物:对核酸代谢物与酶结合反应有相互竞争作用,影响与阻断核酸的合成。
氟尿嘧啶。
3)抗生素类药: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更生霉素。
4)生物碱类药:干扰细胞内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停留在有丝分裂中期。
长春新碱。
5)激素类药:改变内环境进而影响肿瘤的生长。
三苯氧胺。
6)其他:甲基苄肼。
6.以胃癌为例,概述现代肿瘤外科治疗的趋势:1)外科医生重视观念的变化初期阶段把手术安全性放在首位。
成熟阶段则在安全性取得保障后,对根治性给予更大重视。
发展到现阶段,外科医生在胃癌手术中应把癌的根治性放在首位,依次把手术安全性与保存机体功能性三者统一考虑。
2)根治手术原则的变化传统的根治术概念是完全切除癌肿及附近淋巴结。
而现代胃癌外科根治术应包括充分切除原发癌肿及受侵器官,彻底清除区域淋巴结,完全杀灭腹腔脱落癌细胞。
3)胃癌手术种类的变化当今,对早期胃癌的粘膜癌行缩小手术:对早期胃癌中较小( < 4. 0 cm) 的粘膜内癌施行胃部分(2/ 3 以下) 切除,D1 或D1 + No 7 淋巴结清除术。
这样,既保证了手术的根治性,简化了手术操作程序,又避免了标准根治术给机体带来不必要的损害,有利于生存质量。
中期胃癌行标准根治术:外科医生应坚持“因期、因型施治”的原则。
限局型(Borrmann Ⅰ、Ⅱ型) 癌缘外切除3. 0~4. 0cm ,浸润型(Borrmann Ⅲ、Ⅴ型) 切除5. 0~6. 0 cm ,Borrmann Ⅳ型为特殊型,一般应行全胃切除术。
再根据癌肿部位与大小:在一个分区、小于4. 0 cm 者,可行远侧或近侧大部(4/ 5) 胃切除术;侵及两个分区,大于5.0 cm 者宜行极大部胃切除术或全胃切除术。
进展期胃癌行扩大根治术:扩大根治术是癌或转移灶侵及胃周脏器(T4),或淋巴结转移已达N2 以远,尚能行根治切除(B 级) 而施行联合切除和/ 或D2 以上淋巴结清除术。
胃下部癌行联合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的适应证是限局型胃窦原发癌或其周围淋巴结转移灶侵及胰头者,而已有胃外明显扩散或严重转移,即使切除亦属姑息切除术,乃是非适应证;胃中、上部癌行左上腹内脏全切除术适应证是胃上、中部(尤其后壁) T3/ T4 癌,已有区域腹膜扩散( P1) 则为非适应证。
7.肿瘤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消除或减少可能致癌的因素,防止癌症的发生。
二级预防是指癌症一旦发生,如何在早期阶段发现他,予以及时的治疗。
一级预防的目的是减少癌症的发生率。
二级预防的目的是降低癌症的死亡率。
三级预防即诊断与治疗后的康复,提高生存质量及减轻痛苦、延长生命。
8.Ⅲ期乳腺癌化疗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