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1929 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反思

对1929 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反思

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的历史反思2009-03-29韩毅高瑞扫校点击: 565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的历史反思对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反思[编者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经波及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对主要经济部门以至民生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我国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已经感觉到这场危机对金融业和某些涉外行业的巨大冲击。

无疑,这场危机正在扩展之中,它正在向着更广阔的宽度和更深刻的层次推进。

那么,这场危机会延续多久?还会对哪些经济部门产生影响?它究竟会把每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跌到何等的深谷?对个人的生活会造成怎样的影响?继而,它又会对各国的社会和政治生活造成怎样的冲击?使世界体系和国际关系的格局发生哪些变动?世界各国会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对策?等等,这都是我们当前十分关注的问题。

针对目前的局势,我们约请了几位相关领域的专家来反思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希望能够从那场危机中获得一些经验和启发,作为观察今天这场危机的基础。

这几位专家从那场危机发生的原因、对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导致的连锁反应、从金融业的危机到对经济各个部门的影响、对世界经济发展指标打击的力度等方面进行了回顾;对危机对各国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以及整个世界格局的影响也进行了分析。

此外,学者们还对资本主义各国由此对经济政策所做的巨大调整和世界上著名的新经济理论的产生进行了描述。

总之,他们给我们勾画了由那场危机引发的整个世界历史的变动和由此所引发的灾难与社会进步。

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的历史反思韩毅(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第1期1929—1933年,美国经历了资本主义世界有史以来最为严重、最为深刻的一次经济危机。

这次大危机使美国的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对其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个方面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在世界各国又面临着一次新的日趋严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今天,重新审视美国30年代的经济危机,对相关问题进行历史的反思,对于我们正确地应对当前的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定会大有裨益。

一、大危机的根源关于美国30年代大危机出现的原因,国内外学者曾有过各种各样的解释。

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一,资本主义制度根源说。

这种观点是以马克思的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为基础。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这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

因此,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基于这样一种理论和认识,国内的多数学者认为,美国30年代大危机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不断加深和资本主义经济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①大危机前,美国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具体表现为20年代工业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张与产品市场日益缩小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美国工业生产在20年代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繁荣高涨。

这次生产的高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内外市场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狂热需求。

在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生产扩张的相互促进之下,美国的工业生产被逐步推向了高峰,形成了高涨和繁荣的局面。

另一方面,从2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就已出现了商品市场逐渐缩小的状况和趋势:始于战后初期的国内固定资产的大量更新临近尾声,市场对机器设备的需求开始日益减少;房屋住宅建筑在1926年以后也基本上饱和,建筑业开始逐年下降;居民消费达到顶点,耐用消费品已供大于求。

同时,在整个20年代中,一些传统的工业部门出现衰落,农业始终处于慢性危机之中,使得一部分工人和全部农民的生活水平相对低下,购买力不足,更进一步减小了国内市场的容量。

此外,从20年代中叶起,欧洲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生产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美国的国际市场日益缩小且竞争日益激烈。

20年代工业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张与产品市场日益缩小之间的矛盾不断深化的结果,最终导致了30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

其二,有效需求不足说。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是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凯恩斯也承认经济危机就是生产的大量过剩,但他认为其根源并不在于资本主义制度,而是源于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认为在一国经济中,决定产出和就业水平的主要是有效需求,即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

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需求和国外(净出口)需求四个部分构成。

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规律的作用,使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呈下降趋势,造成了社会总需求往往低于社会总供给,即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据此,凯恩斯提出了解决经济危机的具体办法: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扩大政府支出,增加有效需求,使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达到均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参见郭吴新:《30年代大危机:历史回顾与思考》,《世界经济》1999年第5期。

樊亢、宋则行主编:《外国经济史(近代现代)》第三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9页;宋则行、樊亢主编:《世界经济史》中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1页。

西方一些学者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对美国大危机时期社会总需求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考察。

事实表明,在大危机时期除了政府支出外,构成总需求的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和净出口都有明显的下降。

1929—1933年,美国的消费支出从772亿美元下降到458亿美元;同期美国国内私人总投资从162亿美元下降到14亿美元;1928—1936年,美国的净出口从10亿美元缩减到3300万美元。

①虽然对这些数字的解释并不完全一致,但经验事实在总体上支持了凯恩斯的观点。

在理论上赞同总需求不足论的学者大有人在。

例如,以研究经济周期而著称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就认为,20世纪20年代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劳动生产率迅速增长,但劳动者工资率的上升却慢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其结果,生产商品的能力大大超过了购买力,“消费不足”带来了“生产过剩”的必然后果。

②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特明教授指出:“1929年,消费的下降特别大。

……总需求的下降传遍整个经济。

并且当1930年秋天过去而经济仍未复苏时……工商界失去了信心,导致私人投资减少,经济继续下滑。

”③其三,货币政策失误说。

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实际上是一种货币现象,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会发生周期性波动,主要是由于中央银行不规则地变动货币政策而造成的。

1963年,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出版了《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一书。

该书用了整整1/6的篇幅专门讨论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经过翔实而周密的论证,弗里德曼和施瓦茨提出,美国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出现,是由美国中央银行——联邦储备委员会实施了错误的货币政策造成的。

他们认为,30年代的大萧条在一开始只是一次普通的周期性经济收缩,同以往的经济萧条没什么本质的区别。

当危机之初一些银行出现倒闭,极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之时,美联储本应及时干预,恢复公众的信心。

但是,美联储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对股市投机产生了过分的担忧,从而采取了错误的货币紧缩政策。

结果,货币供给的增长率从1927—1928年的3.8%,下降到1928—1929年的0.4%。

美联储这一政策的突然变化,对已经开始的经济衰退无异于雪上加霜,使一次本来并不严重而且完全可能延缓的经济衰退,演变成了一场空前严重的大危机。

④杰拉尔德·冈德森在他1976年出版的《美国经济史新编》一书中,对30年代大危机中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失误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第一,实行高利率,抑制了投资。

1928—1933年,美联储一直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

这种紧缩银根的政策对抑制股票的“过分投机”并没有产生什么直接效果,却使私人投资大幅度减少。

第二,美联储没有采取措施制止银行破产,使货币供应量减少。

从1929年到1933年,由于相当多的银行倒闭或停业,美国货币供应减少了1/3。

货币供应的减少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体系的瓦解,是30年代大萧条深层原因之所在。

第三,美联储在美国1931年9月宣布放弃金本位制后,把贴现率从1.5%提到3.5%,收紧了对银行的放款,进一步削弱了银行的清偿能力。

⑤其四,证券投机过热说。

________________①杰里米·阿塔克、彼得·帕塞尔:《新美国经济史》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80、585、586页。

②杰里米·阿塔克、彼得·帕塞尔:《新美国经济史》下册,第581页。

③杰里米·阿塔克、彼得·帕塞尔:《新美国经济史》下册,第584页。

④米尔顿·弗里德曼、安娜·施瓦茨:《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63年英文版。

⑤杰拉尔德·冈德森:《美国经济史新编》,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参见关绍纪:《从经济政策的角度阐释美国30年代大萧条的原因》,《山东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还有不少学者认为,20年代美国证券市场出现的投机狂热是导致30年代大危机的直接原因。

20年代的经济繁荣使少数资本家和垄断公司手中积累了巨额货币财富,“出现了大富豪及其家族把积累的收入越来越多地作为投资的趋势”①;对经济繁荣的乐观估计,使美国社会各阶层,包括下层的工人和农民,纷纷加入了投机者的行列;而共和党在1928年总统竞选中的获胜,则对这股投机热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上述因素的推动下,从20年代后半期开始,美国出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投机狂潮。

20年代初期,美国股票成交额每年平均为3亿股,1926年上升到5亿股,1928年超过9亿股,1929年达到11亿股。

②同时,投机狂热也促使股票价格飞速上涨。

到1929年初,证券市场的投机狂热已经失去了控制。

仅在这一年的头6个月中,美国公司有价证券的发行额就达46.99亿美元,比1926年全年的发行额(43.57亿美元)还要高。

纽约股票价格指数也从1929年1月的l93,上升到1929年9月的216。

然而,到1929年夏季,证券投机狂热的不断升温和股票价格的飞速上涨,已经使美国的金融结构失去平衡。

到10月23日,终于出现了狂抛的热潮。

1929年10月24日,是证券交易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四”。

这天,纽约证券交易所里出现了历史上空前的抛售浪潮,有1300万股股票转手,股票价格直线下跌,其下降速度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收录器都无法报价了。

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危机来临了。

上述各家学派对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原因的不同解释,都是从他们各自不同的角度强调了某一方面的因素。

二、大危机的表现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