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专题4古代诗歌鉴赏第1讲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教学

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专题4古代诗歌鉴赏第1讲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教学

第1讲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选择题(4选1)这一命题形式在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全面理解、扩大考点覆盖面的同时,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

艺术技巧判断错误和诗人观点态度理解错误是选择题的高频设错点,更加侧重对诗句意思的准确理解,特别是对诗句中关键词的理解是近几年的命题新趋势。

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内容和角度没有变化。

因此,答题时,考生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找到选项的设误点,仔细分析,认真比对,就可以顺利作答。

一、命题人命制错误选项的“8大方式”和应对策略(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许道宁画①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①许道宁:北宋画家。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选项表述A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 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 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应对策略古诗中有大量词语为古今异义词,某些句子有特殊语言现象,解读时要充分调动积累,联系语境,以求精确理解。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选项选项表述A 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 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 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 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 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风度”错。

这两项都是从苏轼要求弟弟苏辙谦虚处世的角度分析的。

结合诗歌内容及注释可知,苏轼用这个典故是出于对弟弟的安全的考虑,告诫他要小心谨慎,希望他平安归来。

] (2015·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醉翁操①苏轼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②。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巅③,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

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④。

【注】①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

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

②蒉:草筐。

《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③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

④徽:琴徽,系弦之绳。

此处代指琴。

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

按照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选项选项表述A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B 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

(刘长卿《听笛歌留别郑协律》)C 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

(韦庄《听赵秀才弹琴》)D 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

(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声”都是古代五音之一,不是以声写声。

A项,是用“龙吟虎啸”的声音和“万籁百泉”的秋音来写觱篥声;C项,是用蜂声和蝉声来写琴声;D项,是用白玉的声音和黄莺的叫声来写琴声。

]►应对策略平时要熟练掌握诗歌中的写景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等,见到试题中对手法的分析以后,要把其分成不同的语意单位,一一与诗句对应比较,看哪部分的分析正确,哪部分的分析错误。

涉及全诗的,还需要对全诗的思想内容作认真分析,以便与选项的内容进行对照。

(2014·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②禁:消受。

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

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 )选项选项表述A 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

(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B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宋·张炎《高阳台》)C 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

(元·虞集《题南野亭》)D 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

(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E 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

(清·王象巽《游曲江》)的燕子,如今不知飞向何处。

往日风景幽胜的去处,如今只见处处长满苔藓,荒草淹没了亭台曲栏。

此句化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

E项中“文物尽”和“可儿坟”传达出了时移世迁、物是人非之慨。

]►应对策略在把选项与原诗进行对照分析之时,一要注意诗句的陈述主体,看是否与选项所述一致;二要注意诗句中的词语、典故、意象,对其感情色彩进行深入感知,看与选项所述是否一致,特别是像2014年高考北京卷一类的题,更要注意选项中的诗句本身;三要注意诗歌下面的注释,看注释有怎样的提示。

(上海卷,改编)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兴白居易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判断下面对本诗的分析是否正确。

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 )[解析]选项是从诗歌语言特点方面设题。

本诗初读就不觉其难,它没有多少修辞,基本是直白之语,每句都语意显豁,可以说是“语言浅显平实”,而“鸟临窗语报天晴……新脱冬衣体乍轻”也确实清新自然,所以本项是正确的。

[答案]√►应对策略诗歌的语言特点有多种,最常见的有这样几类:①清新自然;②朴素平实;③生动形象;④苍凉悲壮、沉郁顿挫。

平时就把每一种语言特点都总结出来,深入体会其内涵,解题时把诗从头读到尾,一句句看到底符合哪种特点。

然后再判断选项是否正确。

(北京卷,改编)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雪晓清笳乱起。

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

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判断下面对本词的分析是否正确。

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断漏”“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 )[解析]选项是从诗歌的意境方面设题。

清晨,雪花飞舞,灯是“寒”灯,漏声“断绝”,月亮西沉,很明显,营造出的是清冷孤寂的氛围,所以此项正确。

[答案]√►应对策略找出诗句中出现的意象,分析其各自的特征,最后整合,整体感知营造的氛围,就能品味出诗歌意境。

另外,熟记常见的意境特征: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凄、闲适恬淡、清幽明净、冷清幽静等。

(北京卷,改编)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示秬秸①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①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

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判断下面对本诗的分析是否正确。

“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 )[解析]很明显选项是从诗歌的艺术效果方面设题。

“歌”是卖饼儿捧着盘子走出家门长声叫卖的声音,从艺术效果来看,“歌一声”并非“生动形象”,也非“富于童趣”,所以选项错误。

[答案]×►应对策略首先,结合注释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其次,熟知诗歌的语言风格;最后,掌握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三者结合看命题人对诗歌艺术效果的赏析评定是否正确。

(2014·上海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镜湖女[南宋]陆游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古体诗B.近体诗C.歌行D.诗余A[诗歌从体裁上看可分为: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章等。

④曲,又称为词余。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很明显,本诗不属于“歌行”,也不属于“诗余”即“词”。

而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本诗的颔联和颈联上下句词性明显不对,不能构成对仗,因此选择A项,也符合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灵活的特点。

]►应对策略了解诗歌发展历史,对其分类及其文体特征熟记于心,就能对试题中所涉及的诗歌常识迅速做出判断或者选择。

(2017·全国卷Ⅲ,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白居易一篇长恨②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④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雅正的诗篇。

④伏:服气。

请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 ) [解析]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且他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代表诗作有《长恨歌》《秦中吟》《卖炭翁》《琵琶行》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