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视觉读后感

视觉读后感

《视觉艺术鉴赏》读后感作者约翰·伯格在这本书中谈到论述观赏女子的各种方法及油画传统中互相矛盾的各个方面和广告与资本主义的白日梦。

本书图文并茂,生动详尽的为大家展示作者的观点。

在谈及观赏女子的方法中,作者说道: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受知识与信仰的影响,我们只看见我们注视的东西。

我认为我们只是在注视我们选择注视的东西,在观看中自动的屏蔽和取舍不愿关注的,而在我们观看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不同程度的回应我们。

视觉的这种交互关系让我不禁发问:人与物之间是人主动观看的么?物是被进入到人的视野吗?由于个体本身的差异性,每个人对于影响的理解和欣赏都不同。

在读书中,作者对于艺术鉴赏的专业方法,关于印象派和立体派的区别我还是不太理解,这个还需要好好斟酌一番。

都说男子重行动,女子重外观。

女子何以如此注意外貌?这是因为周围异性对于自己的特别关注使得自己开始打量自身的姿态,风度,声音,见解,表情,行为举止。

因此女性把自己即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的身份,看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组成部分。

作者还说道:女性在男性面前的形象,决定了她所受的待遇。

的确,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女子在男子跟前展示出的是什么样的形象,男子便做出相应的回应。

在学习中外广告史的选修课上,老师曾为我们展示广告史的发展中女子形象的变化。

其中大多数时代里女子作为被消费的群体,赤身裸体供男人欣赏。

而在本书中,作者也在本段阐述中插入大量裸体画,用于讲解其观点。

而我一直不太理解的是如何区分正常的性文化或人体艺术和色情文化?创造裸体绘画的目的何在?但我想性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种客观存在和需求。

而人们需要另一种文化去表达它,那便是裸体艺术,它只是将正常生活搬上了绘画中,而性爱的主角就是看画的那位作品的拥有者。

裸体本身就是在展示人类本质上最原始的性冲动,但却区分于黄色文化,这种艺术仅供欣赏。

文化西方的开放性使我们更能理解裸体艺术的存在,这种艺术形态也是对于其文化形态的客观反映。

最后说说广告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广告在大街小巷上随处可见,它大多数是与商业利益挂钩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广告更是利益的表现方式。

其存在利于大众消费,刺激消费,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最终促进了国家财政税收的增长。

因此广告的作用不容小觑,为了促使消费者买账,各大广告商使出了浑身解数,比如可口可乐公司和百事可乐公司,其每年在广告投入上可谓是出血本,但回报更高。

高价请明星代言,多种媒体形式的广告展播,为其增彩不少。

以百事可乐为例,最初一直处在低谷,活在可口可乐的阴影下,但近几年,它调整方案,启用新一代百事新星并不停换标以应对金融危机,利用“明星效应”大获全胜,在可乐市场的角逐中赢得了一席之地,它的成功是资本主义市场中广告运营成功的典例。

各种各样的商业广告都在传达这样的信息:我们只要消费,就会更富有!它充分调动起人的思维和灵感,运用感性诉求和理性诉求去征服消费者,去购买,去成为可爱的人儿!而广告本身也在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广告语言也必须突出广告本身具备的实质感,它绞尽脑汁,挖空心思的的想把大众的钱放进厂商的口袋,无所不用其极的夸大甚至造假,但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而我们所做的也只能上表象意义上的鉴别,资本主义已经不能脱离其发展,否则便是自掘坟墓,自取灭亡。

那么这本书能让我们读者学到什么呢?对于我来说,开拓了思维,学习到视觉艺术鉴赏的方法和其中存在的一些矛盾。

一本好书,不求它给你带来多么丰富的知识,但求它给你带来多重思考,so i got it! 与君共勉。

篇二:视觉大挑战读后感视觉大发现读后感一看到《视觉大挑战》这本书,我就被书里面40张卡片给吸引住了,艾玛,每道题都太有挑战性了,这脑力严重不足啊,赶紧叫来老公一起研究,有的题目连我们都有些吃力,这套题得好好收藏,当然里面也有不少适合小孩子的,赶紧一起来看看吧,感谢幼儿园老师提供给我们这么精彩的逻辑挑战书。

此次获得的是这套题中的《逻辑大挑战》,咱必须得承认,自己在逻辑方面不是很好,以前做类似这方面的题目,很容易就迷糊了,但就跟吃辣椒一样,越是辣得要命,越是停不了嘴,看题目的时候,有点儿走火入魔了,上厕所、吃饭的时候都拿着卡片琢磨,幸好卡片是单张的,携带方便,我怀疑作者是不是就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才做成这种形式吧^_^这套题共有89个小游戏,各个方面的逻辑思维都能体察到,真的是超赞的一套书,值得爸爸妈妈和宝贝们一起挑战的好书。

儿子在幼儿园就很喜欢看这本书,这次经老师同意拿回家看,早晚有时间就拿出来研究寻找,加上自己能认识一部分字,可以自己边看要求找的物品边研究寻找,有一种古堡探险的感觉,非常符合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寻求刺激,和新鲜感的心理。

篇三:《建筑视觉原理--基于建筑概念的视觉思考》读后感《建筑视觉原理-----基于建筑概念的视觉思考》读后感《建筑视觉原理------基于建筑概念的视觉思考》是国内少见的启发式教材。

重点是视觉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58篇课文对70余个重要概念作了生动的阐述,并配以紧密结合实际的多样化习题,是对建筑视觉教育的有益探索。

本书是一个有益的窗口,无论对普通的建筑专业学生和非专业人士,还是对资深的建筑师及其他相关从业者都具有很大参考价值。

作者在序言中提到:“为什么要学习建筑学?”多年来的研究表明,普通大众的视觉审美文化程度一直未能超越四年级水平。

如果我们的文化在这个层次上徘徊,那么人类将不会再怀念他们所不知道的东西。

建筑学是一门艺术,但不是纯粹的艺术,是与国家的物质和技术资源发展水平紧密的联系。

从古至今,建筑一直产生着巨大的视觉力量,但是人们却很少给予关注。

目前,人们讨论的焦点是建筑的实用性、经济性和社会因素等,还没有将建筑的视觉表现属性看作是它们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因此还无法描述人们对建筑的全面需要,这一现象令人遗憾。

可能长期以来人们并不太关注建筑在视觉上带给我们的感受,或者说人们觉得这样的影响其实是很微妙的,甚至可以忽略的。

序言中提到的《愤怒的葡萄》的结尾部分,那个问题引人深思:“难道我们可以不知道自己是谁而可以继续活下去吗?如果没有了过去,我们怎样知道我们是谁呢?”人们不能忘记过去而空白盲目地活着,放在建筑上来说,我们不能一味试图毁坏掉有历史有故事的建筑。

我们的城市原本可以成为培养审美能力的好地方,但城市似乎情愿变得塞满难看的方格街区,满眼全是没有规划的临街建筑和汽车废弃物。

这就是我们的环境,我们生活在其中,并受其影响。

我们难以改变这一切。

也许最有希望的改变来自民众视觉审美水平的提高,并加强对下一代的视觉读解能力的教育。

如同以光速前行的粒子一样,大量的工作亟需去做,而且面临的问题又是如此紧迫,密切关系到过去、现在和未来。

目前和将来的决策都要建立在一个视觉文化的基础上,无论是在设计、理论、功能和结构方面,还是在文化遗产等方面。

已经建成的环境也不容忽视,要把它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去考虑。

本书的目的正是把建筑上重要并非常基础的概念组织起来。

概念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概念是行为的指南,所以,如果我们希望改变我们的个性和文化行为,理解概念是必要的。

序言中提到的一个关于概念的问题:“影子是什么颜色的?”当问朋友这个问题的答案时,你会很惊讶的发现大多数人的回答是“灰色”或“黑色”。

而你应该告诉你的朋友们:“影子的颜色是承影面表面自有的颜色,但色调更深,还隐隐含有它的补色。

”这个时候,再让他们看看室外黄绿色的草地,他们就会看见草地上的深绿色以及带有紫罗兰色的影子。

他们第一次看见了影子的颜色!借助概念上的理解,我们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并且是令人兴奋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

这就是视觉概念的教育为什么如此重要的原因。

概念能够帮助大脑理解视觉信息,。

没有了概念,我们将什么也“看不见”。

因此在阅读本书后,我想说说我对于其中某些概念的理解,以及尝试运用的实例。

“阴影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元素。

阴影能显现形式,让肌理变得可见,提供明暗和对比。

”(6-40阴影)富兰克林y盖茨说过:“没有对比便没有感知。

”夜晚便是一个巨大的阴影。

傍晚,阴影变得越来越长,直到完全的阴影(夜晚)来临。

建筑师可能会用灯光来给他们的建筑制造阴影,他们知道人们的眼睛是通过光与影来辨识形体的。

太阳作为自然光源照亮了建筑形式和空间。

光及其在建筑物上造成的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季的更替和天气的变化而变化。

当阳光使建筑上的光和影发生变化时,建筑空间充满生机,形式和肌理成为整体。

宗教建筑在体型设计中经常采用穹顶、柱廊的形式,用光创造宗教气氛。

不同的穹顶结构和周围内部空间在结构空间上不同层次性,必然导致光线分布的层次性。

例如西方中世纪拜占庭建筑最光辉的代表圣索菲亚大教堂。

试着想想,两个大小相同的圆,白色的看起来是不是比黑色的要大一些?盯着白圆看片刻,会发现白圆边缘比中部更明亮,好像光从像中渗了出来,这种现象称为光渗。

由光渗引起的白大黑小的错觉就是光渗错觉。

古希腊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在克服光渗错觉上做出了很好的典范:若柱径相同,被明亮天空映衬的角柱看起来就要比深色背景衬托下的中柱细一些。

于是,设计人易科特纳斯把角柱加粗近4cm,缩小角开间约60cm,以达到视觉上的稳定。

早在古希腊,建筑师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个现象并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所以古希腊的柱式都有卷杀。

这种处理是很细微的,帕提农神庙柱的卷杀为1.7cm,但正是这种细微的调整纠正了人眼的视错觉。

环柱式的古希腊建筑,中央是厅堂、大殿,周围是柱子。

排列整齐的的柱廊在阳光下形成“亮暗”相错的富有韵律的艺术美感,在阳光的照耀下,建筑产生出丰富的光影效果和虚实变化,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加强了人的审美的心理强度。

与其他封闭的建筑相比,阳光的照耀消除了封闭墙面的沉闷之感,加强了希腊建筑的雕刻艺术的特点。

展览建筑功能的特殊性,造就了平面大空间塑造的简洁而巨大的几何形体造型。

在阳光的照射下,构成建筑外观的不同几何形体、直线、曲线、角度全都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光与影,明与暗,凹与凸的虚实对比,大大加强了建筑外观的雕塑感和立体感,给视觉以有力的冲击。

阳光对于建筑形体的塑造功能是有效而富有感染力的。

光线在黑暗的背景衬托下明亮异常,人们可以透过光感受到异常抽象的大自然的存在。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包括展览馆、视觉艺术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地段上。

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西北部面积较大,是等腰三角形,底边朝西馆,以这部分作展览馆。

三个角上突起断面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体。

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

这种划分使两大部分在体形上有明显的区别,但又不失为一个整体。

展览馆入口宽阔醒目,它的中轴线在西馆的东西轴线的延长线上,加强了两者的联系。

研究中心的入口则偏处一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