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媒介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文献综述

媒介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文献综述

媒介对年青女性形象塑造的研究
——以女大学生失联案件报道为例
文献综述
1.1研究缘起
2014年8月17日,《重庆晚报》在头版要闻里刊登了一篇《坐错车失联八天,五万元急寻女生》的报道,报道了女大学生高渝因坐错车而失联的事件,当天,网易新闻、新华网、中国青年网等多家网站纷纷进行转载,并将“女大学生”字眼加入标题。

同时,央视新闻、人民网、京华时报等微博也转载呼吁,女大学生失联遇害的舆情开始发酵。

8月26日,《苏州日报》关于江苏女大学生高秋曦失踪的报道再次引发网友关注。

同日,新京报网《济南女大学生搭黑车遭52岁男子囚禁性虐》的报道让本来火爆的话题再次升级,诸多媒体的微博和网站信息被网友大量转发。

8月29日,随着江苏女大学生高秋曦失联遇害,湖北女孩凡莎莎命丧合肥的消息传来,有关女大学失联遇害的话题声量再次暴涨。

半个月女生遇害事件直接把该话题舆情推向高潮,而后不断有媒体爆出女大学生失联案件,被媒体爆出的女大学生失联案件多达20多例,据乐思舆情中心“女大学生失联遇害”专题的监测数据显示,从8月17日至29日短短12天时间里,女学生失联遇害事件的舆情声量达54903条,话题舆情关注度长时间保持在高位,舆情高潮迭起,“女大学生失联”的话题成为舆论焦点。

而公众也因此对女大学生产生“天真”、“轻率”、“不懂防范”甚至“蠢”、“笨”的看法。

而此话题也引起媒体热议,讨论女大学生失联案例频发的原因,然而这背后因媒体的种种报道不当而造成的人们对于女大学生形象的误读却鲜有人关注,而本文则想从这一案例入手,研究媒介对于年轻女性的形象建构。

1.2研究概述
媒介与女性的研究最早发端于西方,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时期。

1978年,美国传播学女学者塔奇曼等出版了《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标志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正式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从那时起,女性主义媒介研究逐步发展为一门显学。

而中国的媒介与女性的研究则相对较晚。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的召开,才促进了媒介与女性在中国研究的逐渐兴起并不断取得发展。

而近年来,我国媒介与女性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传播内容
对传播内容的研究即是对媒介上所呈现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是近年来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学者研究最多的议题。

在这些研究中,针对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的比例最多,这些研究通过对各类广告尤其是商业广告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的归纳描述,分析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所呈现出的对女性的刻板印象甚至是歧视,继而挖掘影响女性形象塑造的经济文化社会甚至是历史因素。

学者普遍认为:①我国的电视广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性别歧视的倾向,主要特征表现为角色定位和以女性为招徕;②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与现实中的中国女性群体形象有着出入,没有能够如实反映出女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多重角色和多重作用。

另外,影视剧中的女性形象也备受学者的关注。

学者普遍认为:①内地热播的女性本土剧虽然改写了女性在电视媒介建构中的地位,但是仍旧摆脱不了被建构的命运,女性在此后天架构的作用下遭受着男权文化的“阉割”,成为男性审美创造下的相似性产物;②受传统性别意识和商业文化意识的影响,女性在影视剧中更多的是一种被观赏的角色,弱女子的形象充斥着银幕,有思想有深度的优质女性很难见到。

而目前针对于新闻报道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学者普遍认为:①新闻中的女性形象往往都是类型化的女性媒介形象,这些类型化的女性媒介形象并不能真正代表现实中的女性的真实生存状态,而是被塑造出来的,是新闻工作者思维中对女性的刻板印象的真实呈现。

②虽然近年来也有不少对女性的正面报道,但是在对女性形象充满欣赏、溢美之情的关注和报道之中,在她们独立、理性的强者姿态之下的依然是弱者依附、感性的心态。

这依然是对男权话语的隐性解读,是一种实际上的不平等,是对女性“积极的歧视”。

(2)女性传者
对女性传者的研究往往是对于中国女性媒介的发展现状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其实并不多见。

这方面的研究多为分析女性媒介的生存现象以及面对的种种问题,并预测未来的发展的趋势并提出问题解决的措施。

而最近几年则针对于新媒体环境下女性媒介的研究,如女性博客等,另外就是新媒体环境下女性媒介所面临的新的冲击与变化,如张文渊的《新媒体语境下女性媒介话语权的缺失、异化及建构》,认为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女性媒介的话语权利出现缺失和异化,作者认为,新媒体中话语平台虽多样,但女性话语领域局促,并多以“他者”姿态呈现,男权主宰的局面并未得到改变,传统的性别秩序实现了进一步的加强,男权文化下的审美意识依然是新媒体语境下的通行文化意识,女性依然处于“被看”的位置。

作者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建议。

(3)女性受众
这部分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媒介对于女性受众的影响,对女性受众进行受众分析,这类研究也相对较少。

这类研究也会从女性受众的角度去分析大众媒介。

如殷曼的《大众传播语境下女性受众的阅读体验》,从女性受众的角度探讨女性与传播间的特有关系,如女性受众在收听、观看、阅读中的性别压迫,女性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互动与分离。

作者认为大众媒介以其在社会中所占据的垄断性话语权,为占主导地位的男性鼓噪呐喊,树立权威。

并且刻意利用强大的机器生产所带来的便利进行性别上的压迫,以话语这种无形的权力建构理想的女性标准,使女性受众驯服于男性的统治下。

结合以上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当代中国新闻学科对于媒介与性别这一主题的研究从三个方面展开,但绝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对大众传媒进行的内容分析,也就是对女性形象的研究,而对于女性传者,女性受众的研究相对较少。

而在对于女性形象的研究中,对于广告、影视剧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较多,新闻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较少。

所以总体来说,研究的议题相对单一。

而对于女性形象的研究往往只是对媒介上的女性形象进行呈现和分析,展现媒介对于女性的刻板成见和歧视,但缺乏对于媒介中所展现的女性形象原因的深入分析,没有深入到造成这些媒介上的女性形象的本质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利群.可见与不可见——社会性别视角下的中国媒介与女性[J].现代传播,2013,2.
[2]刘伯红,卜卫.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J].青年研究,1997,10.
[3]许加彪,韩青.文化霸权视阈下女性形象的媒介建构——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内地热播女性本土剧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6).
[4]迪娜·巴哈提.新闻图片与女性形象呈现研究——以《新疆日报》为例[J].新闻世界,2013,8.
[5]张文渊.新媒体语境下女性媒介话语权的缺失、异化及建构[J].新闻界,2014,2.
[6]殷曼.大众传播语境下女性受众的阅读体验[J].新闻世界,2013,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