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筝艺术的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

古筝艺术的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

大 众 文 艺大22摘要:古筝艺术近些年在国内外空前繁荣,学习人数呈几何式递增,对古筝艺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本文通过对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近十年来,有关古筝艺术研究的硕士论文以及核心期刊的代表性文章进行搜集和整理,发现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流派的风格特点、具体的筝曲分析、演奏技巧与审美、传承与发展等方面。

通过对研究现状的梳理,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思考,提出一些新的视角。

关键词: 古筝艺术;研究现状;理论思考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筝”一词,最早见丁《史记•李斯列传》的谏逐客书“大击筝叩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后汉刘熙在《释名》中说:“施弦高急,筝筝然也。

”故名筝。

历来素有“千年琵琶,万年筝”之说,由于流传年代久远,史学家们常在筝前冠以“古”字,故人们习惯称其为古筝。

古筝艺术近些年在国内外空前繁荣,学习人数呈几何式递增,对古筝艺术的研究也不断延伸。

本文通过对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近十年米,有关古筝艺术研究的硕士论文以及核心期刊的代表性文章进行搜集和整理,引发了一系列的理论思考,提出一些新的视角。

一、古筝艺术的研究现状通过对近十年搜集到的文献可以看出,对古筝艺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1)对古筝传统流派风格特点的研究以古筝流派风格特点是什么,以及是如何形成的为基本出发点,展开研究。

魏军的《高自成筝演奏艺术》、郝晓红的《浅谈北派古筝艺术的艺术风格及特点》及李婷婷的《从四首同名筝曲<高山流水>管窥浙江、河南、山东筝派的风格》等文章,分别从流派的代表人物、历史渊源和代表曲目的角度,介绍了这些古筝流派的形成以及风格特点。

曾玉珍在《秦风格古筝曲教学刍议》中指出,陕西派的特点是以陕西关中地区普遍流行的秦腔、迷胡、碗碗腔等戏曲音乐为主要素材编创而成。

王夏婕的《我国东南三个传统筝派之比较研究—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则从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人文因素等方面,详细的介绍了这三个流派的形成以及风格特点。

上述文献,对古筝传统流派的风格特点,以及各流派之间的对比等,诸方面都进行了十分详细且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2)对古筝艺术代表曲目的分析已搜集到的文献资料中,对古筝艺术代表曲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传统曲目和新创作筝曲的研究上。

王莉萍的《潮州筝曲<寒鸦戏水>四种不同演奏版本》、赵一的《清代古谱<弦索备考>中筝曲<海青>的研究》以古筝传统曲目的研究为契机,通过对具体的曲目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得出,在演奏传统曲目时要注意:1.对曲目各种版本的传谱都要进行全面的掌握,往此基础上才能更加准确的领会作者的真实意图。

2.对乐曲的创作背景,包括历史背景和人物背景等,都要进行深入的认识。

3.运用传统的技法来演奏传统曲子。

事实证明,广为流传的古筝创新曲目,其创作源泉一定是植根于民族音乐之中,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辅以近现代的作曲技法,使传统理念与现代方法相融合。

以郁茜芮的《从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的创作成功谈筝乐发展》、陆媛媛的《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分析及演奏》为例,二者都是以中国古文学中的词作为创作灵感,运用现代的作曲技巧,附之乐队协奏。

阎爱华《在同归传统的基础上创造现代美——筝曲<汉江韵>分析》中认为,现代曲目的创作要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为传统提供新的东曲。

通过对古筝艺术代表曲目的研究分析,为更好的诠释作品利表现作者的意图,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古筝曲目的创作指明了方向。

(3)对古筝艺术演奏技巧的研究古筝曲目创作中大量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也成为演奏技法发展的动力,二者相辅相成。

赵毅的《古筝演奏技法的流变及其当今教学中的问题》、杨红的《对古筝艺术发展的思考》和汪莎的《论古筝艺术的传统与创新》等文章,对古筝演奏技巧的研究集中在:1.传统演奏指法的门类。

2.各流派独具特色的演奏技巧对比。

3.在传统基础上创新的技巧等。

汪莎的《论古筝艺术的传统与创新》和李晗的《谈古筝演奏技法的创新与发展方向》中都指出,古筝演奏技巧发展的还不够平衡,表现在:1.手指间技法的发展不平衡;2.左右手技法发展不平衡;3.音阶排列的不平衡。

魏军的《筝演奏指法符号的规范与统一》和戴晓青的《关于当前古筝演奏技法符号规范化的思考》中指出,目前国内古筝演奏技法标记符号不统一,也是制约古筝演奏技巧发展的因素。

笔者从事古筝学习教学十几年,对演奏技法标记颇有感触,同一首曲子,不同的教材上的标记都不尽相同,同是摇指,标记方法至少在三种以上,对初学者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4)对古筝艺术审美取向的研究蔡晓璐的《古筝“悲情”乐曲声韵研究》中,认为筝曲中有大量曲目在审美取向上,以悲为美。

丘霁的《删繁就简 诸法归一 浅论古筝的基本演奏形态》中指出,古筝演奏艺术中“气息”的重要性,气息顺畅,音乐才能流畅。

以及对古筝演奏的最佳状态“返璞归真”的阐述。

樊艺风的《筝乐表现的本质考察及审美细节把握》认为,古筝艺术在表现中要动静相宜、刚柔相济,强而不燥、弱而不虚,望象取意、得意忘形,乐器演奏的最高境界就是“无琴无谱”。

陈静的《论古筝演奏中的气与韵》指出,古筝演奏要“以韵补声”,通过左手对琴弦的控制,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综上所述,古筝艺木在传统曲目的审美取向上注重:以“悲”为美;“返璞归真”;“形神合一”;“以韵补古筝艺术的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兰庆炜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08级研究生 830000)也可以不发生明显的影响。

这主要取决于被动员起来的记忆痕迹是否强大到可以利用眼前图形模糊性的程度,换言之,主要取决于刺激物的结构所拥有的力量与它唤起的有关记忆痕迹的力量较量的结果。

”⑽这里的“记忆痕迹”正是画家过去的技术能力,或者说是已经掌握的形式语言,它的强弱直接影响我们的艺术表达能力。

上述分析表明,对“模糊性”规律的运用必须与技术能力的积累与提高相结合,使想象力的发挥与技术能力的发挥形成良性互补,从而把新颖的构思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⑴叶纪彬.《艺术创作规律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版,第114页.⑵鲍诗度.《西方现代派美术》,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版,第356页.⑶〔法〕米盖尔•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孙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⑷叶小红、汪小明译.《 美术译丛》,1986年第一期,第29页.⑸ 选自《美术译从》,列勃译,1986年第一期,第33页.⑹《现代艺术和现代主义》,弗兰西斯•弗兰契娜,查尔斯•哈里森编,张坚,王小文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5页.⑺选自《美术译丛》,1981年第一期,第12页.⑻ 李嘉熙译.《德拉克洛瓦日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561-562页.⑼[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57-358页.⑽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58-59页.作者简介祁韶亮,男,平顶山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理论研究大 众 文 艺23声”。

(5)对古筝艺术的发展和教学的研究汪莎的《论古筝艺术的传统与创新》和马卉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筝教材的建设与发展》认为古筝艺术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二十世纪20—30年代,在古筝传统流派艺术的基础上,古筝艺术不断发展创新。

娄树华于1938年前后创编的《渔舟唱晚》,是一首得到广泛认可和流传的筝曲。

由此,古筝艺术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二十世纪40—50年代,古筝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1956年河南筝派的曹尔扶先生成功的创作了筝曲《闹元宵》。

乐曲引子以大幅度的急速划弦,连续托劈双弦及长摇指法,渲染出“闹”的气氛。

赵玉斋于50年代创作的《庆丰年》,(此曲的诞生)使古筝双手弹奏指法得到推广和运用,开辟了双手演奏古筝的新纪元。

二十世纪60—70年代后,古筝艺术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各大院校的毕业生成为新的主力军。

80年代以后,古筝艺术得到了空前发展,技法及作曲法的创新,转调筝的出现等,使古筝艺术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筝教材的建设也经历了萌芽、发展、停滞、恢复、蓬勃发展五个阶段,到现在已经具有较为完整的系统。

胡菁菁的《对成年人古筝教学的思考与其指法教学的探索》、郁茜茜的《高师古筝教学谈》等文章,分别从针对特定人群运用新的方法、打破传统的授课方式以及高校的古筝专业建设等方面展开论述。

(6)对古筝艺术传承玩状的研究在发展的同时,传承则更为重要。

纵观研究文献,有关古筝传承研究的文章多为描述性文章。

杨红的论文《对古筝艺术发展的思考》、汪莎的论文《论古筝艺术的传统与创新》、王夏婕的论文《我国东南三个传统筝派之比较研究——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对古筝艺术的传承进行了研究,但在具体传承上的研究不够彻底。

譬如,思想的传承、民间的传承、专业团体的传承、学校的传承、作品创作的传承等方面还亟待进一步加以研究。

二、对研究现状的理论思考通过对搜集文献的整理研究,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思考,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视角。

(1)在对古筝各流派的研究中,对流派的风格特点,历史渊源等诸方面都进行了十分详细且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然而,笔者认为应当更加侧重对各个流派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流派之间有没有互相影响,相互借鉴?既然秦筝归秦,那么各个流派有没有可能同宗同源?同时应对古筝的社会功能进行分析和研究。

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的认识。

(2)傅玄有《筝赋》云:鼓之,则五音发,体合法度,节究哀乐,斯乃仁智之器也。

古筝乃仁智之器,通过占筝曲目的创作来传递真、善、美的思想,传统的筝曲都是创作者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

广为流传的《高山流水》通过简单的旋律线条勾勒山“巍巍乎若泰山,荡荡乎若流水,”的诗情画意。

笔者认为,古筝曲目的创作应充分吸收传统古筝曲目创作的方法,以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为主体,用传统的审美思想作为其创作的根本,加以现代的技巧进行诠释,使之在新的历史时期更能表现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3)有关古筝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然而在教学曲目的选择方面涉及较少,笔者通过采访西安、武汉、四川音乐学院以及信阳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江西师范大学、赣州师范学院、三峡大学音乐学院的老师和学生,以及笔者长期从事古筝演奏和教学的经历发现,在给学生选择曲目时,各流派的传统筝曲很少。

部分学校几乎从未给学生教授传统筝曲,所教所学几乎都是90年代以后的作品。

传统曲子之所以被束之高阁,是因为:1.传统的演奏技法在练习上有难度,非朝夕之间就能掌握,传统曲子虽然篇幅不长,但对左手的韵律,音准的要求都十分苛刻,如河南筝派的《陈杏园和番》中“一音三叹”,通过左手对琴弦的控制来表现凄凉、悲苦、无奈的情感,要想演奏的唯妙唯俏不甚容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