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和比例”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知识解答较容易的应用题。
3.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及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量的比例关系。
教学建议:
1.有效地进行复习,抓住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生长点。
2.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3.重视概念的引入,把握好新知的切入点。
比例的引入从求比值、比的基本性质引入?
比例尺从实际问题中引入?
正、反比例的意义通过已学过的常用数量关系填表引入?
用比例方法解应用题通过已掌握的算术方法引入?
4.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比和比例”是小学数学教材中出现的最后一部分新知识,不仅本单元知识间存在着许多联系,而且这单元知识还与前面学过的许多知识有着紧密联系,是学生已有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因此在教学中注意用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教材,从小学数学知识的整体出发,来组织着部分知识的教学,沟通与本单元内容有关知识间的联系。
沟通与本单元有关的已有知识间联系?
(1)沟通求比值与化简比方法上的联系
(2)沟通比、分数、除法概念及基本性质间的联系
(3)沟通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和归一应用题、倍数应用题、分数应用题的联系,一题多解,开阔思路。
沟通本单元知识间的联系?
(1)沟通比例尺应用题和正比例应用题解法上的联系
(2)沟通正比例应用题和反比例应用题在解题时的联系
Y÷X = K(一定) Y·X = K(一定)
沟通本单元知识与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之间的联系?
(1)沟通解方程和解比例的联系。
因为所解的比例式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所以它也属于方程。
(2)沟通比例尺应用题和倍数应用题、分数应用题解法上的联系将比例尺应用题用学生已学过的倍数应用题或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来解,还能获得更为简捷的解法。
(3)沟通比例应用题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联系
5.注重对易混淆概念的对比,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1)比和比例;
(2)正比例和反比例。
6.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