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计算题常见类型分析小学计算题常见类型分析小学计算题常见类型分析一、小学计算题的分类: 1、按算理分,有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包括有大、中、小括号的运算)。
2、按算法分,有口算(含估算)、笔算(含竖式计算、脱式计算、简便计算等)。
3、按数的性质分,有整数运算、分数运算、小数运算、百分数运算、混合运算等。
二、小学需要进行计算的内容:化简(化成最简分数、化成最简比),通分、约分,互化(分数、小数、百分数互化),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列式计算,解方程,解应用题等等都需要通过某种计算来完成问题解决。
三、小学计算题的意义及算理: 1、无论何种运算、无论什么数,最终结果都是按规定算理或算法将其变为一个数。
对运算有如下规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加法:将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数合为一个数的运算。
减法:一种是加法的逆运算,另一种是从一个数里去掉一个数的运算。
乘法:求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除法:一种是乘法的逆运算,另一种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运算或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的运算。
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与整数的意义是相同的。
2、整数四则运算的算理加法:合在一起数一数。
减法:去掉一些再数一数还剩多少。
乘法:一个一个地加以共有多少。
除法:一个一个地分每份是多少。
小数四则运算的算理加、减法:相同计数单位相加、减。
乘法:小数乘整数,一是运用小数加法,二是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把小数变为整数、先按整数的乘法运算,再根据积的变化规律把乘得的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小数乘小数依据小数乘整数第二种方法的算理。
除法:小数除以整数,一是运用单位的进率把小数变为整数再按整数的除法运算,二是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把小数变为整数、先按整数的除法运算,再根据商的变化规律把商缩小相同的倍数;小数除以小数依据小数除以整数第二种方法的算理。
分数四则运算的算理加、减法:相同分数单位相加、减。
乘法:分数乘整数,一是运用分数加法,二是根据分数的意义;分数乘分数依据分数的意义。
除法:分数除以整数,根据平均分;一个数(整数、分数)除以分数,其算理分三步,第一步是求‘单位1里有几个这样的分数)。
第二步是求被除数里有几个一。
第三步是根据乘法的意义,表示出一共有多少。
四、小学计算题的算法整数四则运算的算法加法:低年级初学,多种算法,合起来后数;其中一个数作基础接着数;凑十法等等。
中高年级,对齐数位相加。
减法:低年级初学,看减想加法(20以内的减发);借助小棒去掉一些再数;中高年级,对齐数位相减。
乘法:低年级初学,乘法口诀;中高年级,竖式计算乘法法则。
除法:低年级初学,乘法口诀;中高年级,竖式计算除法法则小数四则运算的算法加、减法:对齐小数点再相加、减。
乘法:先按整数的乘法运算,再根据两个因数小数位数的和把得到的积从右向左数除几位,点上小数点除法: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的运算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零在继续除;一个数除以小数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为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末尾天零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分数四则运算的算理加、减法: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相加减。
乘法:分数乘整数,分母不变,只把分子与整数的积做分子;分数乘分数,分子的积做分子,分母的积做分母。
除法:分数除法,就是被除数不变把除号变为乘号,除数变为这个数的倒数。
小学计算题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数学是一种逻辑思维的训练,计算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计算伴随着人的一生。
计算能力是学生数学能力之一,它是指对需要计算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计算形式和方法实施计算,并有效地完成计算任务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是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
但是现在的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现状学生计算能力滑坡现象:一部分学生计算能力开始下滑”。
有一次数学测验,一张试卷单纯的计算分数在35左右分,结果一个班的学生错题率超过了百分之三十,导致这个班级的及格率和优秀率都没有达到标准,平均分也很低。
分析原因如下:教材因素:新教材强调理解算理和合理运用计算方法,强化口算能力和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
特别在中、高年级注意运用知识的迁移、类推、转化等,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
在教材中计算题的分量不是太多,计算题的难度比老教材要简单的多。
教师的因素:相当多的教师未能确立现代教学理念,仍旧沿用老办法,只简单的、一成不变教学方式间单地把计算题生硬的摆在学生面前,这样一来学生感觉到的是毫无感情的、不美丽、不生动冷冰冰、呆板数字,学生产生感觉不到学习的快感。
在教学中与老师产生不了共鸣。
教师那,为了提高教学成绩,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获得和熟练化,以致于学生被动、乏味地接受学生当作演算的工具。
学生因素:小学生不愿意计算中学生几何学习困难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感觉计算题太枯燥。
体会不到数学计算带来的快感,没有成就感。
与生活联系少,动手少。
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足。
学习计算,而有的学生恰恰就是怕吃苦、怕动脑,当然是学不好计算的。
其他方面的知识跟不上,包括语文知识,生活经验等,因而对计算题的理解能力,解答时的表述能力等方面都还欠缺。
不善于与周围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去丰富想象。
对策:一、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数学计算的殿堂数学是一门科学,但数学教学却是一门艺术。
夸美纽斯说过: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教育人使用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
”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精心锤炼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以其独特的魅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丰硕的学习成果。
例如:我校有位教师在讲授运用四则运算规则巧算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老师出示题目:5872×79÷2936。
接着老师说:“你看到这样的题目有什么感想?“”学生纷纷摇头说:“老师这样的题目数字太大了,计算起来很费时间。
”教师注意引导使用准确的数学语言给学生暗示,你们看看这样的题目中的数字有什么特点。
在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后。
学生在感知体验后说出5872是2936的2倍,然后老师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讲解:“在乘法和除法的混合运算中,乘法和除法运算的顺序是可以交换,运算结果不会改变。
但必须在交换位置的是受连同前面的运算符号一起“搬家””。
老师声情并茂语言,不仅以绝美的意境感染了学生,更把知识的种子播洒在了学生的心田,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美,又自然而然产生了对数学知识学习的渴求。
教师优美的语言,引领学生走进了华美的数学殿堂。
二、温故知新,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现行计算教学存在的主要弊端是利用教材上冷冰冰的算式限定思路、规范操作、统一算法,老师按照设定的模式,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教学中,只重共性,忽视个性,更谈不上主体性的发展,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缺乏自由选择、自主探索、更缺乏情感体验。
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当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发展时,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实现。
例如在教学除法的意义时候,这样处理的:有15盆花,每3盆摆一行。
可以摆几行?学生列出算式15÷3=5.。
老师提示道:“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竖式来计算,像我们原来学习的加法竖式、减法竖式、乘法竖式那样用竖式把各部分都表示出来进行计算哪?”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个竖式要有被除数、除数、商。
还要把除号用一个符号表示。
老师抓住时机向学生讲解如何运用竖式来进行除法计算。
教学效果非常的好。
三、教师帮助学生分析计算出错的原因1、不看清题目下笔。
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感知事物比较笼统,不具体。
所以在抄写数字,符号时,没看清就下笔,比如:把:”+“写成”-”,把“3”写成“8”,在很多时候,脱式计算中上一行的数字到下一行就写错了。
2、容易被假象迷惑。
有些运算顺序尤其是简便运算方法的错误,除上述原因外,还非常容易被假象迷惑的情况,以为能够进行简便计算,将运算顺序搞错,比如:5-3*7/9=2*7/9=14/93、注意力不集中。
小学生不善于分配和转移自己的注意力,造成计算不少错误。
比如:初学竖式才除法试商的时候,往往出现忽略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知识点。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他们做事经常丢三落四,计算的错误很多是由于不用心造成的。
老师,计算教学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尝试错误的权利,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锤炼自我、经历思维碰撞,培养他们敢于克服困难的坚毅性格,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品格。
四、根据不同年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口算比重较大,而口算又是笔算和估算的基础。
加强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采用多种口算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赛在练习的时候,适时的进行比赛。
例如:开火车、夺红旗、小信鸽、心算小能手、速算…….根据教学内容开展数学活动来开发学生的智力。
可以采取拍手算、对口令等等……例如:在学习了4的口诀后,设计了这样的数学活动“一只青蛙四条腿,呱呱跳下水。
”学生接着说“两只青蛙八条腿,呱呱跳下水”……这样课堂气氛欢快,知识也得到了巩固。
五、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各种数学学习习惯1、规范学生的书写,培养学生认真做题的习惯。
要求学生计算时,精力要集中。
这就首先要求学生做题时必须静下心来,先把数字书写规范,竖式的横线要用直尺或三角板拉直。
2、在计算中培养学生养成检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3、掌握算理,强化运用。
数学的算理必须要求掌握,但怎么才能更好的掌握呢?在这里我认为就是要强化,只有加强了记忆才可能在平时的学习中熟练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