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宽容和关爱化解危机

用宽容和关爱化解危机

用宽容和关爱化解危机我是名从教二十余年且一直深受学生爱戴的语文教师,但不是位合格的家长。

回想前些年与孩子的冲突以及给彼此带来的苦恼甚至痛苦,真让人不寒而栗。

幸亏自己尚有宽容的心胸,及时反思、幡然醒悟,纠正自己在孩子教育中出现的偏差,最终没有铸成大错,使得孩子心理走向正常,生活健康快乐,学习步入良好状态。

现在把长子转变的过程和我的感悟写出来,希望能给有类似情况的家长以借鉴。

一、案例简介我有两个孩子,次子出生后把大孩子送回农村老家让爷奶照看了很长时间,上小学二年级时才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孩子比较懂事,虽学习不优秀,但我并不太担心,总觉得要不了一年半载,成绩一定会大幅提高。

事实上却非如此,学习成绩提高不明显,胆小怕事,懦弱还喜欢撒谎,不愿意和家长多说话,为此挨了不少打骂。

上初二以后,孩子性格更加孤僻,长高了,身体强壮了,却更不懂事了,谁的话也听不进去,常常与父母顶嘴,也不服班主任管理,动辄逃学。

经常跑回农村老家,家里老人也认为我们做爸妈的有偏心,我们也埋怨老人太溺爱长孙,有时春节回家搞的全家不愉快。

大孩子初三毕业后一段时间,我也为缓和矛盾而努力,放任他在家上网,生活消费尽量去满足。

不料,孩子结交了许多网友,对他们无话不谈,对父母视若陌路,高一时候,孩子更孤僻了,沉溺虚拟网络不能自拔,给他所有的生活费都充了手机费,手机号对我们保密,他的卧室经常紧闭,还在房里贴着闲人免进、请自重、请勿乱翻物品等字样防范家长,每月话费300余元,身体也变差,经常、四肢无力、感冒发烧,没有礼貌也没有丝毫感恩的心,有的只是怨恨,这些都是从他日记中偷看的。

高一下半年,更是变本加厉,一打电话就几个小时,有时夜不归宿,还约见网友,打骂劝说丝毫不起作用,发动爷奶、亲朋好友劝说也不顶用,当时我真是十分悲观失望,痛打他几次后,决心放弃,任其自生自灭。

沉溺网络影响了孩子成绩,但不表明孩子不爱学习,有一段时间发现孩子学习开始勤奋了,误以为有所转机,暗自庆幸。

直到我有一次无意间看见了他的一篇日记,其中有段话是这样写的:人都说有家的孩子是块宝,我却从来没有感觉到,家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我还不如阿廖莎,我好像流浪孤儿拉兹,我要好好学,争取早点考走,好早点远离他们,早点离开这个毫无温暖的“家”,对他们不应有恨又充满恨……看到这些,我惊呆了,痛心伤心之时,妻子也泪流满面。

痛定思痛,意识到孩子教育的失败,也开始反思自己,查找偏颇与过失,力求消除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为孩子构建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

二、案例分析通过走访交谈、查阅资料、深刻反思,我找出了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1、缺乏温情、过分苛刻严厉:总以为温情脉脉的东西对孩子似乎不那么重要,对孩子爱抚、拥抱等,这些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甚至还担心童年时的温情会影响孩子长大后的女性化倾向。

主张在孩子面前,不拘言笑从严要求,忽视了不同年龄层的孩子都渴望温情,它有助于孩子们意识到自己被关爱,增强自信心。

在家里我说了算,孩子不得犟嘴。

孩子犯错,不问青红皂白,严厉责骂,不听辩解,我认为孩子应该无条件听大人的话,并认为这是教育中的最重要原则,也是无须讨论的问题。

信奉“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和“棍棒底下出孝子”,不论什么时候都不能纵容他们,否则他们就会对大人为所欲为。

岂不知过分苛严管教往往难以让孩子们理解和接受,更容易使孩子特别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教育孩子关键是要让孩子明白大人要求这样做的道理。

否则,就会出现大人在场百依百顺、规规矩距,大人一转身就闹翻了天。

正确的做法是树立信任优于苛严的观念,必要时可以对孩子这样讲:“你现在先按我说的做,晚上我们找时间,再来心平气和地讨论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

”2、望子成龙,期望值太高。

教育专家认为,目前有80%左右的家庭还没有走出教育观念的误区,而且很多父母也没有意识到这些误区的后果。

误区之一就是恶性比较。

总想让孩子考满分,每次考完试就拿成绩说事,总拿孩子成绩和别的学习优秀孩子比较,看不到孩子的进步。

小学五年级有一段时间拼命学习,期中数学后他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他考了85分。

我当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班有考100分的吗?”看着卷子指责孩子的不是,而当得知数学全班第一时,就这还是第一,你班数学老师也太差了吧!孩子满腔委屈跑回卧室,这样做的结果不断摧残了孩子的自信心,还摧毁了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使老师丧失了威信,无法使孩子相信老师并向老师学习。

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渴望被表扬,以此肯定自己努力的价值。

父母却习惯了拿别的孩子的优点去比自己孩子的缺点,而绝不会去拿自己孩子的优点去比别的孩子的缺点。

久而久之,孩子的内心在悄然发生变化,自信心没有了,且这样下去,往往不会使孩子奋发图强,反而让他慢慢产生了一种嫉妒心理,不会用正当的手段去超越别人。

3、脱离实际、揠苗助长:我在童年就幻想过当作家、画家、将军、政治家、科学家,却不幸投错了行当了教书匠,但没有机会。

现在条件好了,我不能让孩子错过这些机会,就要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自以为严格要求是为了孩子成才,根本不考虑孩子的实际和兴趣爱好,只希望今后等他们长大了,就会懂得我的良苦用心。

对孩子要求不切合实际,只有严格要求,没有安慰和鼓励。

但遗憾的是,孩子并不一定懂得父母努力的良苦用心。

大人们在自己想象中勾勒的美好前景往往被孩子们的抵触情绪所打破。

孩子小时还可以听大人的,当他逐渐长大后,就有冲破父母感情牢笼的愿望和抗议行动,甚至闹得不可开交。

明智的父母在给孩子安排必要和有用的功课的同时,对他们的爱好兴趣予以尊重和理解,要留出时间给孩子处理自己的事情。

4、放任自流,信马由缰。

良苦用心不被孩子认可,总觉得“好心做了驴肝肺”,“天作孽犹可恕,人作孽不可活”,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命自己闯,既然孩子不知好歹,劝说无效,就索性不管。

与孩子冲突不断,伤心之余,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

孩子不成器,不知感恩,不如养条狗,对孩子干嘛要那么紧张?与其让孩子恨你,还不如任其发展,他迟早要过大人的生活,将来吃糠咽菜都是自找的,怨不得别人。

其实,任何时候也不要让孩子们觉得,你对他们的行为无所谓。

一旦发觉你们无所谓的态度,他们就会非常失落,有时马上来验证,于是就开始模仿坏的行为来报复家长,看看会不会因此招致批评,引起重视。

其实这种后果是很糟糕的,家长应该抛弃这种无所谓的态度,即使孩子的行为你们很不满意,也要循序善诱,与他们建立起友好的关系。

碰到这种情况比较恰当的做法是告诉孩子:“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意见截然相反。

但是我想帮助你,因为我喜欢你。

你可以在任何需要帮助的时候来找我出主意。

5、借口忙碌,关爱缺失。

孩子二年级从老家农村转到身边上学,长时间爷奶照看,爸妈的概念都比较模糊,虽然内疚,但用于孩子教育的时间还是太少,总认为工作繁忙,对自己的学生能够耐心教育,对自己的孩子教育却马马虎虎。

以培养独立自主能力和男子汉气派为由,对孩子的小痛小痒漠不关心。

认为还要上班,孩子上学、放学要接送,回家还要家务和应酬,哪有时间来陪孩子玩耍和读书? 常常会忘记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既然养孩子,那就应该为他们挤出时间。

如果孩子们经常听到父母没有时间照顾自己,自然就会发生感情转移。

建议工作繁忙的父母,哪怕是晚上也要尽可能抽出半个小时,坐在孩子床上,陪他说说话,讲个故事,或者读读书,与孩子交流时间的长短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交流本身的质量。

三、对策与成效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找出了症结,解决问题就会有正确的方法。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1、外出旅游,增加接触交流机会。

由于误解很深,我的话孩子根本不听,也不肯给你说教的机会。

高一结束后,利用暑假,我把两个孩子领到西安旅游,目的是增加交流机会。

我带他们游览了大雁塔景区,钟楼、兴庆公园、华清池,还参观了世园会,几天下来,孩子的精神好转了,话多了,围着我问这问那,也开始叫爸了,开始有感情了。

2、心理疏导,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

长时间抵触和误解,孩子变得敏感多疑,产生了心理障碍,可惜谁的话都听不进去。

孩子过去老说自己走路无力,我以为是正常生理现象没在意,在西安游玩期间,趁着下雨,我领他去医院检查,趁机让他看了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对孩子进行了检查和心理测试,帮孩子找到症结,使孩子意识到自己过去行为的偏颇,也领会到家长的良苦用心。

结合药物和心理治疗,孩子性情很快发生了逆转。

3、关心生活,让孩子感受家庭温暖。

看到孩子的转变,我十分欣喜。

我给他几百元钱,让他随便买些自己喜欢的东西,他买了几个小玩意儿,我因势利导表杨了他,他把其余的钱都满成了书,主要是心理健康方面的,我和他一边看一边交流,对他的理解给予充分肯定。

回到家后,生活上更急关心他,又让他自主做了几件他乐意做的事,他觉得开心极了,出入家里开始小声唱歌了。

4、感恩励志教育,让孩子学会感恩并燃起希望之火。

恰逢我国成功心理学专家李佩成功举行了一场以“感恩励志”为主题的报告会,他在长达两个小时的演讲中,首先指出了现代社会中感恩意识淡漠、理想方向迷茫的现象,再通过一段深情感人的“催眠式”录音,带着大家重新回顾了那段熟悉却又遥远的人生历程:从懵懂的童年到开始变得叛逆的少年,再到遇到挫折就消沉的青年,在这期间父母对子女所倾注“如山如海”般的爱的伟大,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位师生,很多人禁不住潸然泪下。

随即他因势利导,鼓励大家振奋精神,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树立理想和志向,相信自己一定能获得成功,去报答所有值得感激的人。

他还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记忆力的特征,测试了人的“潜意识”能量,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学习中的困难,用生动的佛教故事阐释了“大孝”、“博爱”、“有知识”、“马上行动”的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在现场,他采用互动的形式,让学生上台发表即兴感言,大声喊出“爸爸、妈妈、老师,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这样的话。

我和孩子听了大为感动,此次报告会成了我们父子感情的催化剂,使我们父子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也让孩子找回了自信和快乐,鼓足了勇气树立起了理想,孩子的成绩持续上升,家庭气氛和谐吉祥,充满欢乐。

四、案例反思回想过去,真是感慨万千,如果没有及时修正失误,一意孤行,就会酿成大错。

对于上述案例,我有几点感想:1、理解尊重,找准教育切入点。

理解和尊重是多方面的,学生、老师、学校、家庭、社会等等,相互之间都需要理解与尊重。

据说人与人现在相隔三岁就有代沟了。

这么说来,家长与孩子之间简直是千沟万壑,如此家长与孩子之间怎么能有共同语言?如何能不相互抱怨?这时候就很需要相互的理解了,只有相互理解才能有相互尊重,不只是孩子理解家长,还有家长理解孩子;不只是孩子尊重家长,还有家长尊重孩子,才会最终建立健康和谐的关系。

只有在人格上平等理解和尊重孩子,才能找到最佳的切入点,使教育有的放矢,孩子乐于接受,结果富有成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