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安市教育资源调查报告

西安市教育资源调查报告

科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业学院: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专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号:**********指导教师:刘吉发教授学生姓名:***完成时间:201112西安市教育资源调查报告西安是一座“规规矩矩”的城市,东南西北分得很清楚,道路也是东西南北纵横垂直交错。

早在古时,就科学地分为了市、坊、教坊等功能区。

如今,西安的“教坊”,主要分布在南郊、东郊和西郊。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于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过去有一句话叫“人民教育人民办”,把义务教育的很多责任都让社会来承担,新的《义务教育法》,就把义务教育落实在政府的肩上,其中一个核心和灵魂就是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独特的人文环境丰富了西安的教育环境,让古城西安的教育资源呈现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一个景象。

但是西安教育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教育资源需要优化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一、我市普通教育资源配置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教育资源配置有两条途径:政府掌握的公共教育资源由政府主导分配;民间教育资源由市场调节。

这里所讲的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主要是讲公共教育资源配置问题。

(一)城乡学校资源配置失衡1、教育经费的差异。

据统计:全市农村小学的生均教育费、生均人员经费、生均公用经费和生均基本建设费,分别只有城市小学52%、70%、19.4%和19.7%。

农村初中的生均基本建设费仅为城市的16.5%。

农村高中的生均教育费、生均人员经费、生均公用经费和生均基本建设费分别为城市的52%、49.6%、88%和51.9%。

2、师资质量差异。

农村小学教师40岁以上的56%,城市小学教师只占37%;农村小学教师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的占66%,专科占33%,本科及本科以上的占1%。

城市小学教师高中及高中以下的学历的占30%,专科占55%,本科及本科以上的占15%。

农村小学教师具有高级职称占4‰,城市小学教师具有高级职称占11‰。

农村初中教师专科及专科以下的学历的占80%,城市占37%;农村初中教师专科以上学历的占20%,城市占63%;农村初中教师初级及初级以下职称占60%,城市占33%;农村初中教师中级职称占39%,城市占56%;农村初中教师具有高级职称的占1%,而城市占11%。

3、办学条件的差异城市学校已经消除了现有危房而农村学校尚有危房36773平方米。

城市中小学基本是单人新式课桌椅,而农村学校还存在自带课桌椅现象,大多数学校使用的是有破损的课桌椅。

城市中小学房屋整洁,配套齐全;而农村中小学有相当一部分道路操坪尚未硬化,房屋陈旧有的还是土砖房,室内阴暗潮湿,墙面斑驳陆离,有的房屋还漏水。

从现代化教学设备看,城乡差距更加明显,一些前沿的教学设备如教学语言室的配备在农村小学几乎为空白。

农村的小孩得不到像城市孩子一样规范化的教育。

(二)示范性学校与非示范性学校资源配置失衡评议组对某县抽样调查情况表明,示范性学校与非示范性学校之间资源配置失衡的情况相当严重。

示范性小学、示范性初中及示范性高中生均教育经费分别是非示范性学校的1.49、1.17%和8.29倍,生均公用经费分别是非示范性学校的2.75、1.63和11.67倍。

师资配置也有类似情况,示范性小学、示范性初中、示范性高中的学生数分别占该县的同类学生总数的21%、36%和20%,但示范性学校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全县的30%、41%和55%;示范性初中、示范性高中的高级教师比例占全县的45%和50%。

校长的办学理念、管理水平和事业心决定学校的办学水平,县委县政府及县教育部门还把最好的校长安排在示范性学校的岗位上。

(三)农村闲置教育资产流失严重在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中,存在大量在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为投资主体的农村中、小学,学校布局调整以后,大量的教育资产出现闲置,但因撤并学校的资产性质不明,处置起来很困难。

据调查统计,“十五”期间,我市共撤并农村学校762所,其中已经处置的有297所,尚未处置的有465所。

已处置的有53%未用于教育;尚未处置的学校中,有208所学校完全闲置,有212所学校被村委会或他人占用,分别占总额的44.7%和45.6%,而真正用于教育的仅25所,不足总额的10%。

二、进一步做好我市普通教育资源配置工作的对策《义务教育法》指出:“义务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当满足教育教学基本需要”;“新建居民区需要设置学校的,应当与居民区的建设同步进行”;“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发生违反《义务教育法》的重大事件……负有领导责任的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应当行咎辞职”。

做好普通教育资源配置工作,应以新《义务教育法》为指针,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突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两个重点;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市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校际间的差距明显缩小,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和整体办学质量明显提高。

(一)构建普通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保障体系1、领导保障。

一是把教育发展列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教育工作每年不少于1次;每年至少确定一个专题作为政府实事内容,由市财政列专项资金,区县(市)财政配套相应资金重点投入,力争一年上一个台阶,使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

二是健全考核机制。

继续将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列入对区县(市)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的要素体系,作为考核党政一把手政绩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两项制度”督导评估考核工作,促进区县(市)加大教育均衡发展力度。

2、体制保障。

推动区县(市)教育均衡发展,其责任主要在区县(市)政府。

一是落实区县(市)政府管理责任。

争取到2007年将财政体制、教师管理体制调整到位,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教师工资、公用经费由区县(市)财政直接拨付,中、小学校长、教师由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

二是因地制宜地实施乡(镇)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发挥乡(镇)发展教育的积极性。

撤销乡(镇)教育办的区县(市),应结合学习型城市的创建和社区教育的实施,成立社区教育管理委员会或联合办学委员会,负责制定辖区内学前教育和职成教育的发展规划,特别是在征地、处理闲置资产、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为本区域学校发展提供支持。

3、经费保障。

新《义务教育法》规定:经费省级统筹,管理以县为主。

现在的关键一是明确市、区县(市)、乡(镇)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的最低控制比例。

市、区县(市)两级政府要根据国务院规定,按比例承担本地区教育经费的份额,并全额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的审计监督和统计公布制度,确保财政性教育投入实现“三个增长”和“两个比例”的要求,对未履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责任的区、县(市),要依法追究其主要领导人的责任。

二是努力争取省财政加大对我市普通教育投入的力度。

以弥补市、县(区)教育投入的不足。

三是均衡配置义务教育、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经费,提高义务教育经费在整个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中的比例,城市教育费附加主要用于义务教育。

四是加大市本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

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重点是完善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严格落实中央新增教育经费用于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的规定,重点促进学校公用经济保障机制的完善和办学条件的改善,弥补三县一市的公用经费缺口。

五是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对市实施重点工程或影响重大项目的支持和奖励,如危房改造等常规性工作的专项资金,要使之制度化。

对市实施的重点工程,采取一事一议办法,由市本级财政追加经费建立专项资金,做到有奖、有补。

4、政策保障。

一是重新研究并制订中小学布局方案。

城镇化的进程和规模,远远超出了原先的预料,要立足于长沙城区300万人口、300平方公里的发展目标,重新审视并修订中小学校布局方案,特别要注意在农民工集中的地段增建中小学校。

二是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纳入城乡公用设施建设范畴,新建学校由规划部门与教育部门负责布点,由建设部门建造。

三是积极向省申报尽快制订《城市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在4000人住宅小区开发商必须配套建设小学,8000人住宅小区配套建设初中;开发项目未达上述规模的,由开发商对周围学校实施配套增容。

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制定并颁发《教育闲置资产处理办法》,切实保障和规范农村闲置校产的合理处理。

四是制定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的基本标准。

在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设定“最低保障线”,同时要控制超面积、超豪华的学校建设。

建议市政府颁发《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的决定》。

(二)进一步做好普通教育资源配置工作的具体措施1、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切实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建设。

理顺教师队伍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教师竞争上岗机制,均衡配置学校师资力量。

加快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教师培养,按照“政府资助、免费培养、服务农村”的原则,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城镇薄弱学校定向培养专项计划。

推进教师交流,完善优秀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等制度。

统筹区域教师待遇,制定区域内学校课时津贴和班主任津贴标准,实施最高限额,逐步实现同一区域内教师基本工资、奖金和津贴的基本一致。

2、推进义务教育,保证每个学生的入学权益。

稳妥推进义务教育,落实国家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各项政策,做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科书政府采购工作,切实做好“两免一补”的工作。

保证流动人口子女上学,坚持“相对就近、免试入学、统筹安排、一视同仁”的原则,完善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档案和学籍管理制度,提高公办学校接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能力。

加快发展特殊教育,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纳入“双高”普九工作,努力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增加普通学校接受具有残疾儿童跟班就读的能力,不断提高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

实施村级小学提质工程和加强农村初中建设工程。

力争在3年内分别使5%、15%、30%的村级小学和乡镇以下初中达到省、市、区级规范化学校的要求。

突出抓好两个环节:一是实施“让学生在明亮的教室学习行动”,解决学生教室黑板、讲桌、课桌椅配备不足问题。

二是加强农村中、小学语音室、计算机教育室建设,加强农村中、小学图书配备,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整体水平。

3、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的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强化教育督导的职能作用,积极推进评价制度改革,在全面实施新课程基础上,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估。

加大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积极探索试行省级示范高中招生指标向辖区内初级中学切块定向分配的办法。

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和“电脑派位”的原则,尽量减少“电脑派位”前择校的人数,建立中、小学电子学籍档案,实现学籍管理科学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