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觉概念1.知觉的定义(1)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整合的反应。
(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①两者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观产生的。
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知形式。
离开了事物对感官的直接作用,即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
②知觉以感觉作为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知觉比感觉复杂。
知觉是按一定方式来整合个别的感觉信息,形成一定的结构,并根据个体的经验来解释由感觉提供的信息。
(3)知觉受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包括:需要和动机、价值与态度、情绪。
2.知觉过程的作用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相互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觉察是指发现事物的存在,而不知道它是什么。
分辨是把一个事物或其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属性区别开来。
确认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给它命名,并把他纳入一定的范畴。
3.知觉的分类(1)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等。
(2)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4.几个概念(1)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对这些特性的加工叫自下而上的加工或数据驱动加工。
如:颜色和明度知觉依赖于光的波长与振幅。
(2)自上而下的加工:知觉依赖于感知的主体。
人的知觉系统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
叫自上而下的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
例如:在阅读课文时,由于个人的知识经验不同,我们从课文中提取的信息也是不一样的。
二、知觉的特性知觉具有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
1.知觉的选择性人的知觉选择性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为人的实践活动所需要的。
(1)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对外来的刺激进行有选择的加工的过程。
被选择的是对象,未被选择的其他刺激成为背景。
人对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反映效果是有所区别的。
知觉对象的形象较为鲜明,轮廓较为清楚,结构也较为完整;作为知觉背景的事物形象则较为模糊不清,结构也不明确,似乎在知觉对象的后面。
(2)选择性的影响因素:物体本身的特点和人的主观因素。
例如,个体对对象与背景的知觉收到个体的知觉定势的影响。
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叫知觉定势。
(3)对象与背景的关系:①对象与背景可以相互转化。
当注意指向某种事物的时候,这种事物便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他事物便成为知觉的背景。
知觉对象与背景不是固定不变的,当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时,原来的知觉对象就成为背景,而原来的背景便成为知觉的对象。
他们可以相互调换。
②对象与背景不仅互相转化,而且互相依赖。
人们知觉某一对象,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的特点,而且受对象所处空间背景和时间背景的影响。
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故整体性是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整体性是指把物体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不是只对其中一个属性或某个部分加以反映,而是把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映像。
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①知觉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成分的特点。
②对个别成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性。
部分的意义依赖于整体。
(3)知觉整体性的意义①知觉的整体性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
它不仅依赖于刺激物的结构,即刺激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而且依赖于个体的知识经验。
②由于知觉的整体性,人们有时会忽略部分或细节的特征。
例如,做文字校对工作的人,由于对整个文句的感知,有时难以发现句子中个别漏字或误写的字词,这就是由于整体知觉抑制了个别成分的知觉。
这种整体水平的加工先于局部水平的加工的现象,内温称之为“整体优先”。
3.知觉的理解性人对事物正确、完整、深刻的知觉与人对事物的理解程度有关。
(1)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
人的知觉的理解性与人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
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2)知觉的理解性的意义①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
②理解还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
在不理解的情况下,知觉的整体性常受到破坏。
③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人们已有的知识结构在当前的感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前环境激活的知识结构不同,产生的知觉期待也不一样。
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他的稳定性。
他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特性。
(1)知觉恒常性的种类在视觉范围内,恒常性的种类有:①形状恒常性: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投射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
但是,我们知觉到物体形状并没有显出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形状的恒常性。
②大小恒常性:当我们从不同距离观看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成像的大小是有变化的,而知觉到的大小却不完全随距离而变化,它趋向于原物的实际大小。
③明度恒常性: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保持不变,叫明亮或视亮度恒常性。
④颜色恒常性:一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明下,他的表面颜色并不受色光照明的严重影响,而是保持相对不变。
(2)影响知觉恒常性的条件①视觉线索有重要作用。
视觉线索是指环境中的各种参照物给人们提供的物体距离、方位和照明条件的信息。
如果在试验中,设法消除环境中的视觉线索,恒常性就会受到破坏。
②人的经验的作用。
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建立了大小和距离、形状与观察角度、明亮与物体表面反射系数的联系。
当观察条件改变时,人们利用生活中已经建立的这种联系,就能保持对客观世界较稳定的知觉。
(3)知觉恒常性的意义恒常性对于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重要意义。
如果人的知觉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时刻变化,那么要想获得任何确定的知识都是不可能的。
恒常性使得我们对世界有一个稳定的印象。
三、空间知觉1.形状知觉(1)形状的特征分析对形的认识开始于对原始特征的分析与检测。
这些原始特征包括点、线条、角度、朝向和运动等。
视觉系统对于这些特征的检测是自动的,无需意识的努力,是由视觉系统的特征检测器完成的。
(2)轮廓与图形①图形可以定义为视野中的一个面积,它借助可见的轮廓,而从其余部分分离出来。
②轮廓是指在图形中,代表了图形及其背景的一个分界面,他是在视野中邻近的成分出现明度或颜色的突然变化时出现的。
轮廓的掩蔽:一个物体的轮廓,不仅受空间上邻近的其他物体轮廓的影响,而且也受时间上前后出现的物体轮廓的影响。
这种现象叫轮廓的掩蔽或图形掩蔽。
他说明人们在知觉物体形状时,轮廓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的。
主观轮廓:当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轮廓,这种轮廓叫主观轮廓或错觉轮廓。
主观轮廓表现了视觉系统的一个特点:当视野中出现不完整因素时,视觉系统就倾向于把他们完整起来,变成比较简单、稳定、正规化的图形。
也有人认为,主观轮廓是由于明度对比产生的。
(3)图形组织的原则①邻近性: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为图形。
②相似性: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
③对称性:在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④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几条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⑤共同命运:当某些成分按照共同方向运动或变化时,容易组成图形。
⑥封闭: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⑦线条朝向:方向对图形组合也有重要意义。
⑧简单性: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4)图形识别①人对图形的识别不仅依赖于当前输入的信息,而且依赖于人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及刺激物间的联系和关系。
②启动现象:先前经验对后来学习任务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例如,给被试呈现两个存在语义联系的单词,前面呈现的单词将使被试对后一个单词的反应加快。
2.大小知觉(1)大小——距离不变假设人们在知觉物体大小时,似乎不自觉地解决了大小与距离的关系,即物体大小=网像大小×距离:α=A/DA指物体的大小,α指视网膜投影的大小,D指对象与眼睛的距离。
人们在进行大小知觉时,同时考虑了视网膜投影的大小和视觉距离。
在距离相等时,网像大,说明物体大;网像小,说明物体小。
在网像恒定时,距离大,说明物体大;距离小,说明物体小。
(2)物体的熟悉性对大小知觉的作用当物体距离改变时,虽然视网膜投影的大小随之改变,但熟悉的大小使人们能较准确地知觉到物体的实际大小。
(3)邻近物体的大小对比有两个实际大小相等的物体,当一个物体处在细小物体的包围中,而另一个物体处在较大物体的包围中时,在大的物体包围中的物体显得小,而在小的物体包围中的物体显得大。
(4)体态变化与大小知觉人们通常以直立的姿势感知外部世界。
身体姿势和环境间的正常关系是维持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
当观察者的身体姿势发生变化时,大小知觉恒常性会受到影响。
3.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深度知觉指以视觉为基础,对自身所在空间,与自身周围空间中各事物之间关系综合了解的心理历程。
深度知觉涉及三维空间的知觉,即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高和宽,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距离、深度、凹凸等、人们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形状,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深度和距离。
人们通过肌肉线索(生理线索)、单眼线索、双眼线索等来知觉物体的深度和距离。
(1)肌肉线索①眼睛调节:水晶体的曲度变化提供距离信息。
看近处的物体,眼睛的水晶曲度变大;物体移动方向,眼睛的水晶体去读变小。
②双眼视轴辐合:眼睛随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会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
轴合可用轴合角来表示,物体近,轴合角大;物体远,轴合角小。
控制轴合的眼肌运动提供了关于距离的信号。
(2)单眼线索①对象重叠(遮挡):如果一个物体部分地掩盖了另一个物体,那么被掩盖的物体就被知觉成远些。
②线条透视:两条向远方延伸的平行线看来趋于接近,就是线条透视。
近处物体所占视角大,在网膜上投影大;远处物体占视角小,在网膜上投影小,因而使两条向远方延伸的直线看起来趋于接近。
③空气透视:物体反射的光线在传送过程中时有变化的,其中包括空气的过滤和引起的光线的散射。
结果,远处物体显得模糊,细节不如近物清晰。
④相对高度:在其他条件相等时,视野中两个物体相对位置较高的那一个,就显得远些。
⑤纹理梯度(结构极差):视野中的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和投影密度发生有层次的变化。
人们倾向于把小而密的物体看成比较远的,把大而疏的东西看成比较近的。
⑥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运动视差是指当观察者与周围环境中的物体相对运动时,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上将出现差异。
一般说,近处物体看去移动得快,方向相反;远处物体移动较慢,方向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