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叙事性文章的阅读方法
新课标指出,低年级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上下文和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能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喜欢阅读,积累词语。
据此,我觉得我们应该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优化阅读课课堂入手,采用“分层阅读”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效果比较好。
第一层阅读:正确、流利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尤其是一年级学生,他们刚学完拼音,借助拼音识字的能力还比较差。
因此,我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书。
1.时间安排。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从不安排学生回家预习。
因为低年级学生回家预习除了给家长加重负担外,还可能会因为缺少科学的指导而导致预习不到位。
因此,我总是把晨读时间作为学生的预习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读课文。
2.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前,我对学生有明确的阅读要求:用普通话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发音清楚,不读错字,不丢字,不唱读,不重复字词。
这些要求看似非常简单,但实际落实时,发现对学生来说真的很难,尤其是不唱读,小朋友在幼儿园读儿歌时,形成了这种坏习惯,很多孩子都是一字一顿的读,根本不会词语连读,更不讲究句子的停顿。
尤其是叙事性的文章,一般长句子比较多,学生很容易把句子读破,所以一开始,老师就要逐句示范。
3.有效落实。
(1)学生试读。
我要求学生按要求边看拼音边读汉字,不求快,但求字字落实,句句落实。
(2)同桌互读。
我要求一个学生读时,另一个学生必须手拿笔,边听,边圈点,边勾画,圈出读错的地方,勾出读得不够好的地方,画出读得好的地方,并提出改正意见,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3)教师检查。
检查既有利于激励学生的朗读热情,又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进行及时指导。
第二层阅读:读熟、读懂
1.读熟。
读熟是在读通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做到通顺流畅,有一定的速度。
在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让学生读熟文本,有利于学生掌握字词句,了解课文内容。
因此,我便采用赛读的方式激发学生多次朗读。
具体方式有以下几种:(1)分成小组赛读;(2)同学之间挑战读;(3)与老师比一比。
如教学《一株紫丁香》时,我首先把评分标准写在黑板上:读错、读漏一个字扣0.5分,词语读得特别流利加0.5分,句子读得特别好加1分,整篇课文读得通顺流畅加1分。
然后,我便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赛读,并评出小组优胜奖。
接着,我采取挑战赛的方式,让学生自由选择比赛的对手。
最后,我范读后,鼓励学生与我比一比。
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把课文读熟了。
2.读懂。
与读熟相比,读懂则有了质的飞跃。
它可使学生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有些教师认为低年级学生只要字会写,书会背就可以了,
不需要“读懂”。
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缺少信任,总是在想:这个问题是不是太难了?他们能解决吗?当学生的思维稍有障碍,教师便立刻将问题“包办”。
久而久之,学生便从不需思考到不愿思考,最终变得不会思考了。
我在教学中则坚持信任自己的学生,尽量点拨而不是“包办”。
如教学《猴子种果树》一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猴子辛辛苦苦种活了果树,可又因为别人一句话就把果树拔了,你怎么看待它这种行为?”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它太没耐心了。
”“它没有主见。
”“它只想早点吃果子,一点也不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
”这时,学生的思维已被激活,他们通过思考,成功地解决了问题。
学完课文,我对学生说:“如果你是猴子,你会怎么做呢?”学生说:“我不会随便听信别人的话,会耐心地等下去。
”“我会先打听好哪种果树又好种,结果子又快,然后再去种树。
”“如果我是猴子,我不会把成活的树拔掉,而是再种上杏树、桃树什么的,这样我就能吃上好多种果子了。
”多聪明的孩子啊!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对学习更加充满了信心。
第三层阅读:乐背、活用
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他们的机械记忆非常好。
因此,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顺应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作为练习背诵的辅助手段,可让学生喜学乐背,进而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1.借助课文插图练习背诵。
如《秋姑娘的信》一课,由于课文中的插图就是故事情节的体现,于
是我要求学生边看插图,边回忆课文内容。
学生很容易就把看到的图像信息转化成了文字符号,课文的背诵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通过这几次的培训,和我在自己课堂中的实践,我觉得,在低年级的叙事性教学中,指导孩子一句一句把课文读通,读懂,是最基本的事,在此基础上,再慢慢提高孩子的有感情朗读水平。
在操作过程中,我觉得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读,这种方法很好,比如,上次我们听的叶老师的《梅兰芳学艺》里提到的,直接告诉他那个地方要重读,那里要读慢一点,或者读出疑问语气等等,这样,通过一点点的积累,学生慢慢的学会了读课文的方法,自然会举一反三,慢慢掌握有感情读课文的技巧,渐渐培养孩子读课文的兴趣,有效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