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事类文章,就是用语言文字将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全过程记下来,让更多的人去重新感受这些事情,从中领悟生活的道理。
阅读记事类文章,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记叙的“六要素”要了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只有弄清了六要素,才有助于把握全文,才能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理清发展顺序,把握主要内容记叙的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是记叙的基本方法。
倒叙的作用往往是“给读者一个惊喜”,引起悬念,倒叙一段故事片段后还得转入顺叙。
插叙和补叙的作用是介入,补充另外的小事情,以利于读者更全面的了解和注意事件。
如果文章开头采用了倒叙,阅读时就注意是从整个事件的结局说起,还是从事件的中间部分说起的,何时倒叙部分结束又转入了顺叙,事件的各个阶段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衔接。
文中有插叙时也要注意插叙部分何时结束,在何时与顺叙衔接。
搞清记叙的顺序,也就了解了事件的来龙去脉。
3.抓住文章重点,领悟思想感情记事类文章的重点一般都放在事情的经过上,我们阅读时,要根据事情的特点,抓住文章的重点来领悟思想感情。
如《飞夺泸定桥》一文,写红四团在二十几个小时内,怎样从二三百里路外赶去夺下泸定桥的。
红四团要完成任务,一是要像飞一样超过敌人的援军,和敌人抢时间,比速度;二是要发挥红军的威力,以少胜多,把泸定桥这座天险攻下来。
“抢时间”和“攻天险”就自然而然地成了这件事情的重点,通过这两处重点,充分体现了红四军团的英勇善战、不怕牺牲,为伟大的革命事业奋勇献身的革命精神。
文章的思想感情也就展现了出来。
4.要理清文章的层次。
概括中心思想先从局部入手,审视每个自然段并简要概括其大意,然后再归拢关系密切的自然段,划分出有相对独立内容的“意义段”,并作简要概括。
在排查层次的基础上分清大的“段落”(也叫部分),这样全文的大意就明朗了。
一般说,除了开头的引文和结尾外,其主体部分安排层次有以下几种情况:(1)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划分层次,也就是把事情分成发生、发展、高潮、结果这几个层次。
(2)按事情的因果关系划分层次,也就是把事情分成起因、经过、结果这几个层次。
(3)按时间顺序划分。
(4)按地点转移、转换划分。
(5)以“情”的变化划分理清了结构层次,也就摸清了作者思路,看清了各部分在文章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看清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把握了文章的线索。
在这基础上,加以合并,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一般可采用这样的格式:文章通过记叙……(事情),说明了(表现了、歌颂了)……。
阅读记事类文章,我们不仅要理清发展顺序,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而且还要在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后,领悟事情中包含的思想意义,我们抓住了这些要点,也就基本上读懂了这篇课文。
这故事来源于长白山虎背岭东北虎保护区的一位工作人员。
事情发生在他进山第一年的冬季。
一天,他在作例行巡察时,发现一只幼虎中了偷猎者的陷阱,后腿折断,又被钢夹死死地夹住。
他小心为幼虎松了绑,抱回自己的小木屋。
经过精心的护理,幼虎恢复得很快。
他给它取名“阿弟”。
他在深山里很寂寞,真把幼虎当自己亲人来对待了。
“阿弟”虽不会说话,但它懂得什么是友好感情,它也会以驯服、亲热来回报。
两“弟兄”真成了相伴相依的好朋友了。
三个月过去,该是放虎归山的时候了。
“阿弟”主动依偎在“阿哥”怀里,擦擦蹭蹭,着实亲热了一阵,然后俯伏在地,两眼深情地望着“阿哥”。
之后一步一步走出去,走到门外又回过头来最后望一眼,才向虎背岭深处狂奔而去。
“阿哥”也像掉了魂似的,恍恍惚惚在山里转悠了三天,不知是想再见一下阿弟呢还是在找回自己。
而他俩的再次相见,却是在一个极不寻常的境地中--确切地说,是“阿哥”遭到群狼袭击的危急时刻。
也是一个冬天。
一只老狼带着十三只狼包围了小木屋。
几个小时后,他的子弹打光了,眼看厄运就要降临。
突然,他看见老狼忽然停下来,侧耳聆听到什么,就忽闪一下带着残兵败将飞奔而去。
天亮了,屋里的战士走出来,在小木屋与大森林的咽喉道上,见到了久别的“阿弟”,在“阿弟”脚下躺着老狼的尸体。
三年过去,那位工作人员调离了山里的岗位,只剩下小木屋。
次年开春,他忽被大山近处的动物园告知:捕获的一只老虎已绝食7天,这虎是在小木屋旁设陷阱捕获的,要他去一趟。
他顿时猜想可能是“阿弟”遭的暗算。
到场一看,果然是已经十分虚弱的“阿弟”躺在铁栏里。
他呼唤它。
“阿弟”张开眼与他的目光相遇,刹那间好像勾起美好的记忆,有些兴奋。
但马上换了表情,两眼露出仇恨的凶光,再也不看他一眼。
“阿哥”亲手端来食物和饮水,也拒不接受。
“阿哥”知道它想重返森林,动物园也别无选择只好照办。
“阿哥”心里明白,打从它与他首次相别返回森林后,它一直保持着暗中探视小木屋的习惯。
他离开后仍然如此。
动物的感情有时是很执著的。
然而正是在这块唤起温馨之情的地方,它落入了人的陷阱。
从此它同人的缘分也就断了。
据说以后虎背岭连续发生虎伤人的事件。
这是谁的过错呢?1、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在下面划“——”(1)刹(chà shà)那间(2)怯怯(quèqiè)地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谨慎()巡察()3、写出划线词语的意思(1)他从屋里射出的子弹打中了狼的咽喉。
()(2)他在小木屋与大森林的咽喉道上。
()4、本文围绕人与虎之间友情的发生到结束,重点写了三件事。
请你简要概括如下第一件:第二件:第三件:5、认真读第一至三节,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人与虎之间的“兄弟”情?6、认真读第六七节,说说三年后,人与虎之间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7、读了这篇文章以后,谈谈你的看法。
藏羚羊的跪拜这是一个发生在西藏(zàng cáng)的故事。
过去,藏北有一个老猎人,他无名无姓,随身携带的一顶小帐篷就是他的家。
有一天早晨,他从帐篷里出来,突然看见对面不远处的草地上站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
他赶紧转(zhuǎn zhuàn)身拿来杈和枪,瞄准了那只藏羚羊。
奇怪的是,那只藏羚羊好像知道自己逃不掉了,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请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向前走了几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
与此同时,两行眼泪从它的眼里流了出来。
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扣着板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他明白藏羚羊下跪是在向他(请求、乞求)饶命。
但是,以打猎为生的他早已变得冷冰冰的。
他双眼一闭,扣动了扳机。
随着枪声,那只藏羚羊栽倒在地。
它倒下去的时候,仍然(保持、坚持)着跪拜的姿势,两行泪痕也清晰可见。
那天,老猎人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当即把猎物开膛、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现、呈现)着那只藏羚羊临死的样子。
这是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印象最深的瞬间。
夜里,他难以入眠,双手也好像一直在颤抖……第二天,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剖开了那只藏羚羊的腹腔。
突然,他吃惊地叫出了声,手中的刀子咣当一声掉在了地上——在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地卧着一只已经成型的小藏羚羊!原来,藏羚羊跪拜是为了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啊!老猎人的心颤抖了,他对自己的行为懊悔不已。
从此,老猎人在藏北草原消失了,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①按要求查字典,填空。
(2分)卧: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再查()画。
瞬: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再查()音节。
②在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和音节,打“√”。
(3分)③文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1分)④读句子,“夜里,他难以入眠,双手也好像一直在颤抖……第二天,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剖开了那只藏羚羊的腹腔。
”想一想:老猎人会想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⑤藏羚羊为什么向老人下跪?(1分)。
⑥“老猎人为什么会在藏北草原消失呢?”对这句你是怎样理解的,请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2分)⑦读了短文后,你有什么体会或感受,请把它写下来。
(2分)他要感谢那只手(1)感恩节的前夕,美国芝加哥的一家报纸编辑部向一位小学女教师约稿,希望得到一些家境贫寒的孩子画的图画,图画的内容是:他想感谢的东西。
(2)孩子们高兴地在白纸上描画起来。
女教师猜想这些贫民区的孩子们想要感谢的东西是很少的,可能大多数孩子会画上餐桌上的火鸡或冰淇淋等。
(3)当小道格拉斯交上他的画时,她吃了一惊,他画的是一只手。
(4)是谁的手?这个抽象的表现使她迷惑不解。
孩子们也纷纷猜测。
一个说:“这准是上帝的手。
”另一个说:“是农夫的手,因为农夫喂了火鸡。
”(5)女教师走到小道格拉斯一个皮肤棕黑色又瘦又小头发卷曲的孩子桌前弯腰低头问他能告诉我你画的是谁的手吗(6)这是你的手老师孩子小声答道(7)她回想起来了,在放学后,她常常拉着他粘乎乎的小手,送这个孩子走一段。
他家很穷,父亲常喝酒,母亲体弱多病,没有工作,小道格拉斯破旧的衣服总是脏兮兮的。
当然,她也常拉别的孩子的手。
可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非凡的意义,他要感谢这只手。
(8)我们每个人都有要感谢的,其中()有物质上的给予,()还有精神上的支持,诸如得到了自信和机会。
对很多给予者来说,也许,这种给予是微不足道的,可它的作用却难以估计。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尽自己的所能,给予别人。
1、给第(5)、(6)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5分)2、第(7)自然段中说:“可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非凡的意义”,这里的“非凡的意义”指的是(不超过20个字)(2分)3、在第(8)自然段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分)4、从全文看,第(7)自然段的记叙顺序是();第(8)自然段的作用是()。
5、这篇充满人情味的散文表达了一个极为明确的观点,这就是(2分)6、假如给你一个同样的主题——我想感谢的东西,请你画一画,你会画什么?请用简笔画画下来,并用文字说明画的是什么?为什么?(4分)课后作业:又是荠菜花开时我的童年是在江南广阔的田野里度过的,那里是我的活动室。
这个活动室是现在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所无法想象的。
那可真是个激动人心的世界,蕴藏着无穷无尽的乐趣。
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那里都有许多东西令我兴奋激动,其中就有荠菜。
兴奋激动的理由,主要不在她的美味,而在于寻找她的过程。
荠菜善变,不仅颜色变,形状也会变。
长在没有太多杂草的地方,她是匍匐在地上的,叶子呈锯齿状,有时候那锯齿还很大,整片叶子看上去像从叶子中间的茎上又生出许多瘦长的叶子来,而且颜色很深,灰紫色,不仔细找,根本发现不了。
如果长在菠菜地里,她就往上长,叶子几乎没有齿,而且颜色碧绿,和菠菜的模样十分相似。
如果周围有些浅浅的、灰绿色的草,她既不匍匐着,也不高高站着,颜色也就变成灰绿,叶子有浅齿,和周围的草一样,叶表一层细细的茸毛,这就又和采杂草打成一片了。
所以,每找到一棵,都是一次胜利。
有时候,第一遍没有发现,但有些疑惑,一回头,突然发现一个肥大的家伙正趴在那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