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传统地域文化研究的思考

对传统地域文化研究的思考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2006年第6期J.N ORTH WEST UNIVERSIT 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No.6.2006对传统地域文化研究的思考陈一军,高金锋(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20)[摘 要]传统地域文化研究是目前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然而,在目前传统地域文化研究领域存在一些态度和方法上的问题,诸如不尊重各地区域文化的差异,对不同地域文化心存偏见,因而导致评判违背史实,还有西洋理论和方法的滥用。

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必须解决这些问题,传统文化研究才能健康开展,而文化相对主义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传统地域文化研究;地域文化差异;文化偏见;西洋方法;文化相对主义[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0(2006)06-0074-04传统地域文化研究是目前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曾几何时,由于政治的原因,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被打入冷宫,惨遭蹂躏和毁坏。

如今,痛定思痛的中国人终于认识到,传统文化不光是“垃圾和毒药”,更多的是五光十色的宝贝和让人受益无穷的资源。

它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本质,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国人迈向世界的资本和砝码。

这是太让人欣喜的事情。

中国人在经历了磨难后终于获得了新的智慧。

于是,传统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中国长期是一个统一的幅员辽阔的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化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早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华文化,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但是,由于不同地域的差异,传统文化在一致性的前提下,也存在着地域文化的鲜明特色,所谓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之分,荆楚文化、齐鲁文化、秦陇文化和吴越文化之分,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之分,等等。

可以这样说,中华文化是地域文化融合的结果,而在中华文化形成之后,地域文化依然以其鲜明特色存在着,而且与中华文化之间形成互动、相互生成的关系。

因此,传统文化研究的兴盛,必然伴随地域文化研究的兴盛,只有这样,传统文化的研究才能溯源穷根,深入持久下去。

然而,目前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存在一些态度和方法上的问题,必须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让传统文化的研究健康开展。

一、传统地域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一)不尊重差别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地域文化差异是非常鲜明丰富的。

从大处讲,有南北文化的差别。

具体到地区,又有齐鲁文化、荆楚文化、秦陇文化和吴越文化,还有闽南文化、东北文化、大漠文化、草原文化、藏文化等。

按理来讲,从事地域文化研究的工作者应该持一种平等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区域文化。

如果具备[收稿日期]2006-09-04[作者简介]陈一军(1970-),男,甘肃通渭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高金锋(1979-),男,甘肃正宁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

这样的心态,研究者在研究他所选择的地域文化的时候,便不会否认别的文化的存在及其特色,而且会使自己研究的文化得到一个恰当的定位。

可是,浏览一下我国研究地域文化的文本,有相当一部分不是这样的。

一些从事南方文化的人,蔑视北方的文化,把南方文化捧到天上去。

搞荆楚文化研究的一些人,便说荆楚文化怎样绮丽神奇,很为古代中国没有被这种文化主宰而痛心疾首。

大概是因为讨厌秦始皇的缘故,一些研究荆楚文化、齐鲁文化或者吴越文化的人,甚至否定了秦文化的存在。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长期相互影响、共同生长,然而一些从事汉文化研究的人,全然无视少数民族文化的存在,似乎汉文化的生长和发展从来都是自足的、孤立的。

这是我国目前传统文化研究中存在的一个问题:不尊重彼此差异的地域文化,因而也无法准确把握各地区域文化之间的联系,从而影响到传统文化研究的健康发展。

(二)偏见深重其实,不尊重各地区域文化的内在原因在于偏见。

偏见大都跟地域相关联,研究者认为他那个地方的文化是最好的,属于狭隘的地方本位主义。

一些从事南方文化的人对北方文化心存偏见,反之,一些从事北方文化的人亦然。

荆楚文化的一些研究者,津津乐道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1],此话虽然不假,但是言语者往往有泄情绪、私愤之嫌,借此欲将秦文化践踏于脚底,把它粉碎掉。

自从荆楚文化有考古大发现以后,一些研究者把它凌驾到了周文化之上,全然不顾这一几乎湮没的文化在以后中国历史上的作用。

一些从事齐鲁文化的研究者,生硬找寻秦文化的缺陷,借以宣扬齐鲁文化。

需知,任何文化都有其弱点,为什么不正视秦文化一度征服齐鲁文化、荆楚文化的事实?吴越文化里的剑是非常出名的,连同造船一起是这一文化的特色,但对这一文化的定位不能仅依据这两点便将其放置到和周文化同等的地位。

三星堆的大发现给传统文化的研究一个新的领域、新的视角,一些搞地域文化研究的人又将其捧到了与之不相适应的地步。

至于地域文化的研究者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偏见更是根深蒂固,几乎无视它们的存在。

(三)评判违背史实研究者不能尊重各地的区域文化,内心藏着偏见,必然使研究违背史实,无法做到实事求是。

搞荆楚文化、齐鲁文化或者吴越文化的一些研究者贬损甚至否定秦文化,就严重违背历史事实。

无论如何,秦文化统一中国的伟大功绩是不能抹煞的,秦的法制、兵制以及给中国人灌注的那股雄强劲是不可磨灭的。

一些搞荆楚文化的研究人员,着眼于出土的精妙的楚地文物,把荆楚文化张扬到远远超出其在历史上所发挥的作用的地步,这也是不尊重历史的做法。

一些从事南方文化研究的人员,带着近视的眼睛,只看到中国文化重心南移以后的史实,不具备统观中国五千年文化的胸襟,片面地贬抑北方文化、抬扬南方文化,造成传统文化研究的“厚今薄古”。

至于对待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由于正统文化观念的深厚和历来偏见的固存,更加偏离史实。

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始终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交融的历史,反映在地域文化方面也是如此。

一些从事荆楚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乃至秦文化的研究人员,涉及到少数民族文化对区域文化的影响,总是轻描淡写甚至否认它的存在,使他们所从事的区域文化的研究的真实性、可靠性打上了问号。

(四)脱离传统文化的洋方法的滥用文化研究始于西方,因此西方研究文化的理论和方法最为成熟。

在研究中国传统地域文化的过程中,采用西洋方法本是简便易行的做法,在初期研究中也是有效的方法。

但是,一味运用洋方法就有问题了。

根子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化的大海里是非常自足的独特的一个领域,应该有从它自身衍生出的、内容与形式相匹配的方法。

有人似乎已意识到这一点,开始运用古代中国人做学问的方法,像训诂、考据、校勘之类。

然而,它们作为具体的方法很有用,却不能作为传统文化研究的根本的哲学的方法。

研究传统文化的根本方法必须在把握传统文化内在规律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传统文化研究的时间还比较短,尚缺乏适应传统文化研究的方法,由于大量运用洋方法来裁解传统文化(包括传统地域文化),造成传统文化研究的扭曲和失真。

比如随意运用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来解读传统文化,运用春、夏、秋、冬四季循环论的方法来考察中国传统文化,等等,使中国传统文化变形得有点像西洋文化,失去了自身的面目,显得不伦不类。

二、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一)地方的自足性和乡土观念中国地域辽阔,具有悠久的农耕文明的传统,相对隔离的地方造就了特色鲜明而且丰富多样的区域文化。

这些区域文化培养了各自主体的深沉的地域文化认同感。

从事地域文化的研究人员,一般是成长于这个地域文化中的人。

出于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和对本土文化的强烈的认同,他们便不自觉地寻找本土文化的优点,既在证明区域文化本身,内在地也在证明自己。

这样,在对待别的地域文化的时候,偏见便自然而生,对其他文化的骄横态度便不可避免了,致使认识偏离历史轨道。

(二)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唐以前,中国经济的重心在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北方地区,因而文化的中心也在这一地区。

从五代起,中国经济的重心开始东移、南移。

随着这一进程,南方的文化逐渐超越了北方。

经过殖民地半殖民地时代,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时至今日,这一格局仍未改变。

在这一局面下,南方的人才远远超出北方,南方人成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主角。

南方的这种强势,造成对北方的轻视。

于是,在传统文化研究领域,便出现了更多抬扬南方文化、贬抑北方文化的现象。

也是由于这种强势,一些从事荆楚文化、吴越文化、闽南文化的本土研究人员便肆意地挤压、贬损乃至否定周文化、秦文化。

这种强势经济文化的挤压和扩张有在一个国家里地区文化“殖民”的意味。

(三)长期学术传统的影响自从中国经济文化重心东移、南移以后,学术界便开始出现扬南抑北的现象。

南宋的朱熹对唐朝就大为不满,“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2]他说的事情大体是真的,但是言语之间流露出的蔑视、嘲弄的语气大有抑唐扬宋之嫌了。

抑唐扬宋实际上折射了崇南抑北的特定心理。

至于到现代的朱谦之,则直接说出北方文化已经老朽了,只有南方文化才能救中国[3]。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以后,南方文化盛于北方文化这是事实,但是不应片面强调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的区别,需知某种程度上南方文化是北方文化的转移,除了议论史实、事实之外,不应过多添加乡土情结之类的因素。

可是传统已经形成,它就有惯性,成为一种思维,影响现代的一些人的研究。

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存在大量随意贬损北方文化、周秦文化的著作和文章的一个原因。

(四)传统文化研究的相对薄弱这一点是对传统文化研究中洋方法滥用的原因的思考。

应该说,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局面已相当兴盛,而且成果喜人,出现了梁漱溟、林语堂等大家。

可是到后来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传统文化的研究被片面化,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

中国大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实际开始于20世纪改革开放以后的八九十年代,到现在也就是二十多年的时间。

因此,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很肤浅,研究工作还远未系统化,还不能做到对传统文化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因而对其的研究方法便无从产生,只有生硬地套用西洋研究文化的理论和方法了。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目前传统文化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必须解决,只有这样传统文化的研究才能健康发展。

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是对待地域文化上的相对主义。

文化相对主义本是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赫斯科维茨等人创立的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和方法。

其基本精神是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只能按其自身的标准和价值观念进行判断,不同文化之间无法比较,无从分辨孰优孰劣,对异文化要充分尊重,不能以己文化为标准来判断和评价。

我认为,以文化相对主义的精神对待传统文化研究中的各地区域文化是适宜的。

历史上形成的各种区域文化,都有其形成的特定原因并具有独特的价值,不能简单地评判优劣,比如不能崇荆楚文化而贬损周秦文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