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二课习题班级姓名座号一.选择题2008年9月29日,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胡锦涛同志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他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上,我们要大力弘扬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培育的崇高精神,使之成为推动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回答1—2题。
1.之所以要大力弘扬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培育的崇高精神,是因为()①优秀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②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③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④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2.在奥运精神的激荡之下,并不是人人都受到相同的影响,这是因为()A.文化影响人是深远持久的B.文化影响人是潜移默化的C.文化影响人是主动感悟的D.文化影响人是形式各异的3.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2008年初联合下发通知指出,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将全部免费开放。
实行免费开放,从文化生活角度讲,主要是因为(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B、人们从事文化活动能得到精神的愉悦C、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D、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权益的有效途径4.某中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让墙壁说话、让小草育人”理念。
这体现了( ) A.自然环境影响文化环境B.文化环境以自然环境为载体C.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深远持久的特点D.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的特点5.2008年“五一”前夕,青海省民俗博物馆正式开业。
民俗展馆设有藏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展厅,游客可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民族的文化、家居生活。
这反映了()A.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干差万别B.我国各民族文化保持着各自的特色C.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D.各地区的文化不可能存在共性6.创造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是理论出版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精神产品生产的主要目的。
这说明A.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B.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的C.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D.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7.“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而尘心渐息;夷犹予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
”这告诉我们()A.要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C.文化活动使人高雅D.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8.季羡林先生对看望他的温家宝总理说:“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培育和谐文化,才能实现人内心的和谐。
这说明()A.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B.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C.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D.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9.《人民日报》每天以固定的版面,中央电视台每天以固定的时段播放《永远的丰碑》,众多的媒体努力为人们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这是因为()①文化是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③报纸和电视是人们文化生活的物质载体④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10.2008年9月1日,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全国中小学生迎来史上最牛的一节课:以“知识守护生命”为主题的安全公益课《开学第一课》,通过对学生进行“避险自救”知识教育,教学生掌握避灾的常识和技巧,真正“用知识守护生命”。
对此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B.优秀文化是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C.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D.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为纪念中国伟大的先贤孔子诞辰2559年,2008祭孔大典于9月28日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市举行,这是自2004年曲阜公祭孔子以来,第五次祭祀孔子。
回答11—12题。
11.由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在漫长的岁月中经过历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的阐发与完善,逐渐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和气质中不可替代的文化传统,并且深深地融汇于全球华人的精神血脉之中。
这说明()A.文化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B.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C.文化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D.文化对人具有积极主动的影响12.在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上,由国际孔子文化节组委会、国际儒学联合会、北京奥运会合作网站央视国际等机构,共同推出了“国人不可不知的五句《论语》经典”作为奥运会的迎宾语,这是因为()A.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方式 B.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C.文化和政治相互交融D.文化决定人生2008年8月4日,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赴祖籍闽西谒祖,参观列入世界遗产的客家土楼。
这次行程掀起了“客家祖地”寻根谒祖游土楼的新高潮,带动客家文化升温。
据此回答13—14题13、上述材料表明()A、政治与经济相互交融B、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C、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D、文化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14、吴伯雄在家乡用客家话向乡亲们问好,乡音不改。
“乡音不改”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A、深远持久B、博大精深C、永不变化D、潜移默化15、抗战初期,毛泽东所著的《论持久战》,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为中国人民最终夺取抗战胜利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这说明()A、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B、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C、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D、文化作为精神力量是物质力量的反映16、近几年,世界各地出现的“汉语热”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潜力。
这个观点肯定了()A、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C、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D、文化教育对经济具有重大影响17、之所以要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诚实信用教育,是因为()①文化和经济、政治相互影响②先进文化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③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方式④文化塑造人生⑤文化影响是消极的A、①②⑤B、②④⑤C、③④⑤D、①②③④18、《黄河大合唱》自诞生以来,始终鼓舞着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战胜一切困难。
这表明A、文化作品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B、文化作品是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C、文化作品对人的影响是积极的D、优秀的文化作品总以其特有的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19、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取向。
这是因为()A、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同B、文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C、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价值取向应当多元化D、价值取向正确与否决定着社会的发展进程20、要加强公益性文化场馆和青少年专门活动场所的建设,开展生动的青少年红色旅游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情景教育中健康成长。
上述材料主要表明()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B、不同的地区、民族有不同的文化C、文化对人的影响有相对的稳定性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21、之所以要加强公益性文化场馆建设和开展红色旅游实践活动,是因为( )A、文化现象无处不在B、某些纯粹“自然”的东西也是文化C、文化场馆建得越多,人的文化素养就会越高D、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在社会实践和生活中传承发展22、每当中华民族处于重大困难的当头,中华文化的力量就会突显出来。
在外寇入侵时中华民族就会团结一致,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
在遭受巨大洪涝灾害或“非典”时,中华民族就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并最终夺取胜利。
这表明()A、文化是人所创造的B、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C、文化力量决定综合国力D、文化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非选择题23、材料一秦俑被以掘以后,吸引了四面八方的观众。
美术家来了,他们庆幸秦俑的发现填补了秦代美术史的空白;将军们来了,他们笑看吴钩,说秦俑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兵法、兵器和军阵,提供了真实的资料和场景;冶金家来了,他们手握秦剑,感叹中国古代冶金术的高超。
材料二人们的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思想认识指导下进行的。
在这些活动中,人们首先要判断它是否有价值,没有价值的事人们是不会干的。
⑴材料一中,美术家、将军、冶金家的看法是否正确?面对发现,秦俑的发现,三者看法各不相同,从文化的角度看,这说明了什么?⑵从文化的角度看,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道理?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有何影响?24、有人认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无法选择的。
请对这种观点进行评析。
文化生活第二课习题1—6 DCCDBD 7—12 BADCCA 13—18 BABADD19—22 AADD23、⑴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知识素养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⑵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不同的价值观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
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质的核心和标志。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24、.⑴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题中观点认为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是正确的。
⑵人有主观能动性。
人们接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
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认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法选择,是错误的。
⑶人们应当提高识别先进与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自觉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抵制落后和腐朽文化的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