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测试题【答题】(2)你所在的班级要以“寻觅春天的踪迹”为题办一期手抄报,请你为这期手抄报设计两个有创意的栏目。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春之赞歌春之韵【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
【解答】设计活动,最重要一点是紧扣活动主题,其次注意语言的简洁精练,可用句式比较整齐的两个句子。
2.【题文】话题作文【写法借鉴】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绘春天。
如作者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方面,运用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
【片段仿写】请你仔细观察春天的景物,试着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一下吧!【答案】(示例):春间二三月,微风轻轻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无声地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舒展着它们黄绿的枝条。
红的花,散发着清香;绿的草,也有一种沁人心脾的青草味儿。
那些伶俐可爱的小燕子,“唧”的一声便由南方飞回来,加入了这个美妙无比的春景中,为春光平添了无限的乐趣。
这美丽的春天,给人以新的开始,新的生命,新的希望……【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解答】描写春天的景物,要求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要考虑到以下问题:写的是哪里的景?描写的对象有哪些,这些景有代表性吗?你分类或分层次去写了吗?你调动了五种感官去描绘了吗?(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你把景色写具体了吗?你用上了比喻、拟人或引用的修辞手法了吗?你对这美景有着怎样的情感?把这些问题一一解决了之后,你写的作文就是最棒的。
方法技巧:怎样描写景物?首先,我们要在生活中细致观察,细细品味。
只有观察入微,才能写出好景。
另外,还要在生活中注意积累词汇,以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
有了平时的准备,我们在正式写作文时才会有好的基础。
要将景物描写具体,在表达时应注意选择准确的语言。
古人很讲究炼字。
第二,还要进行必要的修饰。
写一个景物,应学会使用恰当的形容词或副词。
第三,运用传神的比拟、比喻等修辞方法。
第四,确立一定情感。
我们在遣词造句,即选择词语、使用修饰语或一些修辞手法时,应学会确定一定情感。
其褒贬色彩不同,那么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感情也会有明显不同。
3.【题文】小作文朱自清在《春》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使文章语言无比精彩,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请仿照文中的语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文字。
(100字左右)【课文片段在线】①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②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写法分析】比喻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的修辞手法,比喻包括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或道理)、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
常见的比喻一般有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的比喻词一般有:像(参见“课文片段在线”的例句)、仿佛、像……似的、像……一般、好比。
暗喻的比喻词一般为:是、变成、成了、变为。
例句: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
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例句: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时,要注意找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共同特征,使用的喻体要通俗易懂,切忌采用生僻的喻体。
【答案】又是一个春天来临了,三角梅的红色花瓣就像红色的金子捶成的薄片,只要轻轻撞击就能发出动人的声音。
太阳照射的时候,它的每朵花都泛溢着红色的光晕。
风儿一吹,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急欲挣脱枝头,翩翩飞去。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及语言表达能力。
【解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文字。
比喻能让人物、事物、景物生动,但最好是要有新意。
比喻的事物必须是常见的、浅显易懂的。
即一定要用人们非常熟悉的具体事物,来比喻人们不熟悉或不太熟悉的事物。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就达不到比喻的目的。
比喻要贴切.即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必须是根本不同的两种事物,但二者之间又必须具有某种极其相似之处。
写作时,还要考虑到其它因素。
要使比喻与其它描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方法技巧:中考命题作文写作技巧。
第一: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
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
第二: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
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
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
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
第三: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
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
第四: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
“一粒沙里见世界,一瓣花上说人情”。
选材若太宽太泛,会给人“空”或“浮”的感觉。
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或“化宽为窄”的方式,从细微处,具体生动地展现对生活的感悟。
4.【题文】作文小练笔春天来了,请你写出你某次春游中所看到的景物,描写时要抓住景物的特点,不超过200字。
【答案】示例:春天的天井湖,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大片一大片,满眼都是。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柳树姑娘站在河边,梳洗着秀发。
风轻轻一吹,满头长发随风飘扬。
红、白、粉三色桃花互相衬托,点缀着天井湖,显得分外美丽。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景物描写的能力。
【解答】景物描写属于自然环境描写,要注意根据春天的特点来进行描述,突出春天的特征。
注意按观察顺序来写,恰当地使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文章生动活泼,同时注意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答题】请分别与出一句描绘春花、春草、春风、春雨的诗句。
(1(2(3(4【答案】示例:(1)一枝红杏出墙来;竹外桃花三两枝;乱花渐欲迷人眼;红杏枝头春意闹。
(2)浅草才能没马蹄。
(3)吹面不寒杨柳风;二月春风似剪刀;等闲识得东风面;春风又绿江南岸。
(4)沾衣欲湿杏花雨;春潮带雨晚来急。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
【解答】这一题型对考生有较高的要求,在注重知识积累的同时,还要求考生能利用已知的知识进行联想,写出最准确的答案,可以通过分类整理的方法进行系统复习,以提高记忆效果。
5.【答题】在学校组织的《校园诗词大会》上,命题老师出示了下列两幅图片,请你为其配上恰当的描写春天的古诗词名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图文转化的能力。
【解答】答此题要求仔细观察图画,注意每一个细节,并联系题目要求,写出合适的诗句。
本题同时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6.【答题】按原文填空。
(1)“”,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2)“”,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3)春天像,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4)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走着。
(5)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
【答案】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落地的娃娃,笑着,他领着我们上前去【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识记能力。
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解答】解题时一是要准确掌握原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句子,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本题中需要注意的现代文默写不要多字或少字。
7.【答题】“吹面不寒杨柳风”出自南宋的《》,它的上句是“。
”【答案】志南和尚,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分析】本题是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
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
【解答】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是对作者和诗题的记忆,要求对原文内容理解记忆准确。
8.【综合题文】对比阅读《春》和《济南的冬天》,完成小题。
【甲】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朱自清《春》【乙】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老舍《济南的冬天》【答题】请给【甲】【乙】两个文段各拟一个小标题(字数不多于5个字)【甲】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答案】甲:春花图乙:雪后的山【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答】根据文段写的景物来拟写标题,甲文写的春花,乙文写的是小雪后的小山。
【答题】【甲】【乙】两个文段都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景物?请分别具体列出它们的写景顺序?【答案】都用了空间顺序。
甲文:树上——花下——遍地乙文:山上——山尖——山坡——山腰【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记叙的顺序。
【解答】甲文先写树上再写到树下,乙文先写山上、山尖、山坡、山腰,因此是空间顺序。
【答题】理解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含义,说说它们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①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蜜蜂忙碌的热闹景象,侧面写出春天百花盛开的景象,表现作者内心无尽的喜悦。
②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山尖连接着蓝天的秀美景象,表现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