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医学人际关系道德

第七章 医学人际关系道德

第七章医学人际关系道德在医学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人际交往,表现为各种形式的人际关系,如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的“医患关系”,医务人员彼此之间的“医医关系”,医务人员与社会之间的“医社关系”等。

认真研究医学人际关系道德,对于建设文明和谐的医学人际关系,加强社会主义医德医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医患关系一、医患关系的含义医患关系是以医务人员为一方,以患者及亲属为一方,在诊断、治疗、护理过程中结成的人际关系。

其基本特征是就医治病获得医疗是病人的权利,为解除病人痛苦,挽救病人生命服务是医务人员的义务。

医患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医患关系是指医生与患者在医疗活动中建立的特定关系。

广义的医患关系,“医”已不仅指医生,还包括参与医疗活动的护理人员、医技人员和医务行政管理人员;“患”也不仅指就医的患者个体,还包括与患者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亲属、监护人员及其所在的工作部门和单位等群体。

二、医患关系的模式和特点不同的历史条件、生产方式和医学水平,医患交往的模式是不同的。

根据医生和病人地位、主动性大小,医患关系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基本模式:1、主动——被动型:这种模式在现代医学实践中仍普遍存在。

其特点是医患双方不是双向作用,而是医生对病人单向发生作用。

在医疗过程中,医生的权威性得到充分的肯定,处于主动地位;病人处于被动地位,并以服从为前提。

这种医患关系见于昏迷、休克、严重精神病、严重智力低下及婴幼儿等某些难以表达主观意志的患者,其要点和特征是“为病人做什么”。

“主动——被动型”医患关系模式有益于发挥医生积极作用,但完全排除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犹如生活中父母与婴儿的关系,影响诊治效果则是这种模式的缺陷。

2、指导——合作型:这是一种在现代医疗实践中最广泛存在的医患关系模式。

其实质是医患双方在医疗活动中都是主动的,医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充当指导者;病人接受医生的指导,并密切配合,可以对治疗效果提供信息,提出意见和要求。

这种关系犹如父母与少年的关系,双方关系是融洽的。

这种医患关系广泛地适用于患者,特别是急性病人或虽病情较重但他们头脑是清醒的,能够表述病情并与医生合作,其要点和特征是“告诉病人做什么”。

能够充分发挥医生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医患之间双向活动,有利于提高诊治水平,无疑比主动——被动型前进了一大步,是目前应当大力提倡发展的。

3、共同参与型:这种模式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医生和病人具有近似同等的权利,共同参与医疗的决定和实施。

这种关系犹如成年人之间的关系,都已成熟,并认为病人的意见和认识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具有价值的,不仅能够主动配合诊治,还能参与意见,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治。

这种模式多见于长期慢性病人且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其要点和特征是“和病人一起做什么”。

这种模式对提高诊治水平,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有现实意义的。

以上三种医患关系模式在特定的情况下都是正确的、可行的和有效的,但对大多数病人来讲,应当按照指导——合作型和共同参与型的医患关系参与医疗活动,特别是在社会发展有一种“自己的生命自己负责”、医疗工作由医生为中心转化为“和患者共同医疗”的趋势下,如何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病人的权利,是当前医患关系中值得重视的课题。

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现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医学科学的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反映在医疗活动中的医患关系也出现了新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医患关系的物化趋势。

传统的医患关系,是以医患双方直接接触与交流为特点的,医生主要从病人诉说中获取病情并做出判断。

这种情况由于医学高新技术的应用,使诊疗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自动化、信息化、遥控化的诊疗手段具有敏感度高、精确、迅速等特点,医生可以通过高新技术设备获得病人的生理指标、生化指标等数据,这样不仅会使医患双方相互交流的机会大为减少,而且还会使医生由于“迷信”仪器设备的作用,忽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操作的熟练与提高,忽视临床经验及理论思维,结果使医患关系疏远,思想、语言、情感联系淡化,出现了“高技术、低情感”的现象。

第二,医患关系的分解趋势。

传统的医患关系,常常是一个患者面对一个医生,并且是相对恒定的。

而现在的情况则不同了,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深化,医学分科愈来愈细,医生也日趋专业化,而且在每个专科中还根据医务人员的专业特长有着更进一步的分工。

这就形成了某个医生只对病人某一种病或患者的某一部位负责,而不能对患者整个机体负责的情况。

另一方面,病人集中于医院治疗,每个医务人员同时要为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上百个病人诊疗,病人的健康和生命,不再是依赖于某一个医生,而是依赖于一大批医务人员。

医患之间单一稳定的关系呈现出群体化倾向。

这一切必然要削弱医患双方信赖与情感的交流,并常引出一些医患双方的纠纷与不信任。

第三,病人与疾病的分离趋势。

在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下,为探求病因、弄清病理过程以及寻求合理的治疗方案,医务人员常常借助医疗仪器去检测病人的血液、尿液、粪便、脑脊液、骨髓、胸腹水及病变组织等等。

医者感兴趣的往往是病因、病理与疾病,而作为整体的活生生的病人形象消失了,病人与疾病出现了分离趋势。

第四,自然的人与社会的人的割裂趋势。

当代医学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因此,医务人员在诊治疾病时往往从生物学的观点来分析、研究人,注重的是人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的变化。

然而,人既有生物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仅从生物学观点去研究疾病,就把人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抛开了,这不仅对于全面认识疾病的发病本质有所欠缺,而且从医学伦理学角度讲,又抽去了关心病人、了解病人这个核心。

总之,现代医学的发展,虽然对认识疾病、战胜疾病、促进健康、提高寿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就医患关系而论,也导致了医患关系的群体化,医患结构的人机化,患者参与意识和主动性的弱化。

“高技术、低情感”现象的出现,实际上是医患关系的一种倒退,必须引起注意与重视。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作为医学人际关系核心的医患关系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新型的更为理想的医患关系将会建立起来。

三、医患关系的矛盾和调节(一)引起医患关系冲突的主要因素1、医者方面。

主要是:(1)医者的医疗观。

随着传统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且有完整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然而,有些医生由于受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看不到或不重视情感、思想、意识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加之临床广泛应用高技术后医患关系的“物化”趋势,加重了医患之间的心理、思想、情感交流的障碍,势必造成医患之间的隔膜,甚至产生矛盾。

(2)医德境界低。

有的医务人员平时不注意医德修养,对病人冷若冰霜,语言生硬,使病人及亲属精神上受到损伤;有的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办事不认真,相互推诿,观察病情粗心大意,造成漏诊、误诊,乃至发生责任性医疗事故,加重了病人痛苦,甚至造成死亡;还有的医务人员,乘病人之危,借职务之便,敲诈勒索,索贿受贿,在病人中造成恶劣影响,导致医患关系发生冲突。

(3)精神心理因素。

医务人员由于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心理状态,如恩赐心理、权威心理、单纯研究心理等,不是把病人当作亲人,把解除病人的痛苦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是把病人就医当作向自己的乞求,把诊治疾病看成是对病人的恩赐,听不得患者半点意见;有的认为医生对病人具有绝对权威,“你求医,我看病,一切都得听我的。

”在诊治过程中凌驾于患者之上,对患者的一些合理要求也置之不理;还有的为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只爱病不爱人,只关心与研究课题有关的疾病,只想从病人身上收集自己需要的资料,较少考虑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这些做法势必对医患关系造成不良影响。

(4)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传统的医患交往的价值取向,一向崇尚道德,重义轻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义轻利的观念受到了冲击,某些医务人员见利忘义的思想和行为直接影响了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建立。

2、患者方面。

主要是:(1)不遵守就医道德。

有的患者缺乏就医道德修养,表现为不尊重医生的人格和尊严,稍不如意便轻则态度生硬,重则漫骂甚至动手殴打医务人员,严重损害了医生的自尊心;个别病人就医行为不文明,不遵守医院规章制度,就诊时点名要药,强令医生做某种检查,强令医生开证明等,既干扰了正常的医疗工作,又影响了医患关系的和谐。

(2)对健康的期望值过高。

有些患者由于对医学知识知之甚少,不懂得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规律,不了解诊断的程序与手段,不知道药物的使用原则及治疗后出现的某些难以避免的副作用或损伤,总认为有病到医院诊治,医生就得立即确诊,治疗就得立即收效,当个人要求没得到满足时,就迁怒于医生。

(3)患者的心理情绪因素。

疾病破坏了人的情绪状态,并使心理应激增强,极易产生恐惧、紧张、焦虑、绝望、厌恶、暴躁等不良情绪。

如癌症病人会产生恐惧、绝望情绪;传染病人常怕受到别人的冷淡;性病病人害怕受到社会的歧视等,而这些因素很容易导致医患关系冲突。

(4)对医务人员不信任。

信任是人际关系的心理基础,缺乏信任不可能有医患双方的情感交流和和彼此合作,不可能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患者对医务人员缺乏信任与下列因素有关:医者的年龄、资历、技术水平、知名度、医德修养水平等,也与患者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有关。

对医务人员缺乏信任常表现为拒绝医生的诊治或怀疑医生的处置是否恰当,如不遵从医生的处方,隐瞒病史或隐私等。

这些因素既不利于医疗活动的正常进行,也不利于病人的康复,还会使医务人员的心理和精神受到刺激,增加医患冲突的机会。

3、管理、社会方面。

主要是:(1)医院管理上的缺陷。

主要包括医院办院方向不明确,规章制度不健全,医疗关系不协调,医疗秩序不规范,医疗流程不尽合理,医疗环境难以满足需求等,导致医患矛盾加剧。

(2)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和不正之风。

影响医患关系的社会方面因素,一是国家对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不足,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卫生保健需要,看病难、住院难和手术难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二是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存在,对医患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3)卫生立法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卫生法规不够健全,特别是规范医疗行为、医患关系行为的医院法、护士法等尚未出台,对调节医患关系、维护正常医疗秩序十分不利。

(二)医患关系冲突的调节原则和途径调节医患关系的原则:一是坚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原则。

诊治疾病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医患双方都应该按医学科学的规律办事。

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学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诊治疾病,决不能违背科学、主观臆断,对病人不合理的要求,要以科学态度耐心向病人讲明道理;患者就医,应当采取充分信任医务人员的态度,理解、相信医生的各种诊疗处置,积极配合、参与治疗,经常向医生提出自己的感知与体验,决不能弄虚作假,隐瞒与病情有关的各种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