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再利用

谈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再利用

“十一五”规划课题
《小语课堂优质生成性资源的网格化管理与再利用的研究》
过程性研究论文——————————————————————————————————
谈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再利用
基于对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不懈追求,人们意识到:理想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精彩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

当“无法预约的精彩”成为一句熟语后,课堂中那些极富“生成”价值的因素,被当做无比可贵的教学资源。

然而我们知道“生成性资源”不会“与”俱来”,更不会凭空而至;我们也知道可遇而不可求的“生成性资源”当它到来的时候却往往稍纵即逝──那么,为了课堂的精彩,面对“生成性资源”,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一、抓住契机──做有效生成的催发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从宏观课程的观点看,课堂中的各种因素,如,教师本人,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中的各种信息,都可看作是宝贵的教学资源。

而师生在围绕着教材展开的真情对话中,相互启发,相互感染,相互促进,从而求知的欲望被激发,情感的闸门被打开,思维的火花被点燃。

这样,师生间的互动对话的过程可以催发、生成许多教学契机。

我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时,先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说这个葬礼是特殊的?学生发言:(1)不是为死去的人,是为干枯的塞特凯达斯瀑布举行葬礼,很特殊;(2)不是把瀑布葬掉,而是纪念这个曾经美丽壮观的瀑布;(3)这个葬礼由总统亲自主持,很特殊;(4)来参加这个葬礼的人很特殊,都是一些环保专家、科学家等知名人士。

对于学生的发言我一一给予充分肯定。

这时,又一位学生举手发言:“这个悲剧是人类自己造成的……”他还想说下去,可是又一时语塞,说不清楚。

我刚想请他坐下,略一沉吟,就像商人看到了绝妙的商机。

我慷慨激昂地说:“瀑布曾经为人类生活带来无限美好,人类不珍惜,且沦为残害瀑布的刽子手:今天我们──瀑布的谋杀者为瀑布举行葬礼!这不正是这个葬礼的特殊意义所在吗?我们觉醒,我们忏悔,我们要以此形式唤醒人类。


如果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思维碰撞,有奇思妙想,就需要教师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创设足够的创造空间。

即使如教师所愿,学生在课堂上有灵感出现,有智慧的火花迸发,要把它转化为可生成的资源,也需要教师敏锐地加以捕捉、放大。

否则,契机稍纵即逝,而且无法复制。

二、扬沙拣金──做生成信息的提炼者
教师在真情呵护学生纯真、稚嫩的童心,积极诱导学生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同时,必须加强引导,及时调控,充分发挥教师“组织者、指导者和激励者”的作用,为“生成性资源”定向导航。

教师不能随波逐流,要有拨乱反正的胆识,要有取舍扬弃的智慧,要在课堂上不断锤炼,炼就一身扬沙拣金的提炼功夫,使学生能在活而不乱、趣而不俗、新而不谬的空间里畅所欲言,自由放飞,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以下为特级教师王崧舟《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片断:
师:谁提出第一个问题?
生1:我不明白,为什么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师:(板书)不错,从他的话中我隐约地感受到了他的遗憾。

他是希望有,同时我也感受到了他对地球的现状开始担忧,他在找后路。

但是我告诉你,书上没有答案,如果你真想研究这个问题,我建议你到课外去找一找资料,这个问题我们在课堂上就不讨论了,但是我还是感谢你第一个提问题,感谢你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关注。

师:谁来提第二个问题?(走向一角的同学,这是一个易被人遗忘的角落)你来提?
生2:“慷慨”是什么意思?
师:(板书:慷慨)我建议你读“慷慨”所在的句子,就会明白。

开始吧,我相信你。

(生:读)
生2:慷慨就是“无私”的意思。

师:对,真不错。

第三个问题谁来提?
生3: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这是为什么?
师:(板书:“容易破碎?”)很好,这是一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画上第二个“?”),这是一个值得全班同学都认真研究的问题(画上第三个“?”)
非常感谢你,谁来提第四个问题?
……
师:大家一共提了六个问题,王老师很高兴,因为这六个问题都是你们自己提的。

而且每一个问题都提得很有价值。

当然有些问题书上没有答案,可以到课外进行研究,但是大多数问题书上都有答案,就在字里行间。

这些问题王老师相信你们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一定能够解决。

刚才六个问题中,一个已经解决了,一个放在课外,剩下的四个,你挑一个最感兴趣、最有价值的问题,自己去细细研究,到课文中找找答案。

(生自读、思考)
学生在课堂上的质疑,或聚或散、或深或浅、或正或偏。

从生成的角度来看,生成性资源层出不穷,然而并不都是有效的生成性资源,这需要教师慧眼识金、果断取舍,教师须巧用有效资源,让有价值的资源渐入佳境,别有洞天;让看似平常的资源,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让极易擦肩而过的资源化险为夷,绝处逢生。

三、二度开发──做生成教学的提升者
在注重生成的课堂里,教师的作用不只是将一些灵性的画面定格,而应进一步将这种美丽放大、着色,使其更加美丽动人。

《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需要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谜—揭谜—启示。

在学到“启示”部分时,我故意抛出一个问题:老师认为,既然课文讲的是谜,现在谜底已经揭开了,文章可以结束了,再写也啰嗦了,我们把4、5、6小节删掉好吗?
学生反应热烈,有学生说:“课文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家明白,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4、5、6小节写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不能删掉。

”有学生说:“课文写谜揭谜,揭谜的目的就是要让读者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我也认为不能少。

”课上到这里本可以结束了,但我想学生还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的认识上,还没有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

因此,我继续展开教学:“同学们,课文中‘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句话对每个人都有借鉴意义。

你们也可以将自己经历的事情加以概括提炼成一句格言。

”有学生举自己学骑自行车的经历来说明只要认真学,方法正确,不怕挫折就能成功;有学生举自己参加县少儿主持人比赛获奖的经历来说明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等等。

课后,他们还各写了一篇小作文。

本课学习本可以“启示”作结,但教师在学生对教材充分盘活的基础上,进行了二度开发,进一步把学习引向纵深。

学生的学习激情被最大限度地激起,他们在教师提供的平台上展现自我,超越自我。

四、拓展延伸──做生成资源的拓展者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强调课文只是一个载体,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

语文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教师必须凭借教材提供的信息和内容,引导学生有机地扩充延伸,以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知识,增长学生见闻。

执教《倔强的小红军》一课,学生质疑时,有一位学生的问题与众不同──“我认为课文中的‘瘦马’一词用得不恰当。

马是吃草的,红军在草地里行军,遍地都是草,陈赓的马怎会瘦呢?”
师:敢挑课本的刺儿,不简单!相信你们一定会有聪明的回答。

生1:结合平时的课外阅读,我知道草地的气候恶劣,一年四季气候变化无常,红军日夜行军,饥寒交迫,沿路找野菜,甚至嚼草根、皮带充饥。

这么艰难的情况下,马怎能不瘦呢?
生2:草地有许多杂草和毒草,马不能吃。

我在假期看爱国影片,还了解到红军在草地行军稍不留神就会陷入泥潭。

这么恶劣的条件,马当然很瘦了!
师:你们能将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发表见解,学以致用,好!
生3:我上网查到有关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的资料。

草地到处是乌黑的死水,有许多红军战士因饥寒交迫陷入泥潭,牺牲在茫茫的草地中。

我想,战马肯定也饿死、累死不少,马能活下来就不简单了,怎么会不“瘦”呢?
师:谢谢你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带来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大家共享。

留心文中每一句话,看看还有什么新发现。

生4:文中“那是深秋的一天”,表明了红军过草地是在深秋,草儿早枯萎了,马根本找不到可吃的嫩草。

所以课文中的“瘦马”一词不仅没用错,而且用得很恰当。

师: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老师希望以后同学们多思考,多提问,读书时真正做到“一字不宜疏,句句悟其神”。

这里对学生提出的“瘦马”这一出人意料的处理方法,很好地体现了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同时也尽展教者的教育智慧,教师巧妙地把“球”踢给了学生,
在引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联系课外阅读经验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智慧被点燃了,学生通过谈话交流,所得信息远远超过文体信息。

对这样的“生成资源”,教师绝不越俎代庖,而要将学生的学习引深,甚至延伸至生活以至课外,让他们自己去探究,走进无比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

由此可见,教师应拥有宽阔的课程视野,要对可能的“生成”层面作出精心的预设,立足“预设”方能巧于“生成”。

机会总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敏锐捕捉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并加以充分地利用,有机地放大,适当地提升,努力建构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

这样,师生都能在“生成”过程中释放生命的活力,闪耀智慧的光芒,弘扬个性的灵光。

这样的课堂也必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无穷的魅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