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网络传播中的伦理问题

浅析网络传播中的伦理问题

浅析网络传播中的伦理问题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持续发展,网络为人们提供了自由表达的空间和彰显个性的平台,随之而产生的网络传播行为也对传统的社会价值规范和道德秩序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现实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现实的道德体系面临严峻的挑战,网络世界似乎变成了人们为所欲为的地方。

因此,面对迅速普及而又相对失去规范的网络传播,针对网络传播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道德问题,进行网络传播伦理研究,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网络传播;社会伦理;伦理问题;互联网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广泛的传播载体和传播工具,给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虚拟空间。

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可以暂时的摆脱现实中的束缚,在虚拟的世界里享受到更多的自由。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传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网络传播不但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而且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和认识。

一,网络传播概述1.网络传播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逐渐延伸到乡镇、农村等各个角落,日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和传播工具。

网络传播是以电子计算机为媒介,以网络空间为平台的信息交流活动。

网络传播是伴随着网络技术而出现的一种传播方式,是信息革命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也是传播学中的一个新的名词。

凡是有条件使用计算机上网的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网络,并通过浏览和使用网上的信息资源的方式进行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中,其传播方式不受国家、地区、单位或团体之间的限制,各种各样的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高速传播,无数人可以用相对低于纸质媒体的费用分享网络传播中的无数信息资源。

可见,网络传播具有“内容丰富、不受空间限制、传播速度快捷、互动性强等特点”。

12.网络传播对社会伦理的影响依靠高科技支撑起来的网络传播,对社会伦理的影响是深远的,也是复杂的。

这是因为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必然改变人类的活动方式,并引起人们在思想观念、价值、情感等方面的变化。

因此网络传播对社会伦理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2.1网络传播对社会伦理的积极影响首先,网络传播拓宽了人们的道德活动范围,开辟了新的道德领域。

网络传播是随着现代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它使人类传播活动的手段和方式都发生改变,导致一种全新的传播活动形式的产生和发展,与之相伴随的必然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302是相应的伦理道德的产生和发展。

可以肯定,只要有网络传播的存在,也就会有网络伦理道德的产生和发展。

其次,从网络对社会道德的运行机制来看,网络也提供了积极的作用。

网络工具有利于道德观念的快速传播,特别是一些道德榜样和道德示范,道德宣传的传播十分迅速,因而有助于道德教育;网络有助于道德关怀的实时送达,没有时空的障碍;网络有助于道德评估机制的建立,节省建立的成本,提高评估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及时性,网络有助于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

2.2网络传播对社会伦理的消极影响网络传播对社会伦理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助长人们的无政府意识。

我们知道,网络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无权威性与无中心性,网络社会不存在对人们的言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体系,加之网络社会的匿名性,人们在网络社会中的言行往往因此而变得肆无忌惮,在现实社会交往活动中受到的种种约束言行,在网络社会中被彻底解放。

心理学告诉我们,如果人们的某种行为不断重复进行,它就会成为人的固定行为模式,并深刻影响人们的心理。

正因为如此,生活在无权威、无中心的网络社会中,人们长期受到这种无权威、无中心的影响,就可能会使得个人的无政府主义意识极度膨胀,从而构成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严重威胁。

其次,淡化人们的责任意识。

网络传播之所以会导致人们责任意识的淡化,其根源在于网络社会的特点。

我们知道网络社会具有虚拟化、隐匿性、无权威性等特点,所有这些,都存在着淡化网络主体责任意识的巨大可能性。

虚拟化使得网络中具有某种身份的主体并不一定要承担与其身份相应的社会责任。

这种虚拟的身份与责任相分离的特点,会对网络主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近期出现的优衣库视频事件,暂不论视频男女主角的道德,只就传播者而言完全丧失了责任意识,经过无数次的传播使事情无限扩大,最后传播者被追究了法律责任。

第三,弱化人的主体性。

尽管因特网作为巨大的信息资源库给人们的活动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们的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发挥。

但是,必须看到,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力和渗透力也造成人们对网络的极大依赖。

长期生活在网络社会中的人们已经习惯于通过因特网来解决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寄希望于在因特网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获取各种各样的现成的。

甚至是不知真伪的信息,他们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欲望和各种各样的观点,通过网络来进行自己的活动。

二,网络传播伦理问题的表现1.隐私权的保护问题在当今网络交往中,交往主体的隐私权受到严重侵犯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既是一个法律问题,同时也是严重的网络伦理问题。

所谓隐私,是指公民与公众利益无关的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

隐私权是公民对自己的隐私所享有的权利,其核心是对自己的隐私依据自己的意志进行支配。

网络空间中,大量发生的是对私人信息的侵犯,即未经信息权益人的授权而非法搜集、刺探和公开信息权益人的私人信息。

网络隐私侵权已成为网络和网络经济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障碍。

因为个人信息得不到有效保密,人们参与网络活动的热情就会大大降低。

据调查,电子商务之所以不能得到很好地发展,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人们担心自己的隐私得不到很好地保护。

2.网络传播的安全问题自从网络诞生以来,对网络的技术攻击就与网络相伴而生了。

就目前的情况看,网络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电脑病毒问题。

电脑病毒是一种被特殊编制的计算机程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计算机病毒的种类急剧增加,而且破坏性极强,受感染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对各个国家的信息系统造成严重危害。

计算机病毒可经电子邮件、互联网下载文件,很多文件会因为病毒的入侵损坏或丢失。

二是电脑黑客入侵。

网络的非法入侵即电脑黑客问题也是现代网民感到不安的问题。

黑客的网络技术高超,能破译各种软件和网络系统的密码,他们在网络上面四处游荡,无孔不入,甚至雅虎、微软认为保密措施最严密的网络也避免不了黑客的入侵。

一些国家安全数据、个人信息隐私、公司的商业秘密在黑客的非法入侵下全面泄露,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心理压力。

3.网络垃圾问题网络垃圾即信息垃圾,包括垃圾邮件、网络色情、网络谣言、虚假广告或虚假信息等。

这类信息污染不但侵占空间的容量,分散网民的注意力,浪费用户的时间和精力,使网络效率和诚信降低,而且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侵害。

一些多余、过时、不健康、虚假信息、失真甚至错误信息也随着网络传播开来,这不仅给社会的价值观产生一些不良的作用,也严重危害了一些人尤其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2这就要求加强传播者和受众的网络伦理教育,即使在独处和隐蔽的情况下,面对电脑也要慎独,不传播信息垃圾。

4.网恋网婚问题在这里,要区分两个不同概念:网络恋爱和网恋。

笔者认为,网络恋爱是指利用网络作为沟通手段和方式的一种恋爱形式,它和传统的鸿雁传书、电话沟通等并无本质的差别,和现实生活中的恋爱有共同的目标,这种恋爱行为并不是网络伦理要讨论的问题。

就是说,这种恋爱行为同样是由现实生活中的恋爱道德准则所规范的。

而网恋则不同,它是网络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依恋。

现实生活中的恋爱行为以走向婚姻为其最终目标,而网恋则不以走向婚姻为目标。

现实恋爱行为最终都要导向男女之间婚姻的结合,而网恋则并不以男欢女爱为基础。

正因为如此,对于网恋,我们就不能简单地用现实生活中有关恋爱的道德准则来规范和制约,而是应该建立新的适用网恋的道德准则。

在这里,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当事人应该充分认识到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差别,认识到网上世界和网下世界的差别,不能发生两者间的错乱。

网恋导致的伦理问题,主要是由于混淆两者的区别所造成的。

如有的网恋者受骗上当,就是把虚拟当作了真实。

2陈立主编.中国国家战略问题报告I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439页"当然,纯粹的网恋可以向网络恋爱转化,即由虚拟社会向现实的恋爱行为转化,当这种转化成为现实时,当事人就应该用社会伦理准则来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三,应对策略1.提高网络主体的道德素质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主体是人,人的道德素质会影响人的行为。

针对网络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伦理问题,我们需要通过提高网络主体的道德素质,来使网络主体能够自觉地在网络传播中遵守道德规范。

一是培养网络传播者自身责任感。

网络信息发布者一旦将其生产的信息发布出来,这些信息便作为共享性资源储存在,网络传播信息发布者的行为直接与他人利益发生关联。

所以,培养网络传播者自身责任感,有助于网络传播领域走向积极而健康的精神领域。

二是培养网络传播者民族归属感。

网络传播者在发布信息同时,必须考虑到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杜绝发布有损国家民族利益的信息。

三是培养网络传播者守法意识。

网络传播作为人们广泛交流沟通的平台,网络传播者发布的信息应不损害公众的整体利益,应该从依靠其本人的自制或自律出发,自觉通过建立防火墙等技术性手段,对网络传播信息采取过滤,对网络传播信息发布者进行法律保障或道德约束来规范其自身行为。

2.建立应有的网络传播体系我国的网络传播信息政策还未形成完善的体系,从政策上加以调控也是特别重要的。

我们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将信息网络置于有效的行政监控之下,在尽可能不影响个人传播自由的前提下,将信息网络现有的运行机制逐步转化为政府适当调控的运行机制;制定专门的网络传播政策,对网络传播过程各环节做出详尽的规定。

网络传播控制和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长期任务。

要综合各种管理手段,在传播各个环节加强管理,才能使其互相配合、互相协调,从而实现对网络传播的有效管理,促使其健康良性运行。

四结语网络传播在给社会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对社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网络传播有技术性和社会性两种特点,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网络传播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传递活动,随着它的发展又会引发新的伦理道德问题,只要每一个网络主体自觉地接受网络道德的教育,积极主动地进行网络道德的修养,那么,就能提高网络主体自身的网络道德素质,并转化为高尚的网络道德行为。

这样,我们的网络世界将变得更加健康和谐。

参考文献[1]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日」王晓春.论网络技术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J].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0 (5):82一84[3]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60一64[4]陆庆春.网络与人的当代发展[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2(1):87一90[5]严耕.网络伦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224一226[6]苑立强.网络给道德带来了什么【N].中国青年报.2000:9一24[7]鲍宗豪.网络经济面临伦理道德问题[NI.经济参考报,2000:6一28[8]王想平.论网络道德基本规范的建构及其发展前景【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