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后,网络的普及和网民的数量呈几何式增长。
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1]。
作为网络媒介中最大的意见表达群体,网民的意见和力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在互联网刚刚起步的年代,网民的意见和网络调查很少被作为可信的调查数据。
但在今天,简单的否认或仅仅是轻视某项网络调查结果,都会被认为是固步自封、脱离时代的表现。
这不仅是由于网络普及带来的网络调查便捷性的大大提高,更是对巨大网民数量膜拜的重要体现。
从怀疑网络舆论的真实性到充分重视网络舆情,无疑是可喜的进步。
但随着对网络传播的日益重视,对网民群体的过度认同也日益绝对化。
有众多意见认同网络舆情等同于真实的社会舆情,网民意见等同于社会群体的意见集合;在社会影响上,网络舆情也不再局限于网络媒介中,众多网络事件成为了社会热点。
本文通过对比网民群体与线下(网络外部)社会群体心理特征、情感、道德观、行为模式等各方面特点,分析网民群体与网络舆情、线下群体与社会舆论的异同,旨在使数字表象下的真实性在虚拟的网络中最大程度地显露出来。
一、扩大的群体心理首先,网民是只存在于网络中的群体,其群体心理是否会因依托于网络平台而有所改变,仍需进一步探讨。
网民群体在网络平台活动时使用网络用户名,在虚拟的网络空间抛开了现实社会的真实身份,完全依据个人兴趣组成了各种网络群体。
这时,网络群体往往会展现出兼具普通社会群体心理特征与网络群体特有心理特征的双重心理特征。
而所有的群体,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特征:构成这个群体的人,不管他是谁,不管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多大区别,不管他的职业是什么;不管他是男是女,也不管他的智商是高是低,只要他们是一个群体,就拥有一个共同的心理———集体心理[2](P6)。
这是普通社会群体的心理特征,但同时也是网络群体的心理特征,网络群体绝大部分为异质群体。
他们出于个人兴趣组成群体,相较普通社会群体来说,更为松散。
当造成群体出现的事件热点消退的时候,也容易解体,但是由于其自发性非常强,其集体心理相比普通社会群体也更为强大。
同时,由于网络平台完全存在于虚拟空间,网民真实身份完全隐匿,不受现实社会身份的影响,集体心理表达也会更加的直白与强烈。
例如,在猫咪有约论坛:一位网友发帖,称自家猫被邻居捉走扒皮吃掉,引起网民公愤,短时间内就有大量网友跟帖表示极大愤慨,有许多言论谴责该邻居。
之后事态升级,网友们“人肉”搜索该邻居,公开此人及其家人身份证号、车牌号。
而后,又有网友自发组织去这位邻居家抗议,并在此人门网络传播中的“乌合之众”———浅析网络传播中的群体特征苗思露(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北京100043)摘要:近年来,网络传播模式已逐渐成为主流传播模式之一,被关注与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传统传播模式下的社会群体与网络传播中受众群体的心理特征及相关的情感、道德观、行为模式等各方面特点,分析网络传播中群体的特殊性,以提升社会对网络传播中群体心理特殊性的认识,更加理智和客观地对待网络传播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传播;群体心理;特殊性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076(2013)01—0129—04收稿日期:2012-09-10作者简介:苗思露(1985—),女,北京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硕士研究生,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职员。
2013年3月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Mar.2013第32卷第1期Journal of Yili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32No.1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前悬挂白绫与标语。
与此同时,丢失爱猫的网友本人及亲朋好友反而并不是“人肉”搜索行为及抗议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在此事件中,当事人本应该是最为愤怒和不理智的,但是,素不相识的网友们却成了抗议活动的主力军。
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除了群体的“本能”以外,还有“传染”这个原因。
首先是本能的力量,激发一个人最原始本能的决定因素是数量。
处于群体中的个人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正义”力量,对他们来说群体就是正义,数量就是道理[2](P11)。
其次,在群体中存在着“传染”的作用,群体情绪的相互传染,决定着群体行为选择的倾向。
在群体中,任何一种感情和行动———只要这种感情与行动不合常理都会很容易传染开来。
其程度之强烈,足以让一个人随时准备为另一个与他毫不相干的人做出牺牲。
此次网络事件与“本能”和“传染”这两种集体心理的作用有着绝对的关系,这两种集体心理在网络群体中比在普通社会群体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在网络群体中,匿名使得群体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心理尤为突出,使得他们更容易做出使用真实身份不会做出的过激举动。
而关注猫咪有约论坛的网友都是爱猫人士,这种高度的心理一致性造成的凝聚力使得在猫咪有约论坛的网友群体更感到自己拥有一种强烈的“正义”力量,并且有责任付诸于行动。
他们敢于做出个人绝对不敢尝试的事情,因为他们已经被群体的情绪所传染,感觉到自己融入了一个庞大的群体。
这个群体拥有绝对的力量,因而个人在其中也拥有前所未有的强大力量。
“本能”使群体忘乎所以,“传染”使群体更加狂热,而网络群体由于网络环境对其的影响,事实上放大了“本能”与“传染”这两种群体心理。
在普通社会群体中,个人被湮没在群体中,群体是无名氏;而在网络群体中,网民用网名作为代号,真实身份全部隐藏在数字的洪流中,个人就是无名氏。
参与此次网络事件的网友大多是青年女性,她们一改平日生活里的温文尔雅,出言不逊,情绪激动。
正是个人的无名催化了“本能”,群体的“正义”号召了行动,而情绪的“传染”扩大了影响。
此次抗议活动持续升温,当地派出所的介入都未能有效劝阻网民的抗议活动,直到这种极端情绪在群体行动中慢慢消失,才真正使群体冷静下来。
这时,因为这种情绪而紧密团结起来的群体也就逐渐解体了。
除了“本能”与“传染”的心理作用,网络群体还具有冲动、易变、急躁和缺乏长远打算等特性。
以上特性普遍存在于网络与普通社会群体,但网络群体尤甚。
从此次抗议虐猫的事件来看,当群体情绪宣泄完毕,热点事件转移之后,关注度迅速下降,群体自然解散,很少有网友过问善后结果,也很少有人为接下来的动物保护工作做具体计划。
个人会为行为负责,而群体不会;个人会为将来打算,而群体不会;个人湮没在群体中,不必承担责任,所以也不会考虑义务。
网民在组成不同的网络群体时使用不同的网络身份,甚至不同的网络身份表现的可能是网民不同的性格侧面。
这使得网络群体的短视、易变的特征相比普通社会群体更为突出。
网络群体和普通社会群体一样,缺少负罪意识,认为自身天然合理,从抗议虐猫发展到悬挂白绫,从抗议游行发展到打砸抢烧。
群体不但没有负罪感,反而认为自己的行为代表了正义,甚至充满了自豪。
这点,无论在网络群体还是线下社会群体都同样存在。
网络群体还拥有一个程度远超普通社会群体的特点:尤其容易被号召。
这是由于网络平台的特点,依托科技进步极大地加快了信息传输速度,使群体聚集起来更为便捷;不同网络平台关注人群的高度同质化则更加强化了此特点。
不难看出,网络群体拥有几乎所有普通社会群体的心理特征,并在普通群体的心理特征上受到极大的强化。
也就是说,网络群体的心理特征是在许多方面被扩大的群体心理特征。
二、极端的情感与道德除了网络群体的心理特征,网络群体和普通群体的情感和道德观之间的差别也是亟需关注的。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明确提出:群体是一面奇妙的哈哈镜,在群体中,众目睽睽之下所发生的最简单的事情,不久就会面目全非,并在迅速的传说之中呈现出多种怪异的版本。
这是因为———群体是用形象来思维的[2](P36)。
在普通社会群体内部,这种倾向已经非常明显,从远古社会的图腾崇拜,到十字军东征时的圣人显灵,仅仅是形象的本身就会立即引起与他毫无关系的一系列形象。
这种被引发的联想性形象往往并不存在,可是在网络群体中却能够被进一步强化。
直观的图片总比文字更具有抓人眼球的作用,网民更容易被或惊悚或奇异的图片吸引,而网络平台更容易传播大量的直观信息,如图片、视频等。
在乌坎群体性事件中,许多外国网站转发“中国警察殴打村民”照片。
照片中村民模样的群众头破血流,坐在地上痛哭,国内外许多网友纷纷转发并强烈谴责,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之后,此照片被证实为朝鲜某次自然灾害后所拍摄的受灾群众的照片。
其实,如果仔细分辨,照片中人物的相130第1期苗思露:网络传播中的“乌合之众”———浅析网络传播中的群体特征貌、穿着、背景均与中国当地群众有极大区别,很容易就能分辨真伪。
然而,在含有照片的帖子被多次转发的过程中,无人对此提出任何异议。
网民们下意识地忽略了不合情理的部分,永远只看到他们希望看到的东西。
在网络平台的传播特点造成的视觉冲击下,网络群体由于更容易获取“形象”,他们的形象思维特点也就无疑被放大了。
在分析网络群体时,其易传谣信谣的特点也是比较突出的。
最为生动的莫过于两则关于农产品的谣言:一则宣称吃生西红柿相当于抽二手烟,另一则称江西宜春的早稻由于“拔苗助长”不宜食用。
这两则谣言短时间在网民群体中大量转发,给相关农产品造成了负面的影响,给众多农民带来了极大损失。
稍具相关常识的人均可轻易分辨这两则谣言毫无科学根据,但在转发扩散的过程中却没有受到质疑。
对此类现象,古斯塔夫·勒庞称之为“群体中的智力泯灭”,他认为:即便是那些公认的智力卓越者,只要几个人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群体之后,在他们的专长之外同样会表现出群体的所有特点。
他们所看到的事情往往会遭到严重的歪曲,真相也会被与他无关的幻觉所取代[2](P40)。
在网络群体中,这种现象与其说是“智力的泯灭”,更像是“智力的休眠”。
当真相大白,多少当初忧心忡忡的网友会惊呼:“我怎么会相信如此简单的骗局!”当群体的想象力和群体的“智力泯灭”结合的时候,另一项奇观也出现在网络群体中,这就是“杜撰历史”。
此类型的事件,最有名的要算邓小平与菲律宾总统对话的故事了。
1987年,菲律宾总统访华,谈到南沙问题时说:“至少在地理上,那些岛屿离菲律宾更近。
”邓小平抽了口烟,对菲总统说:“在地理上,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
”这个外交故事被各大网站转载,每当中国与邻国出现边境摩擦,此故事就再次流传,众多网友争相转帖。
但是,这个外交故事最终被证明是子虚乌有的,历史上并不存在这样的一段对话。
网友们希望中国强大与领土完整的心理是这个故事广为流传的原因。
这个故事最早是在2004年的一个帖子中出现,在热点转瞬即逝的网络世界,可能连杜撰这个故事的人可能都没有想到这个故事会被如此经久不衰地传诵着。
这个故事虽然最早是个人杜撰出来的,但最终影响如此之大,却是广大网民群体的功劳。
网友们愿意相信它,主动传播它,是它几乎可以假乱真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