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析美国电影产业

解析美国电影产业

美国电影是世界电影产业的核心力量。

美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不仅影响到美国的文化产业,而且对全球电影产业和文化产业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根据美国电影协会(MPAA,The 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1]发布的年度美国电影产业的统计报告,我们分析了美国电影的票房、影院上座率、家庭娱乐产品、媒介消费量、观众分析等组成的数据库,可以得到对美国娱乐业,尤其是电影产业的一个整体了解。

这种了解,不仅对于认识美国电影的产业绩效,而且对于认识全球电影产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电影票房虽然电影票房收入已经不是电影产业的唯一收入,甚至在总收入当中已经仅仅占有30-40%的份额,但是,电影票房仍然不仅是电影收入最重要的来源,而且也是其他一切非影院收入的前提和预示。

影院是电影进入市场的通道。

所以,影院票房也是电影业绩的风向标。

1·1 美国的电影票房收入一直逐年递增,10年来增长近42亿美元。

自1991年以来,尽管视听领域新科技不断发展,娱乐项目不断增多,美国的电影票房收入却在10年中增长近一倍。

2004年美国电影全年的票房收入为95.39亿美元,这是美国电影票房连续三年维持在95亿左右的水平,比2000年上升了24.5%。

但是却与2003年度的票房总额相差无几。

1·2 美国电影市场业绩近两年有所下落值得关注的是,2002年是美国电影票房高速增长的高峰,这以后,美国电影票房连续2年基本停止增长。

这种稳定,一方面说明电影市场格局没有变化,市场需求趋于稳定;另一方面也可能表明,电影产业将作出调整,以扩大市场需求。

1·3暑期档表现突出,青少年成为美国电影票房的主要贡献者不过,2004年美国电影虽然整体几乎没有增幅,但是美国年票房收入的47%却来自暑期档(5月到8月),达到49.9亿美元,比03年上同期涨了21%;而04年第四季度的票房收入只有19.8亿美元,比03年下降了24%。

从2004年的首周末票房排名榜,可以看到,榜单前10位的影片中,有8部影片均在暑期档;前20位中则占有一半。

而档期在第四季度的,前十位中只有1部影片。

(见表1)这说明,美国电影产业的暑期大片策略比较成功,但是圣诞档期缺乏强力影片。

美国影片主打暑期青少年观众市场的方式,正在以牺牲第四季度票房为代价。

这与中国目前贺岁档期票房高于暑期档期正好相反。

也表明中国电影观众的观影习惯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可能是由于贺岁片的连年成功培养起来的。

反过来也说明,中国电影观众暑期的观影习惯还有培养的潜力。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4年最卖座的影片,大多数是科幻、动作、魔幻类的题材,这类影片对暑期档的年轻观众有很强的吸引力;而第四季度,尤其圣诞档期前后的影院观众多是成人、家庭观众,他们喜爱的伦理、历史类题材却佳作不多,造成第四季度的相对萧条。

1·4 电影观众人次减少,票价有所提高值得关注的是,从1984到2002年美国电影的观众人次一直在稳步上升,从11亿9910万增加到了16亿3930万,全国人口平均观影次数也从每年4·8次增加到5·7次。

但是,从2002年的高峰,此后已经连续两年下滑,观众人次已经降到15亿3610万,观众的平均观影次数也降为5·2次/年。

2004年美国电影票房的稳定,是在观众人次减少、票价提高的基础上得到的。

这似乎表明,美国电影也走入了一个发展瓶颈,需要进行相应调整。

1·5 倒二八市场规律这似乎是一个共同规律,电影产业呈现典型的倒二八模式,真正能带来巨额收入的是那些在票房收入榜上排行靠前的“大片”,中小型影片对整体票房的影响不大。

2004年,美国电影票房收入超过5000万的影片共19部,总票房为18亿2070万,占总票房的19%,其中票房收入过亿的影片3部,占总票房的9%。

而其他发行的464部影片的平均票房仅为1660万。

由少量影片支撑票房仍然是电影市场的规律。

在中国电影市场上这种情况更加明显。

几乎是10来部电影支撑了大半个电影市场。

这说明电影可供消费的潜力相当匮乏。

1·5美国电影的海外市场继续扩大,海外票房收入远远超过北美地区美国电影在全球市场上的票房都在全面高速增长。

美国电影越来越成为一种所谓的“世界电影”。

在全球市场上,美国电影2004年度的票房总额达到252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近20%,这其中,美国以外的国际市场的增长速度达到了47%,拉美地区增长14%,亚太地区增长44%,欧洲、中东和非洲市场(EMEA)增长53%(见表2)。

全球电影的观众人数也有了11%的增长,达到96亿人次。

这说明,在美国国内电影市场相对稳定并且有下滑趋势的同时,海外市场给予了美国电影重要的支持。

事实上,现在美国电影的海外市场票房收入已经到达156亿700万,远远超过95亿3000万的国内票房收入。

这些影片在美国国内票房的收入也都同样名列前茅,这说明美国电影的全球营销策略起到了与美国国内同步的效果。

二、电影制作与发行2·1电影产量和发行量达到5年来的最高值2004年美国全年生产电影611部,分级871部[2],最终发行483部。

受9.11对投资者信心的影响,美国电影在2002年出现过一个小幅度滑坡,全年仅生产影片543部,发行467部。

2004年延续低谷过后稳步复苏的趋势,电影产量与发行量都恢复到2001年的水平,达到5年来的最高值。

(见表3)美国近五年来电影制作数量平均为608.6部,发行数量为467.8部。

整个市场的产品供给规模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

2·2 美国每年有20%左右的影片没有在国内发行在2004年度发行的483部影片中,MPAA的成员公司发行206部,占42.7%,这一比重与10年前相比没有太大变化。

(见表4)同时,MPAA成员发行新片的平均票房收入往往比总体新片平均票房收入高出58%。

(见表5)显然,八大发行公司的市场影响力相当明显。

市场处在一种垄断竞争的局面。

总体来说,制作量都明显超过发行量。

每年都有接近20%左右的影片实际上得不到影院发行的机会。

2·3美国电影平均制作和营销成本下降由于近两年美国国内电影市场的相对稳定,扩大空间缩小,美国电影的平均制作和营销成本开始降低。

美国八大公司的电影的平均制作成本1984年为1440万美金,但2004年达到了6360万,增长了4.4倍,而电影营销费用则从1984年的665万美金增加到了3435万美金,增长达到5·2倍。

这种高速增长的趋势从2003年开始终结,随着电影市场空间的缩小,2004年美国电影的平均制作和营销成本下降了12%,特别是独立制作的成本下降了39·8(见表6-、7)。

这也说明,美国电影从前一阶段的高速增长时期进入了一个稳定调整时期。

三、影片分级与市场反映3·1限制级别高的影片生产量减小从1968年美国实行电影分级制以来,美国制作的影片中,R级(限制级)数量最多,占58%,PG级(普通辅导级)占21%,PG-13(13岁以下普通辅导级)占12%,G级(普通级)占7%,而NC-17/X级(17岁以下禁止观看级)的影片只占总量的2%。

这说明,真正极度暴力和色情的影片在美国生产的数量并不多,由于受到市场管制的制约,这类影片的市场空间比较小。

但是,在分级制度早期,R(限制级)影片曾经是美国电影的主力,数量多,票房也比较高。

3·2低限制级别的影片成为票房主力近年来,随着电影观众年龄的低龄化,也随着限制级电影对观众的吸引力降低,美国电影的票房表现逐渐转向依赖低限制、宽受众范围的影片。

在2004年全美最卖座的前20部影片中,PG-13级影片占到了11部,PG级5部,G级1部,,R级只有3部。

普通级(从PG级到PG-13级)的影片达到17部之多,占到80%以上,而17岁以下禁止观看级别(NC-17)的影片一部都没有。

(见表9)在票房前20的影片中,PG级影片的票房份额达到25%,20年来首次超过R级影片(15%),成绩是23亿美元对21亿美元。

而PG-13级影片更是占据了55%的最大市场份额,票房收入为44亿美元。

3·3 PG和PG-13级影片已经成为商业影片主流近年对美国娱乐界道德水平的下降和校园暴力的关注,使人们对电影的色情和暴力内容的负面影响表示担忧。

R级影片数量和票房的下降是美国电影行业自律和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监督的结果,也是市场调节的结果。

为了争取更大范围的影院上映和更广泛的受众,PG和PG-13级影片的制作将是美国主流商业影片的发展趋势。

这一点对于中国电影迟迟难以推出的电影分级(分类)也有启示意义。

分级只要有良好的市场管制,并可能将电影引向不道德的深渊。

事实上,即便在香港这样市场管制相对比较宽松的地区,成人电影的市场和影响也是有限的。

更何况,我们的分级根本不会给所谓的“成人电影”留下空间。

四、影院与观众美国电影院的发展近年来有两个趋势越来越明显:首先,80年代随着美国人居住的郊区化和生活的汽车化而兴起的汽车影院逐渐萧条,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其次,与大型商业区、Shopping Mall相联系的多厅现代影院大量出现,逐渐替代传统的单厅影院。

4·1中型影院和大型影院成为主流5年来美国的影院数量在持续下降,影院总数减少了1400个。

但是,2004年,美国的银幕数量为36,594块,似乎比5年前略有下降,但下降主要是由于汽车影院的数量比5年前下降了16.2%。

而每个影院拥有的平均银幕量数量则在不断上升,由2000年的每个影院的5.3块上升到6.4块。

(见表10、11)现在美国主流的影院类型是中型影院和大型影院[3],占到总影院数量的64%;单厅影院的比重仅为27%。

(见表13)电影院的超市化,电影院与人们的商业购物和休闲活动互动化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4·2影院观众连续2年下降美国电影观众人次从1984年以来的20年间,从11亿9910万增加到15亿3610万,增长了28·6%。

但是,从2003年以来,美国电影观众人次已经连续2年下降。

电影观众规模的扩大面临困境。

4·3经常进电影院的固定观众创造了81%的影院上座率分析目前美国电影的观众,根据他们的观影频率一般可以将电影观众分为4类:每月至少进一次影院的忠实观众(Frequent);6个月内至少进一次影院的流动观众(Occasional);超过6个月才进一次影院的零散观众(Infrequent)和从来不进影院的观众(Never)。

在2004年,美国电影的固定观众37%,流动观众46%,零散观众17%;而81%的影院上座率都是由固定观众创造的,这说明,美国电影的主要消费者是相对比较固定的热爱电影的人,而将看电影当作一种经常性的生活休闲方式的观众构成了美国电影的主要支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