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辛亥革命教学案
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盛昌华
【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国民国的历史意义。
【重点与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以及辛亥革命有何局限性。
【课前知识梳理】
一、背景
1、客观形势:
A.《辛丑条约》签订列强后,加紧侵略中国,危机的不断加深
B.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的实行,使矛盾激化封建统治危机空前严重,客观上推动了的发展,为民主革命准备一些条件。
2、主观条件:
阶级基础:中国随着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思想基础:思想的传播,特别是革命派同的论战,进一步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论战围绕、等问题展开的。
组织基础:1894年第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成立;1905年第一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
政治纲领:、、、。
后来,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这十六个字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机关刊物是《》
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起义最为壮烈。
二、爆发:武昌起义
年月日,革命党人、率先起义。
起义胜利后成立推为都督,宣布“五族共和”,定国号“”。
三、高潮: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年1月1日孙中山在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成临时大总统,以为国旗。
1912年春,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要内容:①主权在民②
③规定了和的国家庭组织原则。
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宪法。
意义:具有的进步意义。
四、结局:1912年2月,下诏退位,结
束。
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革命果实窃取五、历史功绩: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
功绩: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观念深入人心;但没有改变中国的局面,最终失败。
教训: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课堂问题探究】
探究一:如果把辛亥革命前的清政府比喻成一个奄奄一息病人,你认为清政府得到的是什么病。
清政府给自己开的药方是什么?结果如何?从中你有何认识?
探究二:如果没有孙中山,辛亥革命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探究三:如何理解三民主义既是一个完成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又是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探究四:有人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翻版,请结合教材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五:有人认为,如果孙中山不把临时大总统的位置让位给袁世凯,辛亥革命就不会失败,你认为呢?
探究六: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你是如何理解的?
【课堂反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因为它()
A.成立的时间早
B.实现了所有革命团体的大联合
C.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D.有明确的纲领、公认的领袖和全国性的组织系统2.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中所没有涉及到的内容是()A.推翻满洲贵族统治 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改革土地制度 D.驱逐帝国主义出中国
3.1911年,辛亥革命迅速发展的同时潜伏着失败的危机,原因是()
A.缺乏有威望的革命领袖
B.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控制了大部分地方政权C.帝国主义极力破坏革命
D.清政府起用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其根本目的是()
A.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B.摧毁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C.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D.保护民族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5.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中规定:“鼓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各省设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苛捐杂税。
”这反映出资产阶级领导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是()
A.推翻清政府 B.开辟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C.平均分配土地 D.建立民主共和国
6.孙中山去世后,被安葬在南京中山陵,墓前也是一块无字碑,原因是孙中山功高盖世,非文字可以表达。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
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C.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D.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议员有弹劾总统的权力,表明()
A.中华民国有真正的民主 B.孙中山也受到制约C.临时大总统没有权力 D.孙中山试图限制袁世凯
8.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的原因有()
①同盟会四分五裂②列强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③立宪派旧官僚乘机向革命党人进攻④革命政权内外交困处境艰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9.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但没有得到资本主义各国的支持,其主要原因是()
A.外国人不了解孙中山及其革命的性质
B.资本主义各国不赞成武装起义的斗争方式
C.西方各国不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D.列强已经选中了袁世凯为其代理人
二、材料解析题:
10、阅读下列材料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九条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可决弹劾之。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五十三条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
——《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参考》上册
回答:(1)上述材料出自何处?其本质是什么?
(2)材料中“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什么原则?统治权力的分工又体现了什么思想?
(3)材料中的哪些内容是旨在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4)材料中“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的规定有什么进步意义?但它又隐瞒了什么本质问题?
二、阅读下列材料
图片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
甲、乙、丙三同学研究了
下列图片后,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甲: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已经出现了民主政治的曙光。
乙:很可惜,民主与近代中国擦肩而过。
丙:其实,事情没这么简单。
在当时,民主梦想的
破灭是必然的。
根据你对图片的研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如何理解甲、乙的说法?
(2)就丙的说法,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