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新闻史复习

中外新闻史复习

中外新闻史复习中国新闻史:第一章集权制度下的古代报纸一、官报是封建帝国集权政治的需要官报产生于唐代;宋代的朝廷官报的名称有“进奏院状报、邸报、朝报”等。

宋代的朝廷官报与唐代比,内容有了较大扩充。

官报的编发与管理无论是唐代“报状”、宋代“邸报”、“朝报”,还是明清“邸报”、“邸钞”,都是由封建王朝有关中央机关直接编发的。

朝廷对官报的管理:首先是加强对发报内容的管理。

对官报上所刊载的内容,划有严格的范围,对能发报和不能发报的材料有严格的规定。

其次,是建立审查制度,管理报纸编排。

封建王朝对官报的编排逐步建立起了一整套越来越严密的制度。

宋代对进奏院改革,统一任命进奏官,其目的就是为了对官报集中管理。

宋真宗咸平二年正式建立“邸报”“检详”制度,“检详”,就是审查。

先是进奏院每五日具定本报状上枢密院,然后传之四方。

到了南宋,又建立“每日判报”制度。

第三,建立传报制度,严格传报纪律。

二、非法民报的历史沿革产生于北宋后期,盛行于南宋,隐现于明清。

非法民报的主要特征其一、“小报”有一支专业或业余的编排、采写队伍。

其二、有较为丰富的内容,可读性较高。

其三、小报传播迅速,时效性较强其四、小报的编发者以谋利为目的,因而小报是中国最早具备商品性格的报纸。

其五、小报在社会大变动的时期,传播人们需要的各种信息,有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心愿,因而在客观上起到了表达舆论的作用。

三、合法民报的主要特征其一、内容是官报的翻版其二、形式比较完备其三、报房版主经营其四、报房自办发行简论:古代报纸是政治的需要。

第二章西力东渐与在华外报马礼逊、米怜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鸦片战争前,1815年8月传教士马礼逊、米怜在马六甲创办出版了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该报同时也是外国人所办的第一家以中国人为宣传对像的近代刊物。

故《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实为中国近代报刊之发轫。

郭士立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大陆的第一份报刊,是西方传教士打入中国本土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报刊。

该报刊虽然也属于宗教性质,但是不停止在阐释教义这一步,百是把主要篇幅用于介绍西方科学与民主思想,以增进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

《广州纪录报》是在中国大陆出现的第一家英文报刊。

《中国丛报》以其丰富的资料,为后来的中外历史学界所重视。

《万国公报》是在教会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报刊。

《万国公报》原名《中国教会新报》。

《上海新报》1861年11月创刊,是上海第一家商业中文报纸。

《申报》员全称《申江新报》,1872年4月创刊。

美查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家以营利为目的商业性报纸。

为了达到营利的目的,《申报》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满足各方面读者的需要,从而扩大发行量,并以此拉开了同《上海新报》竞争的帷幕。

首先是改革言论;其次是增加新闻量;此外《申报》在新闻报道上也有重要改进;同时重视文艺稿件和广告;最后,要特别一提的是《申报》的主人将《申报》作为企业来办,把商业经营原则应用于报纸管理,对《申报》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新闻报》1893年2月在上海创刊。

福开森为董事长,汪汉溪任总经理,管业务,金煦生为总主笔,负责编辑部。

与《申报》竞争。

发行量超过《申报》。

汪汉溪采编业务与印刷技术㈠①采用新闻采访业务。

②运用新闻专电。

③发展新闻文体和新闻写作。

简论:在华外报是西力东渐的产物第三章向西方学习与国人办报发轫《澳门新闻纸》是份文摘式的译报,是林则徐于1839年7月在广州组织人创办起来的,至1840年11月止。

《澳门新闻纸》只送给林则徐、广东巡抚怡良、道光帝等几个特定的人参阅,不公开发行,不向社会传播,不具备新闻纸的诸因素,所以还不能算报纸,虽然它很接近报纸,林则徐不能算办报,只能算译报。

在总结林则徐主持《澳门新闻纸》工作和其他译报活动的基础上,在《海国图志》一书中,魏源首先提出了“夷情备采”的译报思想。

“夷情备采”译报思想的基础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洪仁玕与《资政新篇》:重视舆论监督是洪氏新闻事业构想的核心;洪氏新闻事业构想的立足点是巩固太平天国的中央集权统治。

汉口的《昭文新报》《昭文新报》是国人自办的第一家近代报纸,1873年8月8日由艾小梅创刊于汉口。

《汇报》1874年6月16日由容闳发起创办于上海。

《新报》1876年11月23日由上海的“各省商帮”创办,该报声称:它为适应官商需要而出版,对于商务和来自北京的新闻以及与外交有关的新闻,将尽快刊登。

因而国人称之为“官场新报”,外人称之为“道台的嘴巴”。

《述报》1884年4月8日创办于广州,是广州第一家中文日报。

1886年6月24日广州第二家中文日报《广报》创刊。

《广报》遭查封可能是近代民族资产阶级报刊遭此厄运的第一例。

王韬与《循环日报》第一批国人自办的民营近代报刊,在重重阻力面前惨淡经营,唯有王韬的《循环日报》如一枝出墙的红杏,盛开在南国,报道了中国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的早春天气的来临。

王韬的《循环日报》才是香港第一家国人自办中文报纸。

、《循环日报》发刊于1874年1月5日,为大型日报,是中国报刊史上第一张以政论为主的报纸,也是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宣传他们政治主张的重要阵地。

王韬在主持《循环日报》笔政和从事报刊政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首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文体。

简论:爱国主义推动国人办报发轫第四章维新运动与政治家办报开端《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旬刊,书本式。

《时务报》为同人报,由于鲜明的政治态度和新颖的政论文章,成为维新运动的一面旗帜,也是国人办报执法中最有影响的一家报纸。

主编梁启超,总经理汪康年。

时务文体问世简论:“有益于国事”是早期政治家办报的初衷第五章革命改良双重奏与政党报刊斗争《苏报》与“苏报案”《苏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的报刊中影响最大的一家。

“苏报案”是清朝政府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对爱国革命报刊进行联合镇压的严重行动,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一个重大事件。

《苏报》1896年6月26日创刊于上海,日刊。

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孙中山为《民报》撰写了发刊词,在发刊词中,他第一次把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

自创刊起,三民主义就成为《民报》宣传的主要内容,即宣传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宣传以建立共和政体为中心的民权主义;宣传以土地国有为中心的民生主义。

简论:国人的办报高潮实质是政党的斗争高潮第六章民初混乱与新闻事业的被动进步新闻时代的开拓者黄远生黄远生的新闻思想其一、办报是为“主持公理,指斥时弊”。

黄远生认为新闻记者应该有“良心”,应该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其二、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全面。

其三、记者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基本功的训练,做到四能:“1、脑筋能想2、腿脚能走3、耳能听4、手能写。

”《远生遗著》与“远生通讯”黄远生的通讯之所以当时脍炙人口,以后饮誉不衰,是因为它具有如下的基本特点:其一、落笔政坛要事,采写内幕新闻。

其二、文章视野开阔,文笔辛辣,尖锐深刻。

其三、既真实可信,又形象生动。

简论:报纸的本位转换是中国新闻事业的一种进步第七章新文化运动与启蒙报刊《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16开,月刊,每6号为一卷,由陈独秀创办并主编。

1916年9月1日出版至第2卷第1号便改名为《新青年》。

《新青年》创刊到终刊,前后有11年的历史,从刊物的性质来看,《新青年》前期为启蒙刊物,后期为共产党的机关刊物。

前期《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第一,以大无畏的精神向孔家店发起猛烈的攻击第二,以昂扬的斗志,倡导“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

第三、《新青年》广泛介绍西方科学知识,进行反封建迷信的宣传,也是卓有成效的。

《新青年》的民主、科学办报态度其一,以“兼容并包”的方针组成同人编辑部。

其二,确立以“自由讨论”、“各抒己见”为原则编发稿件其三,提倡以充分说理的精神撰写文章简论:新文化运动使新闻事业从“新”起航第八章大革命推动新闻事业黄金发展成舍我与《世界日报》创办“四大金刚”:《晶报》《金刚钻》《福尔摩斯》《罗宾汉》,其中《晶报》是四大金刚之首。

《大公报》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史止一张极有影响的报纸。

1902年6月17日由英敛之在天津创刊。

英敛之时期的《大公报》以“敢言”著称。

1925年11月27日停刊。

9个月后,于1926年9月1日复刊,是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合作的结果。

新记《大公报》实行的是“四不”办报方针,即“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中国早期通讯社中国境内第一家通讯社也是由外国人创办的。

1872年,英国路透社伦敦总部在上海设立了远东路透分社。

国人创办最早的通讯社是1904年在广州创办的“中兴通讯社”。

国人自办的最早对外发稿的通讯社是“远东通讯社”。

简论:思想政治领域大革命推动新闻事业黄金发展。

第九章两极政治环境下的新闻事业“红中社”的创建“红中社”全称“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创办于中央革命根据地。

“红色中华通讯社”是“新华社”的前身。

成舍我新办报主张与《立报》创办成舍我最希望在中国创办一张如欧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崛起的大众化报纸,这种报纸面向社会的下层群众,以刊登社会新闻为主,文字通俗,价格低廉;同时在思想上神往和追求西方那样的言论自由,希望中国的媒体有一个较高的地位,能够对政府的决策起到应该有的建言和监督作用。

这种报刊思想在当时的中国无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立报》在报纸业务上有颇多的独创之处:其一,《立报》以大报的格局安排版面。

其二,《立报》以“精编”的方法组编稿件。

其三,《立报》最大的特色是“大众化”。

其四,《立报》的副刊富于特色。

其五,《立报》注视独家新闻的采访。

伟大的人民新闻出版事业家邹韬奋,共主编、创办过《生活》周刊、《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抗战》三日刊、《全民抗战》《大众生活》(香港版)等7种报刊。

范长江的“西北采访”与“延安采访”“西北采访”与《中国的西北角》1935年7月,26岁的范长江以《大公报》旅行记者的身份,从成都出发,开始了西北地区考察旅行。

范长江的西北通讯揭露了西北地主的弊政,描述了西北人民啼饥号寒的悲惨景象是,第一次透露了红军长征路上的一些真实情况。

“延安采访”与《动荡中之西北大局》范长江的《塞上行》强调毛泽东“面目上没有特别“毛”的地方,只是头发稍微长一点。

想“为国家尽一点点力”的胡适《独立评论》1932年5月22日由胡适创刊于北平,1937年7月25日停。

《独立评论》是一家时事政论刊物,它的社会影响主要是对政治实体的影响。

第一,为阻止宋哲元完全投靠日本人尽力。

第二,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影响越来越大。

简论:两极政治环境下新闻业发展三亮点第十章抗战烽火中的新闻事业《新华日报》是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第一张机关报,1938年1月11日创刊于汉口,1938年10月25日移重庆出版,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