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包装的学问》说课稿

《包装的学问》说课稿

《包装的学问》说课稿
原公镇中心学校何建华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82页—第83页。

2、教材分析:
《包装的学问》是综合实践课,学生已经了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合并、分割正方体、长方体的有关知识。

本课是组织学生组拼计算、观察发现、总结规律,开展有关包装学问的数学活动。

【教学目标】
(1)找出各种不同的包装方法,计算表面积,并比较
出最节约的包装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积极思考、探究规律的能力。

(3)树立环保观念,渗透勤俭节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最节约的包装方法。

难点是:灵活、快速地找出最优的包装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纸盒等。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导,体现“先导后教”、进而“无为而教”的教学思想;
2、学法: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体现“先做后学”、进而“自主学习”的学习思想;采取个人自主探究与小组学习有机结合,以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会学数学、想数学、用数学。

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将是
学习数学的最大动力。

我是这样引入的:(出示教具)教师出示两盒糖果,问:你认为可以怎么包装?
学生上台演示三种包装方案,各抒己见。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第二个环节,是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我会这样教学:
1、如果将两盒糖果包装成一大盒,有几种包法呢?怎样包装?(接口处不计)
这里,我会开展小组学习,明确要求:(电脑演示小组学习要求)
①利用画图或长方体学具摆一摆,能找出几种不同的摆法?
②分别计算出不同摆法拼成长方体的表面积。

③哪种拼法最节省包装材料?通过实践,你们有什么感受或发现?
2、学生小组学习后,我会让小组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学生一般会有如下方案:
方案①的表面积:(40×15+40×5+15×5)×2=1750(平方厘
米)
方案②的表面积:(20×15+20×10+10×15)×2=1300(平方
厘米)
方案③的表面积:(20×30+20×5+5×30)×2=1700(平方厘
米)
比较得出:方案②最节省包装纸。

3、“如果不用列式计算,你们能很快地知道用哪一种包装方法最节约吗?它有什么规律呢?”你发现了什么?
怎样尽可能使得所包装的物品的表面积最小?说说你的理由?
同学们会根据我的提问,展开积极的思考。

可能有的学生会这样回答:
“我动手拼一拼,拼成的大长方体,它的形状越接近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就越小;”
我估计,也可能有聪明的学生会这样说:(演示动画)
“这两个长方体纸盒组拼在一起,肯定有两个面被遮挡起来,遮挡的面的面积越大,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小。


3、这时我会让学生再次通过观察,体会尽可能把面积最大的面重叠起来,这样就能节省包装纸。

(三)灵活运用大胆尝试。

新课学习后,我会组织学生利用刚发现的规律,进行巩固和运用,完成下面的试一试:
将三盒糖果包成一大盒,怎样包装才能节约包装纸?
(接口处不计)
这道题,我会组织每一位学生进行摆一摆、想一想、算出最优化方案。

这三个盒子的包装方法基本和例题一样,也有三种摆法。

(电脑演示)其中,最节约的是第一种。

这种方法,要引导学生知道:三个长方体重叠在一起,是覆盖了4个面。

(电脑演示闪动变出四个长方形)
可能还有少部分后进生难以想出最节约的方法,我会在堂上加强个别辅导。

对于学生的各种表述及算法,我都会充分肯定和表扬他们。

最后,我把学生发现的规律总结成一句话,并板书:隐藏的面积越大,露出的表面积就越小。

【数学活动应该包含着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这一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组织学生亲历计算、动手操作和猜测验证,从而逐渐总结出最节约的包装方案。

】(四)综合实践,提高能力。

这一环节,我主要针对83页实践活动,训练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1、组内可以采取动手操作、画图、计算、空间想象等解决包装4盒磁带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1)根据所数据填一盒磁带的长、宽、高,完成书上表格。

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明确小组成员每人的职责,进行讨论与交流,罗列尽可能多的方法及每种方法的表面积。

学生画的草图只要能表示出包装的形式即可。

(2)选用哪种方法最节省包装纸?
2、学生讨论得出:选用方案①最节省包装纸。

【本教学环节目的是把本课的综合实践引向生活,】
(五)课堂总结,交流收获。

这一环节,我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

然后,回顾课的开头,并演示糖果盒的设计图,再次强调包装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最后,我鼓励同学们大胆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本教学环节目的是把本课的综合实践引向生活,训练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了新课改理念。

四、预期效果: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课堂——是师生挥洒激情、彰显个性的舞台。

我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也展示了我对新课程理念最真实的理解,努力创建智慧的课堂。

我想,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说板书设计:
二〇一一年六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