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贫血ppt课件

儿童贫血ppt课件


中国儿科血液学组
*海拔每升高1000m,Hb上升4%
贫 血 定 义
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或血红 蛋白量低于正常
贫血分度
极重度 重度 中度 轻度
血红蛋白(g/L)
<30
*(<60)
<60
(<90)
<90
(<120)
<120
(<145)
RBC数
(×1012/L)
<1.0
<2.0
<3.0
<4.0
*括号内为新生儿分度标准
白细胞数与分类
白细胞数 出生 (15~20) ×109/L 6~12小时 (21~28) ×109/L 1周 12 ×109/L 婴儿期 10×109/L 8岁以后 接近成人水平 分类: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变化
淋巴 中性粒 80%
60%
40%
20%
0 4-6天 1-4岁 4-6岁 7岁后
时间
造血和血象特点 胚胎造血期 中胚叶造血期 肝脾造血期 骨髓造血期 生后造血
肝脾造血期
包括:肝脏、脾脏、胸腺、淋巴结造血 肝脏造血:是胚胎中期主要造血部位; 主要产生有核红细胞,少量粒细胞 和巨核细胞; 第5~8周开始,4~5月达高峰,6个月 后渐退
脾脏造血
第8周开始,红系为主,随后粒系也活跃 ● 第12周后出现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 5个月后红、粒系减退,为终生造淋巴 细胞器官
生后造血
骨髓造血期
胚胎第6周出现骨髓; 胎儿4个月开始造
血活动,成为胚胎期主要的造血器官; 生后2~5周成为儿童唯一的造血场所;
造血和血象特点 脴胎期造血 生后造血
出生后造血
骨髓造血:出生后主要是骨髓造血
婴儿期为红骨髓,代偿潜力小;如需增加 造血,可出现髓外造血; 5~7岁黄髓逐渐代替长骨中的红髓; 年长儿、成人限于扁骨(肋骨、胸骨、脊椎、 骨盆、颅骨、锁骨、肩胛骨等)有红 髓,黄髓有潜在造血功能;
淋巴结造血
● 第11周开始造淋巴细胞
● 终生造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 短暂的红系造血功能
胸腺造血
● 6~7周开始生成淋巴细胞
来源于卵黄囊、肝或骨髓的淋巴
干/祖细胞 →胸腺→前T或成熟T淋
巴细胞→外周淋巴组织→不同T淋
巴细胞亚群
● 短暂的红系和粒系造血功能
造血和血象特点 胚胎造血期 中胚叶造血期 肝脾造血期 骨髓造血期
儿 童 贫 血
造血和血象特点 贫血概述 营养性贫血
造血和血象特点
贫血概述 营养性贫血
造血和血象特点 胚胎造血期 中胚叶造血期 肝脾造血期 骨髓造血期 生后造血
造血和血象特点 胚胎造血期 中胚叶造血期 肝脾造血期 骨髓造血期 生后造血
中胚叶造血:
第3周开始,第6周减退;
开始在卵黄囊,之后在中胚叶; 主要是原始有核红细胞
出生后造血
骨髓外造血
正常情况下极少骨髓外造血; 婴儿期造血需要增加时(如感染、溶血等),可
髓外造血
→肝、脾、淋巴结等恢复造血状态;
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和幼稚中性粒细胞;
造血和血象特点 脴胎期造血 生后造血
血象特点
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b)
RBC(×1012/L) Hb(g/L) 备注 出生时 5.0~7.0 150~220 6~12小时 ↑ ↑ 血液浓缩 2~3月 3.0 100 生理性贫血 >3月 ↑ ↑ 12岁后 成人水平 成人水平
血红蛋白比例 HbF
6月胎儿
出生时
HbA
0.05 ~ 0.10
0.30
HbA2
<0.01
0.90
0.70
1 岁
2 岁
<0.05
<0.02
成 人
<0.02
0.95
0.02~0.03
造血和血象特点 贫血概述 营养性贫血
*血红蛋白正常值
世界卫生组织 6月~ 6岁≥110g/L 6~14岁≥120g/L 新生儿≥145g/L 1~4月≥90g/L 4~6月≥100g/L
铅中毒等
红细胞破坏增加

红细胞内在缺陷

膜结构异常:遗传性球形红细胞
增多症
● 酶缺陷:G6PD缺乏、PK缺乏 ●
血红蛋白结构或合成障碍
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
红细胞外在因素

免疫性:新生儿溶血症
自身免疫性溶血
药物性免疫性溶血

非免疫性:感染、理化因素、毒素、
脾亢、DIC
红细胞丢失过多
▲ ▲
急性失血性贫血 慢性失血性贫血
牛奶过敏、钩虫、月经过多
形态分类 *MCV(fl)
正常 80~94 MCH(pg) 28~32 MCHC(%) 32~38
大细胞
正细胞
>94
80~94
>32
28~32
32~3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2~38
单纯小细胞
小细胞低色素
<80
<80
<28
<28
32~38
<32
* MCV 红细胞平均容积 MCH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 MCHC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贫血临床表现
与不同病因、起病急慢、贫血轻重有关
一般表现 ◆ 皮肤(面、耳轮、手掌等),粘膜(口 唇、 脸结膜)苍白为突出表现 ◆ 易疲倦、头晕、耳鸣、毛发干枯、营养 低下,体格发育迟缓 髓外造血表现:肝、脾、淋巴结轻度肿大
非造血系统表现
◆循环、呼吸系统:
呼吸、心率加快,脉速、毛细血管愽 动; 重度时心脏扩大,杂音,心衰; ◆消化系统:食欲减退,恶心,腹胀、便秘, 偶有舌炎, 舌乳头萎缩; ◆神经系统: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激动 ◆ 免疫系统:免疫功能下降,易感染;
生理性贫血的原因
红细胞生成减少:生后自主呼吸血氧上升, RBC
需要减少 →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骨髓造血 功能暂时性降低,网织红细胞减少; 生理性溶血:胎儿红细胞寿命较短; 生长发育迅速:血循环量增加;
网织红细胞数 3天内:0.04~0.06 7天后:0.02~以下(约0.003) 随生理性贫血恢复而短暂上升 婴儿期以后与成人相同
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变化
血小板数 与成人相似 (150~250) ×109/L
血容量 占体重比相对较成人多 新生儿 10% 儿童 8%~10% 成人 6%~8%
血红蛋白种类
6种肽链不同组合,有6种血红蛋白胚 胎早期血红蛋白(胚胎12周时消失)
Gower 1(δ2ε2) Gower 2(α2ε2) Portland(δ2γ2) 胎儿期和出生后血红蛋白 HbF(α2γ2) HbA(α2β2) HbA2(α2δ2)
贫血分类
病因学分类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
红细胞破坏增加(溶血)
红细胞丢失过多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
▲ 造血物质(营养)缺乏
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B12、 叶酸缺乏)、VitB6缺乏、VitC缺乏 蛋白质缺乏、铜缺乏
▲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再生障碍性贫血 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 其它:感染、炎症、肾病、癌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