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7课《智取生辰纲》课堂教学实录

第17课《智取生辰纲》课堂教学实录

《智取生辰纲》课堂教学实录中店乡汪神学校杨国梁一、导入师:有这样一种说法: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主要取决于他读了多少部小说以及他对某些经典小说读得有多深入。

《水浒传》这样的经典小说,你对它的阅读深度可以决定你语文素养的高度。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其中一个精彩的片段:智取生辰纲。

出示幻灯片一(课题)。

二、杨志与老都管1、引导学生在与老都管等人的对比中感受杨志的过人之处。

师:吴用智取了杨志押运的生辰纲,智多星吴用战胜了青面兽杨志。

吴用固然是智多星,赛诸葛,那么杨志是否是彻底的大笨蛋,严重的“脑残”呢?当然不是。

如果杨志真是大笨蛋,生辰纲就不用智取,战胜他就不须要技术含量,从而也就不能彰显吴用赛诸葛般的智慧。

杨志除了武艺超群之外,还有很多过人之处(出示幻灯片二):浏览课文,思考和老都管等部下相比,杨志的过人之处在哪?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提示:A、押运生辰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责任心。

B、押运生辰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心机。

(学生浏览课文,独立思考。

)师:现在请同学们汇报你们的思考。

生1:老都管等人只知道辛苦,根本不考虑生辰纲的安全。

而杨志所有的心力都放在生辰纲的安全上。

老都管等人只知道休息,无人为杨志分忧,杨志是一个人在战斗。

所以我认为,与老都管等人相比,杨志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生2:课本136页写道,离了北京五七日是杨志一行人是趁凉走,五七日之后是趁热走。

五七日后,“人家渐渐少,行客又稀”,走的是山路,这说明五七日后的行程没有之前安全。

杨志决定趁热走,大概是想:“这么热,恐怕连强盗也不愿出来活动吧!”这说明杨志很有心机,很精明。

生3:当那几个贩枣子的人出现的时候,老都管他们没有人怀疑。

杨志对枣贩子的审问表明,他做事很谨慎,责任心很强。

生4:杨志对卖酒汉子高度警惕,直到见大家喝了没事时,才喝。

这说明和老等人管相比,杨志很精明,很谨慎,能时刻保持警惕心。

2、启发学生思考杨志比老都管等人格外卖力的根本原因,引入故事背景以深化学生对课文情节的理解。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

和老都管等人相比,杨志的过人之处主要表现在他的精明、谨慎与高度的责任心。

对于押运生辰纲,杨志比老都管等人要格外卖力。

杨志的格外卖力除了他的性格因素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呢(出示幻灯片三):与老都管等人相比,杨志为什么格外卖力?师:要回答这个问题,须要我们了解这个故事的发生背景。

我想请一个读过整部《水浒传》的同学来谈谈。

生5: 对于老都管而言,押运生辰纲是一件重要的工作;对于杨志而言,押运生辰纲是改变命运,实现理想的重大机遇。

所以杨志格外卖力。

师:能说具体一些吗?结合《水浒传》中关于杨志的内容来说。

生5:杨志是将门之后,很有志气。

他打算靠着自己的本事封妻荫子,替祖宗争气,可是老天对杨志很不公平,他先是失陷了“花石纲”,从军官变无业游民,又怒杀了泼皮牛二,吃了官司,被发配充军。

可是作为“贼配军”,杨志却得到梁中书的赏识。

梁中书把杨志当作心腹,把押运生辰纲的重任交给他。

只要他完成这个任务,前途就会一片光明了。

因此,押运生辰纲是杨志改变命运,实现理想的好机会。

所以杨志表现得格外卖力。

师:可是不幸的是杨志押运的是百姓的民脂民膏,是梁中书的不义之才,更不幸的是他遇到了对生辰纲志在必得的吴用等人。

三、杨志与吴用师:现在我们来看看吴用的智慧,看看吴用等人的智取行动是如何一步步展开的(出示幻灯片四):吴用等人的智取是如何一步步展开的?师:《智取生辰纲》一文的基本情节是杨志一行人的艰难前进(1到4段)与杨吴两拨人相遇后的情景(5到12段)。

很明显,5到10段是核心部分。

那么请同学们细细阅读课文5到10段,思考吴用等人的智取是如何一步步展开的。

(学生细读课文5到10段,独立思考。

)1、细读一:课文第5段首句。

师:请同学们注意第5段的第一句话(出示幻灯片四):杨志却待要回言,只见对面松林影着一个人,在那里舒头探脑价望。

师:你们觉得,这个探头探脑的人仅仅是在黄泥冈,仅仅是在这个时候侦察杨志他们吗?这个人的“探脑价望”是无意被杨志发现的,还是有意让杨志发现的?吴用为什么能断定杨志一行人中午时会在黄泥冈停留,而事先在黄泥冈的松林里以逸待劳呢?生1:从全文来看,这个“影着”的人应该一直都在侦察扬志等人。

正因为这个人的侦察才使吴用等人对杨志等人的行走路线、行走时间、行走速度了如指掌,甚至对其内部矛盾也非常清楚,从而断定疲惫不堪的他们必然会在中午时的黄泥冈停下来。

黄泥冈是下手的好地方,因此“影着”的人主动在此时此地“暴露”自己,准备下手。

师:你说得非常好!你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特别注意了联系全文,这是个很好的阅读习惯。

第5段的这句话让我们发现,吴用等人早早就派人对杨志等人进行了充分的侦查。

智取的第一步是充分侦查。

2、细读二:课文第五自然段中吴用等与杨志的对话。

师:请大家齐读第6自然段“不必相闹”到“等凉些再走。

”(学生齐读该句。

)师:在没有遇到吴用七人之前,杨志为了阻止部下在黄泥冈休息,不惜动粗,“拿着藤条,劈头劈脑打去”。

而第5段中吴用等人对杨志等人说的一番话,却使杨志同意了众军汉休息的请求。

这番话究竟有怎样的魔力呢?请默读第5段,琢磨一下吴用等人的话(出示幻灯片四):第5段中吴用七人对杨志一行人说的一番话。

(生默读读第5段中的对话。

)生2:吴用一番话有两个意思——首先是我们和你一样,也是客商;再者,太热了,我们要歇一歇。

别人也是客商,别人可以休息,为什么我们不能?师:说得很好。

从众心理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使杨志再也无法阻挡部下休息。

吴用等人三言两语就让要急着赶路的杨志停了下来,把对手稳住了。

智取行动的第二步是让对手停下来,稳住对手。

3、细读三:白胜唱词。

师:稳住对手后,白胜出场了,注意白胜卖的是酒,他怎么不卖烧饼、包子、馒头呢?生3:当时天很热,酒比烧饼、包子、馒头更有诱惑力,而且容易下毒。

师:白胜卖酒就卖酒呗,干嘛还要唱歌呢?天那么热!请大家细细琢磨白胜为什么要唱这四句话(出示幻灯片四):白胜的歌。

生4:“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意思是“天太热了,你们歇久一点吧!”;“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意思是“天太热了,公子王孙可以把扇摇,军爷们你们该怎么办呢?喝一杯我的好酒吧!”白胜唱这四句是为了引诱杨志等人上钩。

(有掌声)师:你说得非常好,这四句唱词就是在引诱对方。

4、细读四:白胜的“不卖”。

师:当军汉们、吴用等人真要买酒时,白胜却表示不卖,看看白胜说了多少次不卖?(大多数学生说6次,有些学生说4次、5次。

)师:老师第一次看《水浒传》时很担心军汉们会因此真地不买白胜的酒,便在心里责怪白胜:“你说一次不卖,装一装就行了,反复地说不卖,一再坚持不卖,搞得我好紧张啊!”白胜为什么要反复说不卖(出示幻灯片四):白胜的“不卖”。

生5:白胜反复说“不卖”是为了让别人感觉他真是个卖酒人。

生6:不反复演戏,精明而高度警惕的杨志是不会轻易上当的。

师:也就是说,白胜反复说“不卖”是欲擒故纵,是表演做戏,是让杨志放松警惕,相信自己真是卖酒人,从而一定要把酒卖给杨志。

5、细读五:课文第九自然段中“七个人立在桶边,开了桶盖,轮替换着舀那酒吃”。

师:你们应该见过去超市买酒的人吧?一般情况下,买酒人会不会付了钱,立刻就在超市咕咚咕咚地喝?买酒人一般都会把酒带回家喝。

按常理吴用等人应是先付钱,而后把酒提到自己休息的地方喝,最后再把桶还给卖酒人。

可是小说的叙述却是在“立在桶边”喝,这是为什么呢(出示幻灯片四):“七个人立在桶边,开了桶盖,轮替换着舀那酒吃” 。

(课文第9段,课本144页)生7:因为杨志太精明了。

如果不是当着杨志的面喝,而是把酒提走喝,杨志一定会怀疑吴用七人根本没喝这酒。

师:吴用等人的计策就是为精明的杨志量身定做的。

这样看来,吴用用计前是充分地研究了杨志的性格特征。

6、细读六:课文第九自然段“一个客人把钱还他……也这般罗唣’”。

师:吴用等人不仅要当着杨志的面喝酒,还要在喝了剩下的那桶酒中的半瓢后再下药。

为了避免忙中出错,事先下好药不是更好吗?(出示幻灯片四):“一个客人把钱还他……也这般罗唣’”。

(课文第9段,课本144页)生8:如果不怎么做,精明而谨慎的杨志肯定又会怀疑贩枣子的七人喝的是好酒,剩下的一桶是药酒。

看来吴用虽然不认识杨志,但已经把他的性格和心理琢磨透了。

师:这是吴用等人根据杨志的性格和心理而采取的强化策略,让杨志不会怀疑剩下的酒中会有药。

从白胜唱歌到下药的系列情节都是吴用等人在摸透了对手的性格和心理后而采取的富有针对性的做戏,步步强化,最终引诱对手上钩。

这就是智取行动的第三步。

7、小结。

师:吴用在充分侦察对手,充分研究对手的性格和心理等基础之上,以对手难以抵挡的引诱和富有针对性的表演做戏让杨志等人最终上钩。

双方众目睽睽之下,吴用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等人喝得的是药酒。

杨志等人在"倒也""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持而去就是动弹不得。

生辰纲被劫走了,杨志改变命运,实现理想的机会又失去了。

三、品读情节中的暗示,带着问题出课堂1、吴用计谋的漏洞。

师:刚刚我们感受了吴用赛诸葛般的智慧,现在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吴用的计谋真的完美无缺,没有任何破绽吗?世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任何计谋都是有漏洞的,吴用的计谋自然也是如此。

如果我们细细读小说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作者在情节的叙述中暗示了吴用计谋的漏洞(出示幻灯片五):吴用的计谋是有漏洞的,作者在情节的叙述中做了暗示。

请细读课文,找一找作者的暗示。

(学生自读课文,独立思考。

)师:须要老师提示吗?生1:我发现了一处。

这个白胜出现得太巧合了。

偏偏在杨志一行人疲惫不堪,干渴难耐的时候,出现卖酒的白胜,这有点蹊跷。

生2:我也这么认为。

而且,那么热的天,他不热吗?他有力气唱歌吗?如果他是个正经卖酒人,大中午的时候,应该在某个地方休息,躲避酷暑。

就算他没有休息,挑着酒经过黄泥岗时,也应该是难耐酷暑,而无力唱歌的。

(有掌声)师:这两位同学很善于思考,读到小说的深处了。

事实上,杨志对白胜一直保持着警惕,但最终还是被蒙骗了。

如果杨志能像这两位同学这样思考问题,我想吴用等人就很难成功了。

小说中至少还有一处类似的暗示,同学们发现了吗?(学生思考,无人举手)师:请同学们注意课本143页“我们正想酒来解渴,既是他们生疑心,且买一桶与我们吃”一句,想想这句话有什么破绽。

生3:如果吴用等真是普通客商,当其他客商怀疑酒有毒时,他们通常也是不敢卖酒的。

如果杨志的心再细一些,他应该能发现这个破绽。

师:你说得非常好!此处表演痕迹太强。

这就好比,有人怀疑面包里有毒,另一个人却说:“我不怀疑有毒,我来吃。

”如果不是演双簧的话,这个人也太不正常了。

可是,为什么精明而谨慎的杨志看不出这些破绽呢?(有掌声和笑声)2、精明而谨慎的杨志看不出吴用计谋漏洞的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