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阶段检测(一)参考答案一、(一)1.B(A.趣味与意识形态相互作用,趣味是意识形态的基础,意识形态是趣味的确证。
故“意识形态决定趣味”这一说法错误。
C.在西周时期贵族阶层,没有“道”的位置,而非“地位较低”。
D.文人趣味在士大夫趣味中衍生,但主要是在文学艺术方面的雅化追求,文中没有谈及对于“道”的继承。
)2.C(文章论述了士大夫阶层及其文化系统的产生过程,但并没有对比哪个趣味系统更加高级。
) 3.C(文人是士人阶层的衍生,当士人阶层注意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便会将文化趣味投放到文艺创作中,但投入文艺创作不代表一定放弃政治理想,两者条件充分但不必要。
)(二)4.(3分)D.要表现老中医想不动声色地帮助人家,不想让人家知道真相而博得感激,文章这样写仍是表现其医德之高。
5.(5分)文章写老中医医术高超的手法有:①对比手法。
将我妈“痛得满床打滚”病之重与老中医轻松将病治好进行对比;将赤脚医生、县医院治不好妈的病与老中医药到病除进行对比,都突出老中医医术之高。
②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文中写我去村里小店买东西听到有人说老中医挺神,治好了一些大医院都没法治的怪病;老中医家里坐着许多病人,得什么病的都有;老中医从容诊断,毫不忙乱。
③直接描写/正面描写。
老中医从容自信交代将那些药半年服完,应该就可以了,不行再去找他。
而母亲真的痊愈了。
(每点概括1分,分析1分。
答到一点给2分,答到两点给5分)6.(6分)所起作用有:①推动情节发展。
正因为我怀疑青花瓷瓶的价值,才有下文我去赎瓶子发现瓶子真相,看到老中医的高尚品质的情节。
使情节出现起伏,吸引读者。
我的愤怒使情节骤然紧张,而后又逐渐缓和,这样故事就起伏有致,使读者很想继续看下去。
②使情节内容更为完整丰富。
此情节的存在和使后文出现揭示青花瓷瓶的价值和老中医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的内容,展示给人一个完整的故事和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这样就使文章内容更为完整丰富。
③使人物形象更为突出。
正是我的怀疑使后文表现老中医高尚智慧的情节出现,使老中医形象更为突出。
④使主题更为突出。
此情节的存在使老中医的品质高尚更为突出,这样就使文章赞美人间真善美的主题更为突出。
(每点概括1分,分析1分。
答到3点给满分)(三)7.D解析:“使得其所获的孽利与其所受的惩罚相比微不足道”表述意思语文相反,与原文对照,是“使得其所受惩罚与其所获得孽利相比微不足道”而非“使得其所获得孽利与其所受惩罚相比微不足道”。
8.B解析:“家长们的担忧和愤怒没有太大的必要”曲解原文,通过材料二第三段以及文本中对士兵跟着他进城,取来了粮食和衣服,让他们装载而回。
邓公长更加感激,就焚烧了他的贼巢,率同伙数千人来归降。
邓公长已投降,只有冯晓凭借险要的地势不降服。
孔镛挑选二百壮士,乘夜抵达化州。
冯晓仓皇逃跑藏匿,孔镛俘获了他的妻儿而回,(孔镛)对他们抚恤丰厚,冯晓也投降了。
(孔镛)治理的政绩闻名于朝廷,皇上赐诰命褒奖。
家有丧事,服丧完毕后,改到广西任职。
瑶人听说孔镛来了,都远远地躲避。
不久(孔镛)以右副都御史身份巡视贵州。
清平部酋人阿溪性情倔强不驯顺,而且很狡猾,守御大臣都收受阿溪的贿赂,阿溪更加骄横不可制服。
孔镛到任,询问得知阿溪所亲近的两人。
于是用计擒住阿溪,对他处以磔刑。
孔镛居官廉洁,任职三十余年,都在边陲,接触瘴气成病。
乞求退休,皇上没有应准。
弘治二年被召为工部右侍郎,在赴任的路上去世,终年六十三岁。
(二)15.C(“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错,此处应是诗人想象家人们也在思念自己,因而遥望着天际的孤帆,期盼着自己的归去。
)16.①首联选取了“落叶”“鸿雁”“长江”的典型意象,点明季节,描绘了一幅凄凉寒冷的深秋景象。
(2分)②一个“寒”字,既点明了题目中的“早寒”,又渲染了秋天的寒意,还烘托了作者内心的失意悲凉。
(2分)③首联采用起兴(或借景抒情)的手法,奠定全诗悲凉迷茫的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思乡与或出世或归隐而难以抉择的矛盾心情作铺垫,结构上也与诗歌的最后一句相呼应。
(2分)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释①“我家”句:孟浩然家在襄阳,襄阳在襄水之曲,所以这样说。
襄水:也叫襄河,汉水在襄樊市以下一段,水流曲折,所以说“襄水曲”。
②“遥隔”句:指思乡之情遥隔云端。
楚:襄阳古属楚国。
③“迷津”句:《论语·微子》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却为两人讥讽的故事。
这里是慨叹人自己彷徨失意,如同迷津的意思。
津:渡口。
④平海:指水面平阔。
古时也称江为海。
译文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
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归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赏析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
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
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
全诗情感是复杂的。
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
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
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
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
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
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所谓“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是有一定道理的。
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就更是如此了。
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
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
“襄水”,亦即“襄河”。
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
“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
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
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是很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说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那么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
不仅他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他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
家人的想望,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
“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
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
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
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
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
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
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这首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
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
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三、17.B[“赴汤蹈火”指沸水敢蹚,烈火敢踏。
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
赴,走往;汤,热水;蹈,踩。
“冲锋陷阵”形容作战勇猛。
“指点江山”指评说国家大事。
指点,评说;江山,国家。
“高谈阔论”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安身立命”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安居乐业”指生活安定,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
“超凡脱俗”即超出常人,脱离凡俗。
指与众不同,超脱世俗的高雅境界。
“超世绝伦”指超出世人和同辈。
]18.D(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表假设关系的复句,而不是表条件关系的复句,可以排除B、C项,“精神”“灵魂”是与“物质”相对的概念;“心神”“意识”虽然也属于“精神”范畴,但不与“物质”概念相对,因而排除A。
)19.A(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缺少介词“在”,导致出现了两个主语;二是照应不当,前面是“天空和土地”,后面也应是先“天空”,后“土地”。
)20.①“时不时想”改为“感念”②“送了”改为“惠赐”③“指出”改为“指正”④“前路”改为“前程”⑤“丁点心意”改为“一片心意”或者“区区此心”。
21.配送机器人到达目的地后,顾客可以通过点击手机APP链接、输入取货验证码和人脸识别这三种方式取货,顾客收货后,机器人配送任务完成。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