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卫生费用变化总分析

我国卫生费用变化总分析

目前,我国卫生总费用存在着明显的结构不合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卫生总费用在不断增长,城乡居民私人支出比例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全国医疗费用的增长幅度已经大大超过了居民收入增长水平,居民的医疗费用负担较重。

我国卫生总费用在GDP中所占比重的发展变化趋势,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医疗卫生支出的历史发展进程。

1978年~2008年,我国卫生总费用持续增长,由110.21亿元增长为14535.40亿元。

90年代以前,我国卫生总费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一直在3%~3.6%之间,90年代以后,该比重开始上升,达到4%,经过四年低谷期之后,反弹为1998年的4.36%,到2008年为4.83%,可以看出,我国卫生总费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表现为一种迂回上升态势。

我国卫生总费用由三部分组成,政府财政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和个人卫生支出。

2002年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15.7%,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57.7%;到2008年,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24.7%,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40.4%。

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最少,而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最多。

从2002年开始,到2008年,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有所增加。

80年代以来,急剧上涨,特别90年代。

药品费用占用比较大,政府预算卫生支出比重小,居民卫生支出比重较大。

城乡居民卫生人均费用差距较大。

从卫生总费用内部构成上看,1990年~2008年,虽然我国卫生总费用各个构成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由于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强劲增长,成为卫生总费用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

从我国城镇居民的医疗卫生现状看,2004年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6%下降到4.5%,到2008年,该比重略有上升,为5.7%。

2008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绝对额有所增长,但也只占到25%。

政府财政卫生支出在城镇居民卫生支出中的比重不足,使得居民个人的医疗支出持续上涨。

1990年城镇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所占比例为29.04%,到2008年,该比重增长为40%。

从历年资料看,我国城镇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的绝对数量都明显上涨,1990年~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由1990年的2%上涨到2005年的7.6%、2008年的6.99%。

可见,城镇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上涨是非常明显的,相应来说其负担也呈明显的增长。

一般来讲,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用于卫生方面的支出应随之增加,但我国的情况却与此相反,这说明目前我国的城镇医疗保险体系还很不完善。

据统计,1998年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587.2亿元,用于农村的只有92.5亿元,仅占15.9%。

农村卫生总费用中政府、社会和个人卫生投入的比重在1991年至2000年间的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政府农村卫生投入由12.54%下降至 6.59%,而同期农民个人直接支付费用从80.73%上升到90.15%。

从1990年~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由1990年的5.1%上涨到2005年的6.6%、2008年的6.71%。

可见,农村居民的医疗支出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说明其负担也呈明显的增长。

从我国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现状看,农村卫生投入逐年下降,政府财政对农村卫生投入不足。

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要随着基金的发展逐年增加,增加速度不低于政府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

但是,农村卫生资金投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4%,大大低于同期全国卫生总费用年平均增长13.1%和全国农村卫生总费用年均增长12.8%的速度。

在农村,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经历了农村合作医疗发展改革(1978年-2003年)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2003年至今)的复杂过程。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依然存在明显的缺陷,很难发挥保障广大农村居民基本医疗需求的作用。

在城镇,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经历了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医疗保险改革和试点阶段——全国范围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确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探索等阶段,新型城市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后,由于体系还不完善,制度本身还存在明显的缺陷。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居民卫生总费用持续上涨,国家财政投入的严重不足,政府预算卫生支出的减少,这是使得我国居民医疗费用上涨的重要的因素。

在城镇,我国的医
疗保障制度经历了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医疗保险改革和试点阶段——全国范围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确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探索等阶段,新型城市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后,由于体系还不完善,制度本身还存在明显的缺陷。

从1978年到2003年,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3。

04%,上升到1988年的3。

27%,10年增加了2。

3个千分点;但是,从1988年到1998年,上升为4。

7%,10年增加了23个千分点。

特别是1998年到2003年5年,上升为5。

62%,5年增加了9个千分点。

从2003年开始,我国政府财政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略有回升,城乡居民人均医疗消费水平差距有所减小。

其原因是,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将社会建设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作为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

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2003年SARS事件又是对卫生体系的一次严峻的考验,这一事件直接暴露出了公共卫生领域的问题,促使人民反思现行卫生政策,客观上影响和推动了卫生体制的改革。

2005年以来,个人负担医疗费用的比例下降了14.8%,但个人负担的绝对数从4000多亿元增加到了6000多亿元。

卫生部政法司、规财司、统计信息中心对2006年全国卫生统计和财务决算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卫生服务出现了一些新的可喜变化。

主要表现在:医药费用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遏制,患者的门急诊费用接近零增长,住院费用出现负增长,药品在医药费用中的构成比例持续下降,患者负担有所减轻;医疗机构门急诊和住院工作量增加,医疗服务效率提高;患者就医流向开始发生变化,城乡基层卫生机构服务量增加;政府财政对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增加,在机构总收入中的比例有所提高。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医疗保险司副司长李忠日前透露,2010年中国卫生总费用预计达到19600亿元,而2005年卫生总费用仅为8000多亿元,“十一五”期间卫生总费用增幅达每年13%以上,超过了GDP的增长幅度。

我个人觉得在医改投入增加的同时,迫切需要对医疗花费的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进行研究。

对卫生总费用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1)增加政府卫生支出(2)建立覆盖全民的健康保障制度(3)加强慢性病的防治工作,降低患病率(4)鼓励患者利用适宜医疗技术和基层卫生服务设施(5)减少药品消耗量,降低药品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在城镇,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经历了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医疗保险改革和试点阶段——全国范围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确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探索等阶段,新型城市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后,由于体系还不完善,制度本身还存在明显的缺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