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注解
• 2、旧注是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 、 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 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 叔武将沐,闻君至, 捉发走出, 前驱射而杀之。公知其无罪也, 前驱射而杀之。公知其无罪也,枕 之股而哭之。( 左传·僖公二十八 。(《 之股而哭之。(《左传 僖公二十八 年》)
《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左传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年版)译文: 年版)译文:“把头枕在尸体的大 腿上而哭他。 腿上而哭他。” 杜预《 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公 杜预 春秋左氏传集解》 以叔武尸枕其股。 以叔武尸枕其股。”
3、旧注能教给我们注解古书的方法 、 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 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 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 自有关 坠于茵席之上; 有拂帘幌 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墙 落于粪溷( 。(《 篱,落于粪溷(hùn)之侧。(《梁 落于粪溷 )之侧。( 范缜传》 书·范缜传》) 范缜传 对文的原则 据文证义的方法
三、旧注的体例
• 毛传: 毛传: • 毛亨对《诗经》的注释。“传”指 毛亨对《诗经》的注释。 阐明经义。 阐明经义。 • 郑笺: 郑笺: • 郑玄对《诗经》的注释。“笺”有 郑玄对《诗经》的注释。 补充订正毛传的意思。 补充订正毛传的意思。
• 孔疏: 孔疏: • 孔颖达对《诗经》原文以及毛传、 孔颖达对《诗经》原文以及毛传、 郑笺等的注释。 郑笺等的注释。“疏”不仅解释古 籍正文, 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也一起加以 注释,也叫做“正义” 义疏” 注释,也叫做“正义”、“义疏”、 述义” 讲疏” “义”、“述义”、 “讲疏”。
二、古注的发展概况
1、注释的萌芽——先秦 、注释的萌芽 先秦 (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 乐记》 《礼记·乐记》:“《诗》云:‘肃雍 礼记 乐记 和鸣,先祖是听。 夫肃,肃敬也; 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 雍和也。夫敬以和, 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 行。”
梁惠王》 老而无妻曰鳏, 《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 孟子 梁惠王 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 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 而无父曰孤。 而无父曰孤。”
离骚》 各兴心而嫉妒。 《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 楚辞 离骚 王逸注: 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枚乘《上书重谏吴王》 枚乘《上书重谏吴王》:“譬犹蝇 蚋之附群牛。 李善注: 说文》 蚋之附群牛。”李善注:“《说文》 秦谓之蚋,楚谓之蚊。 曰:秦谓之蚋,楚谓之蚊。”
• 集解:又称“集释”、“集注”、 集解:又称“集释” 集注” 集说” 诂林” “集说”、“诂林”。汇集诸家注 语而为解,时参以己意。 语而为解,时参以己意。 • 章句:传注体式之一。论章辨句, 章句:传注体式之一。论章辨句, 敷畅大义。 敷畅大义。
四、旧注的常用术语
学习旧注的术语,目的是读懂古注。 学习旧注的术语,目的是读懂古注。 如: • 《汉书 高帝纪》:“公巨能入乎?” 汉书·高 • 《尔雅 释训》:“鬼之言归也。” 尔雅·释训 释训》 鬼之言归也。
• 郑 玄→ 《毛诗笺》、《周礼注》、 毛诗笺》 周礼注》 仪礼注》 礼记注》 《仪礼注》、《礼记注》 • 何 休→《春秋公羊解诂》 《春秋公羊解诂》 • 高 诱→《战国策注》、《吕氏春 《战国策注》 秋注》 淮南子注》 秋注》、《淮南子注》 • 王 逸→《楚辞章句》 《楚辞章句》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注释的发展 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 ) ①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②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出现了“经注兼注”
5、之言、之为言 之言、
声训术语, 声训术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 注释。 注释。 论语·季氏 季氏》 吾恐季孙之忧, 《论语 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 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 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 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 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 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 谓之萧墙。 谓之萧墙。”
2、 谓
• • • • 与“谓之”的差别: 谓之”的差别: ①使用的位置不同 ②解词的内容不同 “谓”常用来解说词语意义的范围 或比喻映射的事物。可译为“ 或比喻映射的事物。可译为“是 指的是” 指”、“指的是”。
滕文公上》 树艺五谷。 《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 孟子 滕文公上 赵岐注: 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楚辞·离骚 离骚》 恐美人之迟暮。 《楚辞 离骚》:“恐美人之迟暮。” 王逸注: 美人谓怀王也。 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涉江》 阴阳易位, 《楚辞·涉江》:“阴阳易位,时不当 楚辞 涉江 朱熹注: 阴谓小人, 兮。”朱熹注:“阴谓小人,阳谓 君子。 君子。”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旧注的重要性
• 1、旧注是我们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 • 寤言不寐,愿言则嚏(tì)。(《诗 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 终风》 经·邶风·终风》)
郑玄《毛诗笺》 汉·郑玄《毛诗笺》:“言,我; 思也。~当读为不敢嚏咳之嚏。 。~当读为不敢嚏咳之嚏 愿,思也。~当读为不敢嚏咳之嚏。 我其忧悼而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 我其忧悼而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 我则嚏也。今俗,人嚏云人道我, 我则嚏也。今俗,人嚏云人道我, 此古之遗语也。 此古之遗语也。”
1、曰、为、为之
①都是用来解释字词含义的 ②被解释的词都放在术语的后面 ③都是强调被释词的特点 ④都能用来辨析近义词、同义词 都能用来辨析近义词、 ⑤都可译作“叫”、“叫做”等 都可译作“ 叫做”
魏风·硕鼠 《诗经·魏风 硕鼠》:“胡瞻尔庭有悬 诗经 魏风 硕鼠》 特兮。 毛传: 兽三岁曰特。 特兮。”毛传:“兽三岁曰特。” 魏风·硕鼠 《诗经·魏风 硕鼠》:”胡取禾三百囷 诗经 魏风 硕鼠》 毛传: 圆者为囷。 兮。”毛传:“圆者为囷。” 豳风·七月 黍稷重穋, 《诗经·豳风 七月》:“黍稷重穋,禾 诗经 豳风 七月》 麻菽麦。 毛传: 后熟曰重, 麻菽麦。”毛传:“后熟曰重,先 熟曰穋。 熟曰穋。”
• 4、旧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 、 学科的理论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诗 。( 周南·汝坟 经·周南 汝坟》) 周南 汝坟》
孔颖达《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 孔颖达 毛诗正义》 “‘不我遐弃 不我遐弃’ 犹云‘ “‘不我遐弃’者,犹云‘不遐弃 古人之语多倒, 我’也。古人之语多倒,《诗》之 此类众矣。 此类众矣。”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 朱 熹→《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
(《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 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 》《中庸章句》《 集注》《孟子集注》 》《孟子集注 集注》《孟子集注》) 《周易本义》、《诗集传》、 周易本义》 诗集传》 楚辞集注》 《楚辞集注》
5、注释的复兴——清 、注释的复兴 清 • 复兴的原因 • ①清政府文化政策的推动 • ②文字、音韵、训诂研究的深入 文字、音韵、 • ③“经世致用”学术思想的影响 ③“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
魏风·伐檀 《诗经·魏风 伐檀》:“置之河之侧 诗经 魏风 伐檀》 毛传: 犹涯也。 兮。”毛传:“侧,犹涯也。” 梁惠王上》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 孟子 梁惠王上 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岐 犹敬也;幼犹爱也。 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豳风·鸱鸮 鸱鸮(chī 《诗经·豳风 鸱鸮》:“鸱鸮 诗经 豳风 鸱鸮》 xiāo)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 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 郑笺: 犹巢也。 郑笺:“室,犹巢也。”
• • • •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 王 弼→《老子注》 《老子注》 郭 象→《庄子注》 《庄子注》 韦 昭→《春秋外传国语注》 《春秋外传国语注》
《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注疏》
• 孔颖达 《五经正义》—《易》 孔颖达→《五经正义》 《 》《诗》《礼》《左 《书》《诗》《礼》《左》 • 贾公彦 《周礼疏》、《仪礼疏》 贾公彦→《周礼疏》 仪礼疏》 • 徐 彦→《春秋公羊传疏》 《春秋公羊传疏》 • 杨士勋 《春秋谷梁传疏》 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
2、注释的兴盛——两汉 、注释的兴盛 两汉 (1)两汉注释的特点 ) ①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②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 • • •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 毛诗故训传》 毛 亨→ 《毛诗故训传》 孔安国→ 古文尚书注》 孔安国 《古文尚书注》 周易》 尚书》 马 融→ 注《周易》、《尚书》、 毛诗》 论语》 孝经》 《毛诗》、《论语》、《孝经》、 周礼》 仪礼》 礼记》 《周礼》、《仪礼》、《礼记》等
《史记》三家注 史记》
• 张守节 《史记正义》 张守节→ 史记正义》 • 司马贞 《史记索隐》 司马贞→ 史记索隐》 • 裴 骃→ 《史记集解》 史记集解》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注释的中落 宋 (1)本期注释的特点 ) 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 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是借注 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主张, 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主张, 后人称其为“六经注我” 后人称其为“六经注我”。
《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注疏》
• 邢 昺(bǐng)→ 《论语疏》、 论语疏》 孝经疏》 尔雅疏》 《孝经疏》、《尔雅疏》 • 孙 奭(shì)→《孟子疏》 ) 《孟子疏》
• • • • •
陆德明→《经典释文》 陆德明 《经典释文》 杨 倞→《荀子注》 《荀子注》 尹知章→《管子注》 尹知章 《管子注》 颜师古→ 汉书集注》 颜师古 《汉书集注》 李 善→《文选注》 《文选注》
哀郢》 众踥蹀而日兮。 《楚辞·哀郢》:“众踥蹀而日兮。”: 楚辞 哀郢 洪兴祖注: 踥蹀,行貌。 洪兴祖注:“踥蹀,行貌。” 枚乘《七发》:“沌沌浑浑,状如 枚乘《七发》 沌沌浑浑, 奔马。 李善注: 沌沌浑浑, 奔马。”李善注:“沌沌浑浑,波 相随之貌也。 相随之貌也。”
4、 犹
用“犹”注释的词和被注释的词意 义并不完全相同, 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在某一语境 中意义相通。 可译为“ 中意义相通。“犹”可译为“等 等于说” 于”、“等于说”等。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汉人作 注云‘ 皆义隔而通之。 注云‘犹’者,皆义隔而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