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作为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绘画、摄影、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深入到人类生活得方方面面,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电影业的发展建立在电影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此过程中与摄影技术、声音记录技术等各个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息息相关。
电影技术奠基时代早在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
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
“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
“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到了科学实验阶段。
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盘”试验成功;1853年,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运用幻灯,放映了原始的动画片。
摄影技术的改进,是电影得以诞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认为摄影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发明提供了必备条件。
感光材料的不断更新使用,摄影的时间也在不断缩短。
1840年拍摄一张照片仅需20分钟,1851年,湿性珂珞酊底版制成后,摄影速度就缩短到了1秒, 1882年,法国生理学家马莱改进了连续摄影方法,试制成功了“摄影枪”,并在另一位发明家强森制造的“转动摄影器”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 1889年,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发明了电影留影机后,又经过5年的实验后,发明了电影视镜。
1895年12月28日,电影先驱者法国的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十四号大咖啡馆的印度沙龙内,正式公映了自己制作的几部活动照相——世界最早的影片。
这一天标志着电影发明阶段的结束和电影时代的正式到来。
卢米埃尔影片的特点:内容上取材于家庭、工厂生活和社会交往活动,是对生活的客观真实记录;形式上一分钟一部,一部影片就是一个镜头,即所谓的“单镜头”。
开纪录片、新闻片先河,形成写实主义的源流。
里埃:巴黎的魔术师,以制作和演出木偶为职业。
他是卢米埃尔第一次公映电影的观众之一。
他在1896年开始拍摄电影,他把电影引向戏剧,挽救了卢米埃尔以“当场抓住的自然”为特点的纪实性活动照相,开创了电影的新局面。
梅里埃影片的特点:他是第一个在室内摄影棚里拍摄影片的人,采用灯光和道具,让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取材大多为魔术节目、科学幻想、神话和童话;创造了“停机再拍”等许多特技摄影。
开创了技术主义电影传统的源流。
他的电影观念是“银幕即舞台”。
不仅遵循经典的戏剧“三一律”原则,还加上了视点的统一。
电影成了前排观众眼里的戏剧演出,是装在铁盒子里的戏剧。
电影视觉的解放乔托卡努杜:意大利诗人,电影先驱者,于1911年首次提出电影为“第七艺术”。
他是三种空间艺术(绘画、建筑、舞蹈)和三种时间艺术(音乐、戏剧、文学)的结合。
文学和戏剧的古老传统沉重地压在电影头上,首先应该消除的是让电影从属于戏剧的错误。
安东尼:电影不能照搬戏剧,他必须有自己的语言。
摄影方法应当灵活,摄影机已经能比较独立地和自由地操作了,他再不是固定不移动的、一切都要安排在他面前的东西了。
与此相反,要步步紧跟演员,从各种角度拍摄他们的表演。
格里菲斯:素称美国电影之父。
1908年没有想到自己会落破到去搞电影的地步的他跨到了电影行列。
它的历史贡献在于改变了影片的构成单位。
以前是场景,一般的影片一部就是一个场景(若干场景的少),一个场景的视点是固定不变的。
格里菲斯把镜头(即启动摄影机到停机为止所拍摄的画面)作为影片的构成单位,由若干镜头构成一个场景,由若干场景构成一部电影。
这里的关键是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他使视点解放成为可能。
格里菲斯的每一个尝试都使他越来越远离舞台剧的方法而越接近电影的技巧。
1915和1916年拍出了里程碑式的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
格里菲斯只是一位伟大的实践家,他凭借艺术家的直感运用了蒙太奇手段,而没有把他条理化,进而总结上升为理论。
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和库里肖夫总结了格里菲斯的实践经验,创立了蒙太奇理论,即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心理顺序,将一部影片分别拍摄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照原定构思组接起来,把电影艺术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从默片到有声电影受技术的限制,最初的电影是无声电影,即默片。
人们始终在寻求消除哑巴电影这一缺陷。
卢米埃尔和梅里埃就用过让人在银幕后面说话的方法;后来又运用字幕的方法;电影放映时用乐队和钢琴伴奏;留声机放唱片配合放映……声频真空管、光电管的出现,解决了声音放大和声画同步的问题。
1926年8月,由约翰巴里奥尔主演的唐璜在纽约的华纳剧院首映,这次首映采用了Vitaphone声音系统,以每秒331、3转唱片来使电影声画同步。
新的电影时代很快到来,以1927年的《爵士歌王》为标志,默片电影时代的丧钟敲醒,有声电影开始,1929年的《纽约之光》是百分之百的对白片。
声音的出现,一方面大大丰富了电影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则破坏了无声电影时期的电影语法。
电影又回到了舞台剧的老路,这遭到了无声电影艺术大师们的反对。
卓别林说:我的眉毛动一动,就可以抵上几十句台词。
爱森斯坦三人发了联合声明:对白片破坏了蒙太奇,他们感到茫然。
1933年之后,蒙太奇获得了新的发展。
因为录音技术的改进可以后期录音了,摄影机又恢复了他的灵活性。
蒙太奇的手法也被艺术家们从画面应用到了声音。
声画合一,宣告了有声电影的诞生,而声画分立、声画对位的运用,则标志着有声电影的新进步,他成为电影的重要构成元素,成为蒙太奇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电影艺术迈进了成熟阶段。
逼真的色彩自1896年开始,许多简单但是富有创造性的色彩处理都应用过,但在1915年,卡尔摩博士建立了特艺色公司,提供了独特的双色处理技术,结合红绿两种颜色来模拟全色。
这次技术首次应用于1922年电影 The Toll of the sea,获得了250000美元的收入,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
特艺色继而开发了三色染印法,需要用特殊的摄像机在三卷影片上同步拍摄图像,分别记录蓝红绿颜色,然后再结合到一卷胶卷上以得到更自然的颜色,从色盲到色彩是电影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技术革命。
1935年美国根据《名利场》改编的电影《浮华世界》是电影史上第一部大型彩色影片。
彩色电影的问世,并没有也不会取代黑白电影。
色彩在电影中的运用,不单纯是为了还原客观世界的自然色彩,色彩也是一种艺术手段,一种直接作用于影片的艺术语言。
色彩这一元素的运用必须要遵循视觉暂留的生理特性和规律,色彩的转换要循序渐进、过度合理,从而形成富有造型魅力的色彩蒙太奇。
色彩的运用要从内容出发,根据创作意图和表现内容的需要确定造型的基调,同影片的思想内容取得协调和一致。
立体电影与宽银幕电影电影院很快就遇到了新的障碍,由于电视进入了美国家庭,观众人次从1948年的9千万下降到1952年的5千1百万。
用于区分影院与小的电视屏幕,并将观众重新吸引回到影院的技术之一就是三维(3-D)技术。
用特殊的偏色眼镜制造深度感的低预算影片《Bwana Devil》于1952年11月放映并创下了票房纪录,采用两台放映机同步放映。
尽管在18个月中发行了包括《Dial M for Murder》、《House of Wax》等超过50部三维立体电影,但很快这一格式的影片就被放弃了。
(80年代早期3-D电影又曾出现过,但很快也完了。
)由于继续受到电视的威胁,电影摄制者们致力于将银幕做得尽可能大,采用了包括宽银幕、大格式(70mm)技术来制作史诗式的电影。
Cinerama(西涅拉玛型立体声宽银幕电影)技术是最不寻常的一项革新,发明家Fred Waller于1952年采用三台同步35mm放映机在一块弧度很大的银幕上放映出了2.59:1的画面。
5条磁性立体声带协助完成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但由于Cinerama拍摄用的摄影机的体积庞大,只有1962年的两部影片《How the West Was Won》、《The Wonderful World of the Brothers Grimm》采用了这种格式。
30年代,Henri Chretien就开发出了CinemaScope宽银幕技术,并由20世纪福克斯公司在50年代获得了专利使用权。
CinemaScope是一种更实用的宽银幕处理技术,在电影拍摄中,应用特殊的变形镜头将2.35:1的全景式画面压缩到1.33:1的35mm胶片上。
同种镜头安装在放映机上并在放映中展宽横向压缩的图像。
福克斯公司采用这一技术拍摄了《The Robe》(1953),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让影院都开始在放映机上安装了新的宽银幕变形镜头。
在一年之内,所有主要的制片厂都采用了CinemaScope技术及其4声道立体声,到1957年,美国85%的影院都安装了CinemaScope技术的设备。
这一时期还有其它的宽银幕格式,其中很多都采用了70mm胶片来提高图像质量。
包括Ultra Panavision 70 (《阿拉伯的劳伦斯》)、Technirama (《El Cid》)以及VistaVision (《Vertigo》),此外还有制片人Mike Todd所谓的Todd AO技术,采用了6条磁性立体声带,于其1955年上映的影片《俄克拉荷马》中首次应用。
尽管目前超过900张银幕都装备了70mm影片的放映设备,但这一格式却很少用。
一些独树一帜的人之所以还采用这种格式主要是为了声音。
1997年詹姆士.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是主要制片厂所发行的最后一部70mm影片。
电影从一个杂耍儿般的玩意儿,经过视点解放,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宽银幕电影,立体电影,全息电影,气味电影,环幕电影……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前景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