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规划矿产资源规划第一章总则东莞市地处广州-深圳经济走廊中间,是广东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级市,是在全省起带动作用的地区性重点城市之一,是广东省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先行地区和环境保护治理的重点区域。
因此,"十五"及到2010年,是东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规划是国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产业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东莞市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要求扩大矿产资源的有效供给,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力度,要求对矿产资源的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求加强对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其配套法规、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办法》、《广东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广东省采石取土管理规定》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广东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省国土资源厅《广东省市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指南》以及《东莞市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第十个五年计划》的精神和要求,编制《东莞市矿产资源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对东莞市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进行统筹规划,对东莞市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综合评价,对矿山自然环境保护和治理提出规划目标和措施,促进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规划》是指导东莞市矿业经济发展、矿政管理及各种矿业专项规划的政策性文件。
《规划》的计算基准年为2000年,使用的资料和数据以2000年底为基准,部份数据为2001年底统计资料。
规划期从2001年到2010年,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十五"期间,第二阶段由2006到2010年。
《规划》的适用范围为东莞市所辖行政区域。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与矿产资源现状一、东莞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一)自然地理概况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占据珠江口三角洲东半部,南与深圳市接壤,东与惠州市相连,北接广州市,西临珠江出海口,隔狮子洋与广州市番禺区遥遥相望,毗邻港澳,位于广州深圳经济走廊中间。
地理坐标:东经113?31′~114?15′,北纬22?39′~23?09′,全市陆地面积2465平方公里。
东莞市地势特点东南高,西北低,地貌以丘陵台地和冲积平原为主,丘陵台地占44.5%,冲积平原占43.3%,海拔在30~80米之间,东南部山地占6.2%,海拔在200~600米之间,全市最高峰为与惠阳市交界的银瓶咀,海拔898.2米。
东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雨量充沛,温差振幅少,季风明显,年平均气温23.3?,年平均降雨量2042.6毫米,常受台风、暴雨侵龚。
(二)人文历史交通概况东莞市历史悠久,早在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治宝安县地,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为东莞县,民国时期,先后隶属广东省粤海道、粤中行政区、第一行政区和第四行政区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东江行政区管辖,1985年改东莞市,1988年,升级为地级市,现辖镇、区32个,常住人口611.71万。
东莞市是广东省侨乡,有华侨28万,旅居港澳同胞65万。
东莞市交通十分方便,广九铁路和广深高速公路纵贯全境,公路四通八达,2001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51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7.5公里,公路密度102公里/百平方公里。
海运方面对外进出口岸经国家交通部批准,虎门港于2003年9月28日起,东莞口岸正式对外开放。
(三)自然资源概况水资源:本市地处东江下游,96%的面积属东江流域,年迳流量达255.7亿立方米。
全市现有中、小型水库118宗,总库容量为3.7亿立方米。
水产资源:本市水产资源丰富,咸淡水鱼类、龟类、白对虾是本市特色水产品种,观赏鱼是本市特色优势产品,目前已成为我国华南地区观赏鱼生产、出口集散基地。
动植物资源:全市有林地面积,56662.2公顷,木蓄积量115.9万立方米,野生植物种类114种,水果类40种,目前全市林地面积67153.2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46.1万立方米,全市划定生态公益林23866.7公顷,规划自然保护区4个,森林公园16个,总面积30893.7公顷,1991年实现绿化达标,被授于"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市"和"中国荔枝之乡"称号。
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共134种。
旅游资源:东莞市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名胜古迹甚多,旅游资源丰富,有历史文化古迹几十处,如林则徐销烟池、沙角炮台、威远炮台、鸦片战争博物馆、海战馆、大岭山抗日史实陈列馆、榴花抗日纪念亭等。
人文景观丰富,有宋代黄旗古庙、明代的迎恩门楼、金鳌洲塔、榴花塔、袁崇焕故居、明清时的燕岭摩崖石刻、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可园",近年来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涌现了市中心广场、松山湖等一批新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各地大批游客。
(四)社会经济发展概况及"十五"发展目标东莞市历史以来就以农业和水产养殖业为主,传统手工业以烟花、炮竹和草织品较著名,新中国成立以后,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据改革开放初期(即1978年)统计,全市工业企业个数1290家,年总产值4.20亿元,到1987年,工业企业个数达到8106家,年总产值29.21亿元,工业门类逐年增加,重工业所占比例逐年加大。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社会经济又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产业结构有了更大的调整,从单纯的工业半成品加工基地转变成"国际性加工一制造业基地","九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89%,三次产业比例从1995年的11.99?54.52?33.49调整为2000年的6.37?55.36?38.27,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7.32亿美元,全市进出口总额320.45亿美元,建立起一批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等支柱行业,农业产业化规模迅速扩大,形成了一批知名农业品牌和龙头企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初步形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雏形。
固定资产投资逐年扩大,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9.93亿元,"九五"期间,坚持了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
"十五"期间,是东莞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奠基期,是经济体制的调整期和完善期,是适应我国加入WTO新形势的过渡期。
"十五"时期,东莞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要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前提,增强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为中心,实现三大转变: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从外延扩大为主转向内涵发展为主,;二是发展模式从外部推进为主转向内外结合;三是发展要素从硬资源依托转向软资源带动。
"十五"时期,东莞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经济增长保持领先,争取主要经济指标比"九五"末期翻一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导,研究开发能力大大增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步伐加快,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营造优美、便捷、舒适的城市环境和文明、民主、清洁的社会环境,人民生活基本富足。
逐步把东莞市建设成以国际加工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和外贸出口基地为基础的具有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
到2010年,科学技术和整体经济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附表1、东莞市主要经济指标及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完成情况表附表2、东莞市交通运输、水利建设完成情况表附表3、东莞市"十五"及到2015年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表二、矿产资源及勘查、开发利用现状(一)矿产资源现状到目前为止,东莞市共发现矿产26种,矿产地372处,其中能源矿产3种,矿产地14处,金属矿产9种,矿产地44处,非金属矿产13种,矿产地299处,水气矿产1种,矿产地15处。
在372处矿产地中,储量规模达中型的120处,其余均为小型或矿点。
在120处中型规模矿产地中,主要有建筑用花岗岩,其次为矿泉水和盐矿。
1、能源矿产:本市能源矿产有泥炭土、煤和石油,泥炭土有矿产地7处,均经过初查程度以上地质评价工作,总资源量82.21万吨,单个矿床均为小型规模,泥炭含油率一般在7%以上,主要分布在河谷冲积平原第四系地层中,开采条件简单,薄,煤质差,工业要开发利用还应分析腐植酸含量。
本市煤矿产地5处,煤层利用意义不大。
2、金属矿产本市金属矿产主要有钨、锡、钴、铁,另有少量金、铜、钛铁。
(1)钨锡矿:钨矿有矿产地15处,主要分布在厚街、清溪一带,地质工作程度踏勘--初查,矿床规模少,主要为产于花岗岩中的黑钨矿石英脉型矿床,工业价值不大。
锡矿有矿产地4处,主要为河流冲积砂锡矿,矿床规模小,工业意义不大。
(2)铁矿:有矿产地10处,主要分布在东部清溪一带,多产于花岗岩或变质岩的裂隙带中,矿床类型为热液充填脉状磁铁矿,其中凤岗镇石马山铁矿地质工作程度达到普查,其余矿点工作程度较低。
矿床规模小,工业利用价值不大。
(3)其他金属矿:钛铁、铜、铅、钴、金等矿产本市均有分布,多为矿点或矿化点,地质工作程度低,只具找矿意义,无工业利用价值。
3、非金属矿产本市非金属矿产主要有芒硝、盐矿、耐火粘土、白云岩、砖瓦粘土、建筑用花岗岩和钾长石等,另有少量重晶石、黄铁矿、石膏、水泥配料粘土、水泥灰岩和大理岩。
(1)芒硝和盐矿:是本市优势矿产,产于本市北部中堂镇一带,矿床规模达到中型,钠盐和芒硝质量较好,Na2SO4含量>70%,有害元素均不超标。
矿体产于白垩--第三系沉积地层中,矿体集中、厚度大,开发利用前景较好。
(2)耐火粘土:有矿产地6处,其中储量规模达中型的1处,其余均为小型,总储量674万吨,凤岗天堂围和横沥两处储量较大,质量较好,凤岗镇天堂围耐火粘土储量475万吨,耐火度大于1600?,横沥耐火粘土储量186.11万吨,耐火度1730?。
(3)钾长石有矿产地5处,其中储量规模达到中型的2处,总储量92.30万吨,多为产于花岗岩中的钾长石伟晶岩,其中水濂山钾长石储量63.9万吨,钾长石含量40%,伟晶岩脉长250m,厚10米,开采条件简单,工业利用价值较大。
(4)重晶石有矿产地5处,总储量30.46万吨,主要分布在大朗石头坟及涌口等地,规模均为小型,为充填在古老变质岩断裂裂隙带中的脉状重晶石矿床,硫酸钡含量均在70%以上,矿区开采条件简单,适易地方小型开采利用。
(5)建筑用花岗岩本市建筑用花岗岩资源丰富,全市花岗岩分布面积约占总面积的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