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层序划分与对比
(3)在时间域(或深度域),一个同相轴持续一定的距离或宽度,即梯 形黑斑的宽度。对于薄 层该宽度往往对应于一定的厚度,约半个周 期。若层速度为3000-4000m/s,频率为20-30HZ ,则一个同相轴对 应的地层厚度为25-50m。有时为了突出显示某一储层,在三维地震 显示时 ,让井点目的砂层的时间厚度(小于1λ/4)正好等于同相轴梯 形斑块的厚 度。此时,同相轴越厚,则砂层越厚,二者成正比。
1.同相轴: 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相同峰值(波峰或波谷)相位的连线与相应
的 反射界面的形态相似,于是在变面积记录中,代表相同极值相位 的梯形斑块,就自然排成一 条条光滑的线条.同相轴一般指波峰, 但波谷也算。 有三方面地质意义: (1)当反射界面下部地层单层厚度大于1/4地震波波长λ(一般为30-40m ±),一个同相轴可看成对应于一个反射界面(该岩层的顶面),此时 称单波。 (2)当为薄互层地层时,一个同相轴则为许多反射界面的复合体,此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相轴组成的具有较强振幅较连 续的反射往往称之为波组。可对应于岩石 地层单元的 组、段、亚段等。
4.波系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类似波组(类似地震相特点)的反射 波称波系,往往形成于类似构造背景的 同一构造期内。 可对应于岩石地层单位的群、统、系等,快速堆积条 件下的也可对应于地层 组或段。
三、地震地层的六种接触关系
•整一(或整合)关系(conformity) •削截:由于构造抬升或基准面下降而引起的层序顶部地层被侵蚀 现象,水平、垂直构运动 均可形成。 •上超:沉积物沿古沉积斜坡向斜坡的上方超覆;反映海进或一次 构造运动。分远源上超和近 源上超,可指示原始盆地沉积边界。
覆称下超。分前积下超或侧 下超, •顶超:前积反射体顶部出现的与其上覆地层之间的角度相交或相 切接触关系,代表一种沉积物过路面,即不侵蚀又不沉积的面, 一般与下超伴生出现,规模多小于削截面,其较平整, 但可分期
3.波组-
因为同相轴等时,所以与其平行的波组、波系则也应是 等时的。
4.等时的相对性
等时性受地震资料分辩率和研究对象规模的限制
• 高分辩率剖面上,薄层可等时对比。但同样的薄 层在低频剖面则无法等时对比。
• 常规地震剖面上大于30-50m(一个同相轴)厚度的 地层可用地震资料实现等时对比。小于 这一规模 无法等时对比。正如交错层理中的层系界面相当 于细层是穿时的,层面相当于层系 面又是穿时的 一样。
二、地震地层的等时性
是否满足等时性条件是地层学分析要求的一个重要准则。 构造演化、沉积相、油 田开发层系等分析均要求所研 究的地层单元满足等时条件。但是在存在侧向堆积的覆 盖区或 盆地的原始斜坡上超带沉积区,如三角洲或扇 沉积区,用测井划分的地层单元往往难满足等 时条件,
1.同相轴的等时性
2. 3.波组4.等时的相对性
1.同相轴的等时性
正演模型和一些实例研究表明,地震反射同相轴追踪古沉 积表面,而不是岩石地层单元界面 。这是因为,岩石地层 单元界线并不是一个连续光滑的波阻抗差面,不满足形成 同相轴的条 件。
形成同相轴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这个界面存在波阻抗抗差。从一维角度如井、或露头看, 岩石地层单元满足这一条件。
第一章
•1.地震地层的几种单元:同相轴,层序,波组,波系 •2.地震地层的等时性 •3.地震地层的六种接触关系及地质意义:上超、顶超、 下超、削截、退积、整一 •4.层位标定:平均速度的概念,合成记录、VSP、时深 关系图的制作与解释 •5.时间剖面的对比方法 •震地层的几种单元
•退积(Retrogradation):不是退覆(Regress)。与物源逐渐减少和迅速 水进有关的一种视削 截接触关系,由远源反射终止逐渐向盆地边 缘移动形成的一种接触关系。一般为海、湖相水进体系域的顶界。 湖相中比海相中较少见。
四、层位综合标定
一般把在过井地震剖面上找出井点位置某一地层界面或(油)砂 层顶底面准确反射位置的这一过程叫层位标定。一般通过制作 合成地震记录或VSP实现标定。通过标定不但可以确定钻井 层 位、岩性、含油性等与地震反射相位、振幅、频率之间的关系, 而且还可得到一组井点的 时间和深度关系。
(2)这个波阻抗差面必须是连续、光滑、平整的。由于岩石 地层单元是一个想象推测的井间 、露头间的界面,在前积 带或上超带并不一定平整、光滑和连续,因此满足不了这 一条件。
当然在大多数垂向加积的平坦沉积区,我们发现钻井划分 的岩石地层单元和地震地层单元一
2.地震层序的非穿时性
由于地震层序顶底存在不整合,横向不同位置缺失的地 层程度不一,因而,严格地讲,层序 也不是一个等时单位。 但是,层序作为一个地层单元,却不穿时。因为不整合之下 的地层永 远不会新于不整合之上的地层,反之则相反。另 外,用不整合划分的层序还具有成因意义。
2.地震层序:
在地震剖面上,顶底被不整合或与之 对应的整合限定的、内部连续的成因上有 联系的一套地 层。所对应的地层单位也 叫沉积层序,常简称层序。
地震层序的最小厚度往往要大于或等 于两个同等轴,否则无法识别其顶底不整 合。它是地层 划分,对比、相分析、层 序地层学研究最基本的单元。
3.波组
两种方法
(1)人工合成地震记录 (Synthetic Seismogram)_
(2)垂直地震剖面(Vertical Seismic Profiling)
用测井资料经人工合成所得到的地震记录称合成地震记录 (Synthetic Seismogram)。制作流程如下:
① 波阻抗I=速度V·密度ρ =密度ρ/时差△t
由声波和密度测井曲线经以上公式可求出一个波阻抗 曲线。然后用下式求反射参数曲线。
R I2 I1 I2 I1
②选择地震子波,可用井旁道提取子波,但多用瑞克子
③求合成地震记录:将反射系数曲线与子波褶积得到
M2
X i k Rik K M1
Xi为合成记录,δk为子波,Ri为反射系数,i为反射系数和 合成记录的样点序号,K 为子波的样品序号,m1、m2分别为 子波的起始样点和末尾样点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