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如何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

浅谈如何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

浅谈如何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
发表时间:2015-02-02T15:06:13.26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4年12月总第142期供稿作者:邓瑞云[导读] 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相比较,在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思维层次以及学习方法上差异性显著。

邓瑞云山东省昌邑市围子初中261300 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相比较,在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思维层次以及学习方法上差异性显著。

如何做好教学衔接工作,是提高数学科目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初高中衔接一直以来是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最头痛的问题,初中教学和高中教学出现了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的真空状态。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延续性,加强教学思想方法的探讨。

一、初高中数学知识中存在的“真空”
1.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初中已删去不讲,而高中要用。

2.因式分解一般只限于二次项且系数为“1”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而且对三次或高次多项式因式分解几乎不作要求,但高中教材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如解方程、不等式等。

3.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理化不作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

4.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的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但二次函数却是贯穿高中的重要内容。

5.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二次方程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在初中不作要求,仅限于简单的常规运算和简单的应用题型,而在高中三者之间的相互转化被视为重要内容,但高中却未安排专门的课程讲解。

6.图象的对称、平移变换,初中只作简单介绍,而在高中讲授函数后,对其图形的上、下、左、右平移,两个函数关于原点、直线、轴的对称问题必须掌握。

7.含有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初中不作要求,只作定量研究,而高中这部分内容被视为重难点,三者的综合考查常成为高考的综合题。

8.几何部分的概念(如重心、垂心等)和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射影定理、相交弦定理),初中生大都没有学习,而高中都要涉及。

二、初高中数学教法与学法的形态对比
1.教材的变化。

首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难度。

其次,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

2.学法的变化。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

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

到了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

因此,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然而,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

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3.教法的变化。

初中教材大都以模型为主,每一个知识点都配以一定的例题,教师仔细进行讲解,然后结合教材和教辅资料上的练习题反复训练。

教师在教法上通常是目标明确、直接,对知识点的探索和发散较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只教教材。

到了高中后,内容加深,对知识点的考查不再是以书上的例题类型为主,而是围绕知识点进行发散,这就要求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有透彻的理解。

因此,高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以对知识点的理解为主,然后深层次地进行挖掘。

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是由于初中和高中在教法上的差异,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在教法的思想统一上越走越远,问题越来越尖锐。

当然,这和现行中考、高考的体制以及这种体制下各学校对成绩的考核体制是分不开的,这也造成初中和高中衔接的距离越来越大,学生的适应度逐渐降低。

我们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延续性发展。

初中数学教师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引领人,除了作好基础性教育之外,更要做好延续性教育。

我们初中数学教师要尽量抛开考核机制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力争打破这种传统。

四、解决办法
1.初中教师要多研究初中和高中教材,找到初高中在教材上的“脱节”处和联系的地方。

2.初中教师在课余时间要多研究高中教师的教法,溶入初中数学的教法,形成一套完善的初高中衔接教法的特色。

(1)互动交流。

学生完成初一的基础教育,对初中数学教学已完全适应后,进入初二,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观,可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让学生了解高中数学的特点,明确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

(2)情感教学与特色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多创造情境,在情境中激发学生参与探讨,发表自己的观点,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

应有适应学生现有学习方法的课堂教学,以后再逐步调整,平稳完成初高中过渡。

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比如多让学生探究、合作、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

(3)调动学习积极性。

(4)加强学法指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