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高中数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初高中数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初高中数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实施新课改后,初中数学新教材内容做了较大程度的调整,对一些知识点的要求明显降低。

但高中数学新教材内容量增大,知识面变宽,这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感觉课堂上老师讲得太快。

每节课内容多且要求高,一些初中没有学过的知识在高中直接应用,这使得高一新生不能尽快地适应高中的学习,成绩明显下降,逐渐失去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上的问题,下面对此提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
初中数学教材压缩了部分教学内容,一些内容已被删除或降低要求,有些知识作为阅读材料出现。

这样在高中要求熟练运用的知识内容,在初中却只要求简单了解,而高中老师因为这些知识初中已学过而不再讲解,或为了高中进度也没有时间去细讲,这样就形成了初高中都不讲的知识。

例如,根与系数的关系与根的判别式的综合运用、运用二次函数的图像解二次不等式,十字相乘法、重心等等。

这给高中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此外,尽管初高中教材普遍降低了知识难度,但实际上初中教材降低的幅度较大,与之相比,在高考的重压之下,高中教师都不敢轻易降低教材的难度,最终致使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日益扩大和加深。

(二)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内容较少,知识难度低,题型单一,课时充足,因而
教学进度较慢,教师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对各类习题反复讲解示范,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练习巩固,只要学生记住公式、定理、概念和老师讲过的例题类型,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进入高中后,知识点明显增加,难度加深,而课时却并未增加,因此课容量增大,教学进度快,习题类型多且灵活,大多习题都包含多个知识点。

高考又容易在各个知识交汇处出题,教师不可能把各种题型讲全讲细,更多的是讲解题思想和方法,注重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解答。

而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不适应这种教学方法,跟不上老师的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数学的学习。

(三)学生自身原因
一是心理原因,高一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相比初中生而言,多数高中学生上课不举手回答问题,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不愿意向老师和同学表达自己的心事,这种启而不发和呼而不应的现象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是学法原因,初中数学比较形象直观,通俗具体,老师讲解得细,题型和知识点总结的全,学生只要反复练习、记忆和模仿便能取得好成绩,因此,初中学生习惯于依赖老师,围着老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不会自己安排学习时间,缺乏学习主动性。

而在高中,抽象思维却占着重要的位置,在学习中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和善于总结,进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各种能力,力求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然而,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往往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造成学习上出现不少困难,完成作业都有一定困难,更没
有预习、复习及自我总结消化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解决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的方法策略
(一)做好入学前的准备工作,为顺利衔接打基础
教师应认真研究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面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梳理出来,编写初高中衔接教材。

我们应要求学生利用假期补习,并做好新课预习,为顺利进行高中的学习做好准备。

通过入学教育使学生明确高一数学在高中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高中数学的特点,明确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

例如,可以结合实例向学生说明高中数学学习与初中数学学习的本质区别,可以给学生讲解学习高中数学的良好方法,适当时候可以邀请高中优秀毕业生或高年级学生亲身谈论自己的数学学习经验与教训,以使学生能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避免重走以往学生的弯路,以尽快进入高中数学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中,教师必须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初中生知识水平的限制,更多的还是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

而到高中之后,高中生不管是生理上抑或心理上,都逐步成熟起来,学习心理方面更多是主动学习知识替代被动接受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更多地采取引导式、启发式的教学,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引领学生从本质上真正理解和
掌握所学的知识。

为此,教师要用心设计教学流程和内容,重视教学起点,把握教材核心,重点突出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分散课程难点,最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海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高一第一学期内,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认真、仔细阅读教材,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适当的讨论,以逐步培养学生对教材内容的亲切自然感,此后,教师可以再逐渐过渡到过程发现法、引导启发法、导学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简而言之,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遵循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习要求,特别是注重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对高中数学学习充满向往和热情。

(三)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思维和计算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内容多,难度大,需要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以解决因课容量大、老师讲课速度快而接受知识吃力的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以提高课堂效率,尽快适应高中生活。

教学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运算是学习数学的基础。

数学学习离不开运算,初中数学计算量小,老师可以一步步在黑板上演算,而高中数学运算量大,时间又有限,老师经常把计算留给学生。

学生应该多动手、动脑,认真地完成老师留的运算作业。

对于一些复杂的运算,学生应有耐心,根据所学的知识找到合适的计算方法,进而提高运算能力,尽量避免考试中知道解题思路而因计算错误丢分的情况。

(四)利用辅助手段,加速衔接过程
高一学生站在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处,面对大量的知识内容和繁琐的知识点,为了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选择合适的辅导资料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选择和使用辅导资料,指导学生哪些题该做,哪些题不该做,提高学习效率。

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这样不但能增加一节课的教学容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还能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有时间和精力去讲透讲深所举例题,提高讲课效率,并有利于对整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

如一些内容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较多的应用题、一些几何图形、复习课中的内容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都可以通过课件来完成,极大地提高了上课效率。

总之,在高一数学教学起步阶段,教师应分析清楚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加快初高中数学的衔接,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和提高各种能力。

(责编潘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