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临床护理对策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临床护理对策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临床护理对策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治疗过程中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8-2012年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163例,对患者护理干预过程与疗效进行分析。

结果:患者治疗后显效112例,所占比例为68.7%,有效48例,占29.4%,无效3例,占1.8%,总有效率为98.2%。

结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临床诊疗过程中,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控制患者病情发展,改善临床症状,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简称肺气肿,是指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过多充气呈持久性扩张,并伴有肺泡间隔破坏,肺组织弹性减弱,容积增大的病理状态[1]。

肺气肿临床症状常与原发病有关。

如慢性支气管炎引起者则多年有咳嗽、咯痰。

支气管哮喘引起者则有多年反复发作的哮喘。

当肺气肿发生和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则呈现呼吸功能不全症状。

最初仅劳动时呼吸困难,以后逐渐明显,以致轻度活动甚至休息时亦出现呼吸困难。

本文分析了2008-2012年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治疗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163例。

其中男108例,女55例,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54.8±8.3)岁,患者病程1~11年,患者中合并肺源性心脏病43例,合并自发性气胸52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病诊治指南》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诊断标准[2]。

所选患者中呼吸系统原发疾病为慢性支气管炎的86例,支气管哮喘46例,肺结核31例。

1.2 治疗与护理方法
1.2.1 对症治疗在发作期治疗的重点是消除病因、控制感染、祛痰、平喘,不宜单独或擅自使用镇咳药,因痰液不能及时咳出时可加重病情。

如咳嗽剧烈要查明原因,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所有患者均进行消炎、解痉平喘、吸氧与激素治疗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合并自发性气胸患者,22例患者行胸腔穿刺进行抽气减压术,19例患者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其余11例患者由于症状不严重,肺部压缩比例不到20%,仅进行卧床休息处理后恢复正常。

1.2.2 气道湿化以5 mgα蛋白酶、8万U庆大霉素、5 mg地塞米松与20 ml 生理盐水混合后进行雾化吸入,每次吸入时间在20 min以内,当患者呼吸存在困难时,改为侧位或远位吸入。

存在严重呼吸障碍的患者,需要护理人员进行密切观察,对于痰液阻塞气道的患者进行及时处理,吸痰避免窒息情况发生。

在护理过程中让患者尽量多饮水,以多次少量方式,每次饮水20~40 ml,20 min饮水一次。

1.2.3 氧疗以及护理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缺氧情况的改善措施主要为低流量持续吸氧,同时注意患者呼吸道的情况,保持通畅,及时进行排痰护理,同时观察吸氧过程呼吸道的湿化与温度。

在氧疗湿化气道后,护理人员应当帮助患者翻身,拍背护理辅助排痰。

1.2.4 休息护理避免过度疲劳和体力劳动过度的体力劳动可使机体的耗氧量增加,动脉血氧分压下降,造成心脑等重要器官及机体其他脏器供氧不足,并且易罹患感冒。

所以,患者不应勉强自己进行力所不能及的活动,任何活动均应以无明显气急和疲劳为度。

1.2.5 呼吸新鲜空气要适时到公园、树林、田野等空气新鲜处进行深呼吸,也可采用缩唇式吸气法,即上下嘴唇缩紧从中间向内吸气,尽量向内吸,达到不可忍受时再由鼻孔缓慢呼出,这样可使肺泡充分扩张,以加强呼吸肌的活动,增加膈肌的活动能力。

1.2.6 对呼吸进行锻炼可用腹式呼吸进行锻炼,锻炼体位可任意取站、坐、仰卧均可,宽衣松带,全身肌肉放松,呼气时腹部下陷,吸气要鼓腹。

可用手配合,即一手放于上腹部,吸气时,上腹部对抗此手所加的压力,将腹部徐徐隆起,该压力即可吸引患者的注意力,同时又可诱导呼吸的方向和部位,如此反复的锻炼可使横膈活动范围增加2~3 cm,从而每次呼吸能够有效的增加通气量500 ml 以上。

1.2.7 心理指导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在患病过程中,可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患者往往产生恐惧、焦虑、自卑等情绪,并对治疗缺乏信心,要指导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防止急躁,要安心静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促进疾病康复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1.3 评价方法疗效评价标准共分为三级。

显效:临床症状中咳痰、咳嗽、喘息等显著改善。

有效:临床症状中咳痰、咳嗽、喘息等有一定好转。

无效:临床症状中咳痰、咳嗽、喘息等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取字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患者治疗及护理后,显效112例,占68.7%,有效48例,占29.4%,无效3例,占1.8%,总有效率为98.2%。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

已确定的危险因素有:(1)吸烟为主要危险因素,但个体易感性范围颇大(仅15%~20%的吸烟者易发生)[3];(2)职业性粉尘、烟雾和有害气体接触,如接触硅、镉、其他粉尘;(3)α1抗胰蛋
白酶(α1-AT)缺乏症(我国尚未发现肯定的遗传性(11-AT缺乏病例)。

具有有力证据支持的危险因素有:(1)空气污染,特别是SO2等物质污染;(2)被动吸烟;(3)气道高反应性,包括哮喘特应性(atopy)以及非特异性气道高反应性可能起作用;(4)儿童时期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病毒感染)。

另外,遗传、性别、种族和社会经济状况也可能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发生有关[4-6]。

临床症状轻重不一。

早期主要是慢性咳嗽、哮喘等原发病症状。

继而出现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

最初仅在劳动、上楼或爬坡时有气促。

随着病变的发展,平地活动时,甚至在安静状态也气短[7-9]。

因此日常生活均很困难。

患者胸廓前后径大于横径,看起来如桶状故称“桶状胸”,而使呼吸运动减弱。

肺气肿患者在冬季易患呼吸道感染。

因此在季节变换时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很重要。

积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及哮喘的原发病尤为重要。

治疗的主要原则是改善呼吸功能,同时进行病因及其并发症的防治。

因其病理变化为不可逆性,除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外,宜采取康复治疗或理疗,提高机体抵抗力,改善患者的体质和肺功能[10]。

可采取以下措施:应用舒张支气管药物,如抗胆碱药、茶碱类、良肾上腺素激动剂。

如有过敏因素存在,可适当选用糖皮质激素[11]。

急性发作期根据病原或经验应用有效抗菌药物,如青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头孢菌素等。

呼吸肌功能锻炼,作腹式呼吸,缩唇缓慢呼气,以加强呼吸肌的活动。

增加膈的活动能力。

家庭氧疗每天10~15 h持续的给氧能延长寿命,改善生活质量[5]。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目前仍无特异性手段恢复其气流阻塞。

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理机制的深入研究使得抗炎治疗成为新的热点,抗炎治疗可控制气道慢性炎症的发展和阻止肺功能下降[6]。

美国Cooper等首先开展肺减容手术,治疗晚期弥漫性肺气肿,主客观指标均明显改善。

近年来我国也开始采用此方法治疗内科治疗无效的严重肺气肿[8]。

另外,制定生命质量评分并应用于对患者生命质量的客观测评来评估病情预后,治疗和康复保健措施的效果等以帮助临床医生权衡利弊,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已日益引起重视。

康复治疗可改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活动能力和提高生活质量,需在临床推广应用。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预后有望改观[7]。

参考文献
[1]毕红燕,谢金霞.慢性阻塞性肺气肿70例的护理[J].光明中医,2009,24(9):1790-1791.
[2]胡萍.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自发性气胸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0):13-14.
[3]张淑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并发自发性气胸的护理探讨[J].西部医学,2012,24(3):594-595.
[4]谷美群.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0):164-165.
[5]陈苏梅.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呼吸衰竭患者的影响[J].齐
鲁护理杂志,2012,18(4):108-109.
[6]胡萍.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自发性气胸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8(30):66-66.
[7]陈茜,梁燕,陈静.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营养缺乏患者的循证治疗及护理[J].现代预防医学,2008,3(11):72-73.
[8]苏适,耿纤.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09,8(7):32-33.
[9]武梦姝,房立琴,袁琳.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舒适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1,8(15):156-157.
[10]谷美群,Gu meiqun.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9(20):83-84.
[11]陈苏梅.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呼吸衰竭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8(4):58-59.
①云南省昭通永善县人民医院云南永善657300
通讯作者:吴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