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是增强基层政权和自治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手段。
必须全面推进村民自治,把村民自治事业不断推向深入,从而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取得实效。
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政策不透明,缺少村民对话平台。
目前对涉及到农民自身利益的政策、文件在农村基层贯彻的面不广,普遍存在着不具体、不透明的现象,出台的政策不能通过村级组织深入宣传到户,村民知之甚少。
由于群众对政策的不了解,加之有些村干部对政策一知半解,使有关政策得不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2.制度"不贴肉",缺乏村民参与基础。
村级制度建设中存在两个缺陷:一是缺乏针对性。
村里按照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的制度不加区别直接套用,而不是根据本村实际或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制定制度。
二是缺乏群众性。
制定的村民自治章程与村规民约缺少村民的参与,缺乏群众基础,所以它在贯彻实施中就得不到村民的认同,执行不力,约束力极差。
3.公开重形式,欠缺村民关注之事。
虽然各村公开的内容、格式、时间、要求,都按照统一布置的表式进行了公布,但在公开的内容上还缺少三个方面:一是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政策文件;二是涉及农民利益的重大问题以及群众关心的事项;三是经村民(社员)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
二、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几点思考
1、依法推进基层事务公开,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
要突出人、财、物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内容,逐项逐笔公布。
公开做到“实打实”。
公开要“硬碰硬”。
不避重就轻、避实就虚。
公开要“及时”。
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做到随时公开。
不仅要公开结果,还要公开事情的原因和过程。
2、依法规范民主决策,切实保障基层群众的决策权。
村、社区的重要事项,要实行民主决策,依法办事,把过去的“为民作主”变成“由民作主”。
社区和村的民主决策基本组织形式是居民、村民会议和居民、村民代表会议;要完善议事规则。
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按照决策程序讨论决定。
未经法定程序,任何组织或个人擅自在重大事项方面做出的决定,均为无效;造成损失的,由责任人自行承担。
3、依法完善民主管理,切实保障基层群众的参与权。
结合实际,修改完善村、居民自治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把群众的权利和义务,基层各类组织之间的关系和工作程序,以及对各项工作的要求等,规定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用制度规范基层组织的活动,用制度约束干部群众的行为。
4、依法强化民主制约机制,切实保障基层群众的监督权。
建立和完善社区、村财务审计监督制度。
干部任期届满或离任时必须审计,推行民主评议干部制度,建立和完善基层干部的激励约束制度。
5、切实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畅通民意渠道的组织领导
①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各方齐抓共管的推进机制。
②不断优化基层民主建设环境。
要实行政务公开,强化公开、透明的理念,以公开促公正,提高行政执法和管理水平,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③“建立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畅通民意诉求渠道,是政府工作的重点。
把“三公开”的具体责任量化到工作岗位和工作人员,把“三公开”工作做得好坏与工作业绩挂钩,形成上下联动机制。
6、抓重点环节,切实提高三公开的规范化水平
①要科学确定公开的内容。
群众对三公开满不满意,要看公开有无内容;公开的质量高不高,要看公开的内容实不实。
②公开形式要灵活多样。
③必须严格规范公开的程序。
④突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重点。
⑤建立公开情况通报制度。
⑥实行“领导接待日”制度。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只有不断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才能使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