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贝拉唑与埃索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3-11-07T14:49:18.013Z 来源:《医学与法学》2013年第3期供稿作者:王英李晓霏
[导读]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疾病,其产生机制是胃酸对粘膜的侵蚀。
王英李晓霏
(新疆伊犁州奎屯医院(火车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33214 新疆伊犁)
【摘要】目的:观察雷贝拉唑及埃索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对2008 年9 月-2009 年9 月期间我院经胃镜确诊的82 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予以雷贝拉唑10mg,另一组予以埃索美拉唑20mg,均为早餐前一次顿服,总共4 周,观察治疗后溃疡愈合率、症状缓解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雷贝拉唑及埃索美拉唑治疗第一天后上腹痛、反酸、烧灼感均明显缓解,且随着时间延长,有效缓解率上升,未发现有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雷贝拉唑及埃索美拉唑均为良好的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物,雷贝拉唑与埃索美拉唑比较起效更快、缓解率更高、安全性更好,但二者无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消化性溃疡;治疗结果
【中图分类号】R975.6 【文献标识码】A
目前质子泵抑制剂新生代种类繁多,本文进行了雷贝拉唑及埃索美拉唑抑酸作用的临床研究,以期为临床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提供更多资料。
我院应用雷贝拉唑及埃索美拉唑治疗82 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为自2008 年9 月-2009 年9 月间我院经胃镜确诊的82 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其中男39 例,女43 例,年龄19-72岁,平均4
2.7 岁,观察患者中十二指肠溃疡40 例(48.78%),胃溃疡33 例(40.24%),复合溃疡9 例(10.98%)。
病例选择时剔除癌性溃疡、未能排除癌变的溃疡,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怀孕或哺乳期妇女,对药物过敏者,以及合并并发症的患者。
治疗期间未服用其他系统治疗药物。
1.2 治疗方法: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口服雷贝拉唑(商品名:波利特,西安杨森)10mg,每日1 次,另一组给予口服埃索美拉唑(商品名:耐信,瑞典阿斯利康)20mg,每日1 次。
4 周后复查胃镜观察治疗后溃疡愈合率、症状缓解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疗效标准:治疗前后记录腹痛、腹胀、反酸、上腹烧灼感等临床症状,并记录治疗后1,3,7d 的腹痛消失时间和发生的不良反应。
1.3.2 胃镜下愈合标准[1]:痊愈:溃疡区域已经完全被上皮组织所覆盖,周围炎症全部消失;显效:溃疡面积缩小>1/2;有效:镜下溃疡面缩小1/3;无效:溃疡面缩小 <1/3、无变化甚至增大。
镜下愈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镜下痊愈率=痊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 检验,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雷贝拉唑治疗后第1 天、第3 天和第7 天腹痛缓解率分别为 48.78%、85.37%和97.56%。
埃索美拉唑治疗后第1天、第3 天和第7 天腹痛缓解率分别为4
3.90%、78.05%和92.68%。
两组病例的腹痛缓解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两组腹痛缓解情况比较(n)(%)
2.2 内镜检查结果比较:胃镜显示雷贝拉唑组溃疡痊愈率、愈合率分别为 95.12%(39/41) , 100%(41/41) ;埃索美拉唑组溃疡痊愈率、愈合率分别为 90.24%(37/41),100%(41/41)。
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3 药物不良反应比较:41 例服用雷贝拉唑治疗患者仅1 例出现不良反应,为上腹部不适,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9%;;41 例服用埃索美拉唑治疗患者中有2 例出现不良反应,分别为轻微头痛及恶心,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7%。
两组病例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不影响治疗,无需特殊处理,服药期间或治疗结束后症状自行消失。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疾病,其产生机制是胃酸对粘膜的侵蚀,因此,缓解症状的关键是最大限度抑制胃酸分泌。
质子泵抑制剂用于治疗酸相关性疾病,是近十几年来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最好的药物。
但各种质子泵抑制剂的起效时间、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等各有不同。
雷贝拉唑是一种更有效的H-K-ATP 酶和酸分泌抑制剂,能更快、更有效抑制胃酸分泌,且雷贝拉唑用药后第一天抑酸效应明显优于奥美拉唑[2]。
埃索美拉唑是奥美拉唑的S-异构体,能作用于泌酸的最终环节质子泵,能特异性地抑制壁细胞顶端膜构成的分泌性微管和胞浆内的管状泡上的H-K-ATP 酶,从而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3]。
本组试验中观察到:经雷贝拉唑及埃索美拉唑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情况随着时间延长,缓解率明显提高,均超过90%。
与国内文献报道一致。
雷贝拉唑与埃索美拉唑相比起效更快、缓解率更高、安全性更好,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本研究提示雷贝拉唑及埃索美拉唑均能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溃疡愈合率高,且有很好的安全性及耐受性,是临床应用治疗消化性溃疡病的理想抑酸药物。
参考文献
[1]谢玉民.埃索美拉唑对十二指肠球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4):450-452.
[2]冷爱明,张桂英.雷贝拉唑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疗效观察[J].疾病监测,2004, 19(6):211-212.
[3]奚松林.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观察[J].湖南医学院学报, 2008,14(6)663-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