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食品添加剂模块四 酸度调节剂、甜味剂和增稠剂
食品添加剂模块四 酸度调节剂、甜味剂和增稠剂
项目一
酸度调味剂
一、食品酸度调节剂的酸味影响因素 二、常用的酸味剂
一、食品酸度调节剂的酸味影响因素
1.食品酸度调节剂 用以维持或改变食品酸碱度的物质。还可使防腐剂、发 色剂、抗氧化剂增效;也是食品酸性缓冲剂。 2.酸味影响因素 (1)酸味与氢离子有关:酸味阈值(无机酸pH=3.4~3.5, 有机酸pH=3.7~4.9) (2)阴离子对酸味影响 a.相同pH,酸味强度(有机酸>无机酸)。 b.阴离子对酸味剂风味的影响(由阴离子的羟基、氨基 、羧基数目和位置定。如:醋酸>甲酸>乳酸>草酸)。
氨酸和苯丙氨酸。
(4)应用 按《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1),阿 斯巴甜可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常用于饮料、 糖果、蜜饯、果冻、果酱、糕饼、口香糖等。
三、天然甜味剂
1.甜菊糖苷
(1)性状 白色、浅黄色晶体粉末,味清凉甘甜,耐高温;易
溶于水,微溶于乙醇。较稳定。 (2)性能 甜度为蔗糖~300倍,接近蔗糖甜味,对其它甜味 剂有改善和增强作用。为非发酵物质,不使食物着色。与柠檬酸 复配,改善甜味。 (3)毒性 食用后不被人体吸收,不产热量,无毒。 (4)应用 按《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1)。 在蜜饯凉果、熟制坚果与籽类、糖果、糕点、调味品、饮料 类(包装饮用水类除外)、膨化食品,均可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是糖尿病、肥胖病患者良好的天然甜味剂。
(2)性能 酵母抽提物具有浓郁的肉香味。有明显的增鲜、增减、 缓和酸味、去除苦味的效果,并且对异味和异臭具屏蔽功能。
(3)毒性 (4)应用 无毒,安全。 常与其他调味品合并使用,用于各种加工食品。 如汤类、酱油、香肠、米果等调味之用。 也用作增香剂。
4.复配型复合增味剂
不同种类的食品增味剂配合使分: 动物性增味剂、植物性增味剂。
二、氨基酸类增味剂
氨基酸类增味剂:化学组成为氨基酸及其盐类的食品增味剂,如 :谷氨酸钠(MSG,俗称味精) (1)性状 无色~白色结晶,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对光稳定。水溶 液加热也稳定。在碱性、酸性条件下加热,呈味力亦下降。 市售味精谷氨酸钠含量一般为99%。 (2)性能 强肉鲜味,pH为6鲜味最佳。当谷氨酸钠量占食品量0.2% ~0.8%时,能最大程度增进食品的天然风味。谷氨酸有缓和咸、酸 、苦味的作用。 (3)毒性 ADI为0~0.12g/kg。进入胃后,受胃酸作用生成谷氨酸。
项目二
甜味剂
一、甜味剂的分类和甜度 二、人工合成甜味剂
三、天然甜味剂
一、甜味剂的分类和甜度
1.分类 按来源分:人工合成,天然 ; 按营养分:营养型, 非营养型; 2.甜度 甜度:甜味高低,甜味剂重要质量指标。凭人的味觉判断。 相对甜度:比较甜味剂的甜度,一般取蔗糖的甜度l00作标准。 各种甜味剂的相对甜度,如表4-1 。 3.甜度的影响因素 浓度--浓度越高,甜度越大 温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介质--如食盐、淀粉
2.环己基氨磺酸钠(甜蜜素) (1)性状 白色结晶或晶粉,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醇。对热、 光、空气、碱性稳定,在酸性条件下略有分解。 (2)性能 甜度为蔗糖40~50倍,不产生热量,无营养甜昧剂。 (3)毒性 (4) 应用 ADI(g/kg)0~0.011 ;较安全。摄入过量对人 按《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1)。
200~700 3 000~4 000 200~500 10000~20000 500 000
10 000 150000~20000
二、人工合成甜味剂 1.糖精钠 (1)性状 无色或白色结晶,易溶于水,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增大 ;微溶于乙醇。 (2)性能 水中离解的阴离子极甜;甜度为蔗糖的200~700 倍;甜味阈值0.00048%;分子态苦味。 与酸复配有爽快甜味;与其他甜味剂复配,近蔗糖甜味。 不产热。 (3)毒性 ADI为0~0.0025g/kg。无致癌性。当食用较多的糖精 时,会影响肠胃消化酶的正常分泌,降低小肠的吸收能力。 (4)应用 按《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1); 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以糖精计,g/kg)如蜜饯凉果1.0。
味觉是判断食品风味的重要项目。 1.味的强度
(1)与呈味物质的水溶性有关。溶解速度不同,产生味觉的 时间有快有慢,味觉维持的时间也有长有短。
(2)味觉受温度影响,最能刺激味觉为10~40℃,30℃最敏 感。 2.味觉分类 (1)分:酸、咸、甜、苦、辣、鲜和涩共7味; (2)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列入的呈味剂有:酸度 调节剂、甜味剂、增味剂。
二、常用的酸味剂
1.柠檬酸(枸橼酸) (1)性状 无色或白色晶粒或粉末,无臭,有强酸味,易溶于水 、乙醇。 (2)性能 强酸味,酸味柔和爽快,入口即达到最高酸感.后味 延续时间较短。 有良好的防腐性能,能抑制细菌增殖。它还能增强抗氧剂 的抗氧化作用,延缓油脂酸败。 (3)毒性 人体三羧循环的中间体,无蓄积作用。ADI不作限制性 规定。 但常饮高浓度柠檬饮料,牙齿珐琅质受腐蚀。 (4)应用 按《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1),可在 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柠檬酸多用于饮料、糖果、罐头 等食品。 与柠檬酸钠复配使用,酸味更为柔和。
(3)化学物 如:谷氨酸在锌离子存在下,会发生反应生成难 溶盐类,影响效果。
六、复合增味剂
复合增味剂:由两种或多种单增味剂组合的增味剂复合物。
1.水解动物蛋白(HAP) 水解动物蛋白是通过蛋白酶对牛皮及骨头等含胶原蛋白产 品的酶水解产物。又称为酶解胶原蛋白。 (1)性状 淡黄色液体、糊状体、粉状体或颗粒,含有多种氨 基酸,具有特殊的鲜味和香味。 (2)性能 (3)毒性 制品的鲜味程度和风味,因原料和加工工艺各异。 无毒,安全。
表4-1
各种甜味剂的相对甜度
甜味剂
蔗糖 乳糖
相对甜度
100 16~27
甜味剂
木糖醇 糖精
相对甜度
100~140 20000~70000
半乳糖 麦芽糖 D-甘露糖 木糖 D-山梨糖醇
葡萄糖 麦芽糖醇 转化糖
30~60 32~60 32~60 40~70 60~70
74 75~95 80~130
糖精钠 环己基氨磺酸钠 甘草(甘草甜素) 天冬氨酰丙氨酸 甲酯(甜味素) 1,4,6-三氯代 蔗糖 二氢查尔酮(柚 苷) 二氢查尔酮(新 橙皮苷)
项目三 增味剂
一、食品增味剂特性和分类 二、氨基酸类增味剂
三、核苷酸类增味剂
四、有机酸类增味剂 五、增味剂的合理使用 六、复合增味剂
一、食品增味剂特性和分类
1.食品增味剂特性 (1)本身具有鲜味,而且呈味阈值较低。 (2)对食品原有的味道没有影响。 (3)能够补充和增强食品原有的风味。 2.食品增味剂分类 (1)按其化学成分可分: 氨基酸类增味剂、核苷酸类增味剂、 有机酸类增味剂和复合增味剂。
(4)应用 按《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1),谷氨酸钠 可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如在葡萄酒中添加0.015%~0.03%谷氨酸钠,能显著提高其自然 风味。
三、核苷酸类增味剂
主要有:5′-鸟苷酸二钠(GMP); 5′-肌苷酸二钠(IMP)。 (1)性状 GMP、IMP 均为无色~白色晶粉,无臭,易溶于水, 微溶于乙醇;对酸、碱、盐和热均稳定。 (2)性能 (3)毒性 GMP有香菇香味;IMP有鲜鱼味。 ADI不作特殊规定。
蔬菜腌制、罐头加工等。
3.醋酸
(1)性状 有刺激性气味,无色、透明液体,能与水、 乙醇混溶。 (2)性能 味极酸。 (3)毒性 无毒。 (4)应用 按《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1), 可在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常用于调味酱、泡菜 、罐头、酸黄瓜、饮料等。酸味调味品主要是食醋。
2.乳酸 (1)性状 透明或浅黄色液体,易溶于水、乙醇。 产品中常含10%~15%乳酸酐。 (2)性能 特异收敛性酸味。 较强杀菌作用,防杂菌生长,抑制异常发酵。 (3)毒性 ADI不作限制性规定 (4) 应用 按《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1),
可在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多用于果酒、饮料、
体的肝脏和神经系统可能造成危害。
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以环己基氨基磺酸计,g/kg)如: 果冻0.65 ~ 1.0。
3.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甜味素、阿斯巴甜)
(1)性状 白色结晶或晶粉,微溶于水、乙醇,水液易分解
而失去甜味。低温和pH=3~5时较稳定。 (2)性能 强甜味,甜度为蔗糖100~200倍。不产生热量。 (3)毒性 ADI(g/kg) 0~0.04 。进入人体后代谢成天冬
模块四
酸度调节剂、甜味剂和增味剂
学习目标与要求
项目一 项目二 项目三
酸度调味剂 甜味剂 增味剂
学习目标与要求
了解食品酸度调节剂、甜味剂、增味剂的性质;
掌握酸度调节剂、甜味剂、增味剂的应用。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酸度调节剂、甜味剂、增味剂的应用; 难点:酸度调节剂、甜味剂、增味剂的机理。
(4)应用 用于各种食品加工和烹任。与增味剂复配使用,可 产生各种独特风味。如:用于虾片、鱼片等,可增强鲜美风味 。
2.水解植物蛋白 水解植物蛋白:是植物性蛋白质在酸催化作用下,水
解后的产物。又称氨基酸液(HVP)。
(l)性状 (2)性能 (3)毒性 (4)应用 淡黄至黄褐色液体、糊状体、粉状体或颗粒。 可产生众多风味如家禽味、猪肉味、牛肉味等, 无毒,安全。 广泛用于食品加工和烹调中;与增味剂复配使用
2.山梨糖醇 (1)性状 无色针状结晶或白色晶粉,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 ;耐酸、耐热。 (2)性能 甜度为蔗糖50%~70%, 清凉甜味。能保持甜、酸 、苦味的平衡,增强食品风味。
(3)毒性 ADI不作特殊规定。食用后不致龋齿,不被人体消 化吸收;内服过量能引起腹泻等。
(4)应用 按《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