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三章节土地质量评价

最新三章节土地质量评价


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纲要》所规定的评价系统有四个等 级:适宜纲(order)、适宜类(class)、适宜 亚类(subclass)、适宜单元(unit)
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①适宜纲 表示土地对所考虑的利用方式评价为适
宜(S)和不适宜(N) 适宜纲是指持久利用预期产生的效益大
于投入,而对土地不会产生破坏;不适宜 纲是指土地对所考虑的用途不能持续利用
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S3:勉强适宜,有严重的限制,会降 低产量或增加投入,收支仅仅勉强平衡
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不适宜纲通常分为两类 N1:暂时不适宜,土地有限制性,但终
究可以克服,而在目前的技术和现行成本 下不宜加以利用
N2:永久不适宜,土地限制性相对严重, 在一般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利用
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土地适宜性是指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 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条件的适宜程度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指某块土地针对 这类利用方式是否适宜,如果适宜,其 适宜的程度如何,做出等级的评定
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1972年10月,在荷兰的瓦格宁根拟定了 《土地评价纲要》草稿,1975年1月在罗马有 召开一个小型专家讨论会,对《纲要》草稿 提出了修改。1976年FAO正式颁布了《土地 评价纲要》
三章节土地质量评价
要点
➢ 什么是评价? ➢ 评价的类型? ➢ 评价的步骤和方法?
一、 土地资源评价的类型
3.按服务目标的类别分 ②多目标评价 是指服务目标的范围较宽、适用面较 广的土地评价。例如大农业土地评价
一、 土地资源评价的类型
评 价 的 分 类
二、 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1.土地评价要将土地利用对土地的要求 与具体的土地具备的条件进行比较
综合评级的方法:
第一种是定性方法:即把限制程度 最高的某限制因素所对应的质量等级 作为土地总的质量等级
第二种是定量方法,即根据各限制 因素分级值之和评定土地总的质量等 级
3、土地评价结果的汇报
评价成果除反映结果的有关表格和图 件外,还包括对土地利用类型的描述, 环境影响说明等。
第二节 土地适宜性评价Fra bibliotekD、叠置确定土地评价单元
把土地类型图、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 图叠置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封闭的图斑, 封闭的图斑即为评价单元
A
B
A+B
图层叠加
(3)评价因子的选择和结果的计算
A、对研究区的土地属性进行综合分析, 找出影响土地质量的主导限制因素。
B、限制因素的分级
C、评定质量等级
土地质量等级的评定实际包括两级控制 第一级控制,是分别对各限制因素评定 相应的级别,可称为单项评级 第二级控制,是根据各单项因素的级别 评定土地总的质量等级,可称为综合评级
(1)利用类型的选择和用途要求的确定
➢ 评价目标决定利用类型 ➢ 用途要求包括自然、经济、社会各方面
(2)评价单元的划分和土地性状的描述
土地评价单元是土地评价对象的最小单 位,是土地性状相对一致的单位。
A、以土壤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 就是直接利用土壤分类系统的某一级作
为评价单元
优点:充分反映土壤在土地综合体中的主 要作用,充分利用土壤普查的资料,节省大量 的野外调查工作量
2.注意:针对一定用途
二、 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2.土地评价要将土地利用的效益和所需 的投入进行比较
土地评价不仅停留于自然分析,应将自然分 析与经济分析结合
二、 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3.土地评价要因地制宜 各地区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等有
差异,这些差异对土地评价有一定影响
二、 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土地评价要考虑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
有可能的话,针对两种或多种利用方式评 价,便于土地调整和优化;同时要改变一个 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或引进一种新作物品种, 也要对改变前和改变后的利用方式分别评价
二、 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5.土地评价要以土地的持久利用为前提 进行评价的这种利用方式必须确保不
会导致生态环境的退化
三、土地资源评价的作用
① 为土地税收服务 ② 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 ③ 为土地改良与土地质量监测提供基础资料 ④ 为土地管理服务
缺点:在地面上缺乏明显的界线,而且往 往和自然的田块、行政界线不一致
B、以土地类型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
可以直观地看出地貌、土壤、植被的组合 情况及不同土地类型的差异
但土地类型侧重于对土地自然性状一致性研 究,可以用于大面积、大范围、中小比例尺的 土地评价,而对于大比例尺的土地评价,许多 地方现有的土地类型图仍不能满足土地评价的 要求,主要问题是土地类型划分不够细,对土 壤性质有时考虑太少
③土地适宜亚类 反映土地限制性类别的差异。亚类用英
文小写字母表示,附在适宜类符合之后
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④土地适宜单元 土地适宜单元是适宜亚类的续分,单元
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提供依据、为耕地 占补平衡提供依据等等
四、土地评价的程序
1、土地评价的准备阶段
➢ 土地评价立项与初步商讨 ➢ 评价目标的确定 ➢ 数据与资料的调查与收集 ➢ 制定土地评价的工作计划
2、土地评价的中间过程
➢土地利用类型的选择和土地用途要求的 确定 ➢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和土地性状的描述 ➢评价因子的选择和评价结果的计算
C、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
以田间末级固定工程(路、渠、沟、坎等)所 包围的地形、土壤、水利状况基本一致,生产 环境、管理水平,常年产量的范围也相对一致的 地块作为评价单元
优点:有利于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生产单 位的应用。缺点:对土地自身的性质考虑较少, 另外自然地块很破碎,一般只适合大比例尺或 详细比例尺的土地评价
不适宜的原因何在?
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②土地适宜类 反映土地对某种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
纲内适宜性程度递减的顺序用连续阿拉 伯数字表示,类的数目不作规定
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S1:高度适宜,土地对某种用途的持续 利用没有限制,或较小的限制,不致降低 产量或收益
S2:中等适宜,土地对某种用途的持续 利用有中等程度的限制性,这些限制性将 减少产量和收益并增加所需投入,但从这 种用途中仍能获得利益,有利可图,但明 显低于S1类的土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