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检测题参考答案
1.一、D
A项来源于原文第一段,是对第一段内容的概括和转述。
乡村文化是乡村社
会得以延续的核心,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乡村文化的振兴,没有乡村文化乡村就成为一潭死水。
可见“乡
村文化能使乡村充满生机活力,同时也是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的表述恰当,故A项正确。
B项来源于原文第二段,是对相关内容的概括和转述。
文化赋予生活意义,文化将乡村社会中个体连
成有机的整体,而节日作为乡村文化的内容之一,人们庆祝节日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等方面保持了沟通,成为联系密切的共同体。
故“节日具有联通意义,可使乡村中的个体连成整体,人与自然成为共同体”
的转述可以成立,B项正确。
C项来源于第二段和第三段,是对相关内容的概括。
第二段在论证“文化赋予乡村社会以秩序”时,
谈到了养成尊老爱幼的风气需要文化氛围、文化的力量,第三段讲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是乡风文明,通
过文化建设,实现乡村的和谐和有序发展,故C项正确。
D项来源于第三段,是对第三段内容的概括,但“先物质、经济层面,再到精神、制度层面”有误;
乡村振兴要文化先行,文化先行可从物质层面做起,但不能只停留在物质文化建设上,精神文化建设也
要跟上,在物质建设基础上推动公共事务治理,完善各种制度;由此可见,物质、经济和精神、制度,
这两个方面的建设并没有必然的先后顺序,故D项不正确。
2.C
A项是对原文第一段论证思路的分析,原文先从乡村文化的核心地位谈起,继而转入
论证乡村文化对乡村振兴的作用,由此提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论题,故A项正确。
B项是对原文第二段论证思路的分析。
第二段内容从“文化赋予生活意义”“文化也赋予乡村社会以
秩序”“乡村文化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基础”三个方面展开论证,阐述乡村文化对乡村社会的作用,
故B项正确。
C项是对原文一个论据的分析。
西方以乡村社会消亡为代价换取迅速的城市化进程,东方则希望在城
市化过程中避免重走西方乡村消亡旧路。
这两种不同态度及做法的比较,不是为了“揭示东西方乡村文
化的不同”,而是为了说明东西方对城市化的理解存在不同。
故C项不正确。
D项是对原文第三段论证过程和论证方法的分析概括,第三段的内容都是在阐述乡村振兴中如何践行
文化先行的做法,故D项正确。
3.A
A项是根据原文第二段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
原文以日本、韩国、台湾为例,是为了说明东西方社
会在城市化进程中同样面临乡村社会消亡的危机,但东方社会与西方社会的态度及做法不同,因此“东
方社会城市化和保留乡村不存在矛盾”的说法有误,不能推出“可避免此长彼消的现象”的结论,故A
项不正确。
B项是对第三段论证内容的分析和推断。
原文提出,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是实现乡风文明,而乡风文明既要做好乡村文化建设,也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结合起来。
选项表述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述为“更高更广的理论视野”是成立的。
故B项正确。
C项是根据原文多处内容做出的推断,原文第三段指出,“乡村振兴需要文化先行”;第一段、第二段又提出,“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乡村文化的振兴”,文化“赋予乡村生活的价值”“赋予乡村社会以秩序”,“乡村文化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基础”等,把这些内容归纳整合起来,就是“乡村社会可持续、良性地发展”,故C项正确。
D项是根据第三段相关内容的推断。
推动乡村公共事务的治理,需要村民参与管理,互相协作,参与
决策,在这基础上逐渐完善乡村的各种制度。
村规民约必须是村民共同参与、协作、决策而制定出来的,才能得到村民的广泛认可,也才能成为处理村庄公共事务的工具,真正发挥作用。
因此D项的推断成立。
二、1.【理解分析】(3分)
C(A项,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不能决定“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
B项,中国古代生命哲学并不是由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的必然规律发展而来。
D项,中国古代传统书画并没有表现出“时间与空间相互转化的生命之美”。
)
2.【论证分析】(3分)
B(文章并没有举出西方艺术的具体事例。
)
3.【分析推断】(3分)
C(运用“生生美学”的思维模式,不一定能够“创造出圆柔而饱含生命张力的艺术形象”。
)
三、1.【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语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C级。
【试题分析】A项前半句“新媒介产生负面效应的原因”源于原文第一段,后半句“人们在信息海洋中没有获得主动权、选择权”源于原文第三段。
从全文看,文章主要是从“媒体”和“信息受众”两大角度进行对策分析,因此,需要把对策转换为问题或原因,即“从媒体可以利用信息智能匹配技术降低受众的信息接收成本”可以转换为“受众的信息接收成本高”,从“从信息受众角度看,受众需要提高理性使用新媒介的能力”转换为“受众使用新媒体缺乏理性”。
由此可知A错。
B项源于原文第一段。
原文说“每天各种无用信息占据人们的大量时间,使人们非理性冲动增多,人际关系越来越淡薄,也更容易产生紧张和焦虑情绪”,三者是并列关系,而题目表述为因果关系,所以B项错误。
C项源于原文第二段,原文“一些媒体机构根据用户个人需求……进行精准信息推送”“虽然公司主要以推广自己服务项目为目的,但这种技术……接收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整合两层意思,可知C项正确。
D项,原文意思是媒体非常“注重用户的体验和选择”以达到“推广服务项目的目的”,所以D错。
)
2.【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是要求考生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B。
A项是对原文论证前提和指向性分析。
立论前提由原文第一段“新媒介在……同时,产生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可以推知;立论指向问题解决策略,即,“减少新媒介负面效应的对策”。
B项错。
B项是对文章核心论证问题的分析,前半句“文章围绕着为何要理性地使用新媒介这一问题”中“为何要理性地使用新媒介”概括错误,“为何”与“如何”区别很大,“为何”是原因分析,“如何”是怎样做,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分析。
B项的后半句“从两个密切相关的角度来展开分析”分析正确。
文章就是从“媒体”和“受众”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文章最后一句“媒介与受众的良性互动”可知二者关系密切。
C项是对论证方法的分析。
第二段有两处“比如”,即使用了举例论证方法;而两处举例论证所论证的内容概括为“信息智能匹配技术的特点、优势以及发展”。
由此可知C项正确。
D项是对原文整个论证结构的分析。
原文第一段提出新媒介发展的现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两个角度,中间两层分别从“媒介的技术革新”和“受众对信息的批判思考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一段则作出总结,得出结论。
3.【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A项前半句源于第二段,后半句是根据原文的第二段做的推断,文章第三段分析的就是“受众理性的媒介素养”,从现实生活逻辑也可以推出这个判断。
所以A项正确。
B项是对“信息智能匹配技术的持续发展”条件的推断,这个推断符合生活逻辑。
C项是对“缺少媒介素养”对一个人在新媒介
时代可能有的结果,相关内容可以从第三段进行推断判断。
C项对推出的两大结果“难以组织与控制信息”“肯定无法判断信息的是非利弊”表述过于绝对。
D项是对“受众理性使用新媒体能力不能提高”的影响分析。
文章从“信息智能匹配技术”与“受众媒介素养”“良性互动”进行分析论证,内此推知“媒介技术革新的成果就要大打扣折”成立,可知D项正确。
四、1.D(解析:A项,张冠李戴。
选项中的“其”是指“和面不同”,而文本中说的是“和”。
B项曲解文意,错在“《礼记·乐记》认为音乐的和谐来源于天与地的和谐”。
《礼记·乐记》中所说的“乐者,天地之和也”。
是说音乐能够表现天地的和谐。
C项,无中生有,错在“自从”。
中华文明以构建和平共处的美好世界为基本的理想,未必是从孔子开始的。
3分)
2.C(解析:对论据作用的解说错误。
“大量引用古代文献?并非立足于要批判西方的冲突意识。
要批判某一事物,必然要先讲其存在的问题,然后才批判,但引用的文献中并没有这些内容。
3分)3.B(解析:因果颠倒。
《尚书尧典》提出“协和万邦后,“协和万邦才成了中华世界观的典范。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