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法律推理
所谓法律推理,就是指法律人在适用法律的过程中,确认法律事实,选择法律规范,在此基础上将确认的法律事实归属于特定的法律规范,并通过援引法律法律条款,获得裁判结果的思维活动。
法律推理,是指对法律命题的一般逻辑推理。
常见的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演绎推理是以一般的原则为标准推断出某一具体情况的解决方式。
如甲类情况受乙规则支配,某一案件的情况属于甲类,因此这个案件要受乙规则支配。
归纳推理是从两个或更多的同类特殊命题中获取一般性命题的推理。
如在甲案件中,制造商对于过失造成的、由饮料瓶成品引起的损害负有责任;在乙案件中,制造商对由过失造成的、由包装布料成品引起的损害负有责任,从这两个命题中,人们可以归纳出一般的命题,即制造商要对他过失地提供给人们使用的包装品引起的损害承担责任。
这个一般命题可作为演绎推理的基础。
然而从两个或更多的特殊命题中也可能归纳出几种普遍程度不同的一般性命题。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种情况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做出它们在其它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
如在乙案件中可应用甲规则,现在有一个在所有实质方面类似于乙案件的案件,那么甲规则也可应用于这个案件。
但类比推理或然性很强,应在具体案件中考虑多方面因素慎重使用,尤其不能在刑事案件审理中使用类比推理。
法律推理的类别
根据法律推理适用的方法(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形式推理和实质推理
形式推理
又称分析推理、先例推理或形式逻辑。
根据确认的案件事实,直接援引相关法律条款,并严格按照确定的法律条款的形式结构所进行的推理。
该推理在解决法律问题时运用的方法:演绎方法、归纳方法和类推方法
该推理的三种形式: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类推)
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是从大前提和小前提中推导出结论的推论。
上述的大前提代表整体,小前提代表整体中的人或事。
演绎推理的经典方法是三段论。
例如,“所有的人都会死”是大前提,“苏格拉底是人”是小前提,“苏格拉底会死”是结论。
由此可见,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论。
演绎推理中正好有三个词项,是指逻辑学中的“大词”如“会死”,“中词”如“人”,“小词”如“苏格拉底”。
每个词项恰好出现在两个命题中。
中词不会出现在结论中。
在演绎推理中,我们遵循以下推论规则:
(1)在一个有效的三段论中,包含三个词,且每个词以一个意义在推论中使用;
(2)在一个有效的三段论中,至少有一个前提的中词是周延的;(在上例中,大前提中的“所有人”是周延的,小前提中的“人”不周延。
)
(3)在一个有效的三段论中,在前提不周延的词,在结论中也不会是周延的;(如“苏格拉底”在小前提和结论中均不周延)
(4)没有否定前提的三段论,是有效的;
(5)在一个有效的三段论中,有一个前提否定,结论一定否定;
(6)具有特称结论的三段论推论,不可能拥有两个全称前提。
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论。
演绎推理的主张是,如果前提为真,结论就为真。
归纳推
理的主张是,如果前提为真,结论有可能为真或者不是假的。
原因在于:在演绎推理中,一个既有的资讯和另一个推论出来的资讯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而在归纳推理中,一个既有的资讯和另一个推论出来的资讯之间的关联不具必然性。
归纳推理的结论具有或然性,它的可靠程度依赖于推论人所举事例的数量和分布范围。
为了保证归纳推理的结论的可信度和确定性,我们遵守以下推论规则:
(1)被考察对象的数量尽可能地多;
(2)被考察对象的范围尽可能地广;
(3)被考察对象之间的差异尽可能地大。
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从个别到个别的推论。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是相似的,从而推导出它们在另一个或另一些属性上也是相似的。
其一般形式为:
A具有a、b、c、d属性
B具有a、b、c属性
因此,B具有d属性
与归纳推理相比,类比推理得到的结论也具有或然性,即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
类比推论的结论是以重要的案情为基础的。
在类比推理中,推论的结论的可接受性依赖于重要性或相关性的判断。
但这种判断具有不确定性。
例如:有两个孩子,一个10岁,一个6岁。
一天晚上,你允许10岁的孩子在晚上9点睡觉,因为他明天没有课。
你要求6岁的孩子晚上8点睡觉,因为年龄小的孩子需要更多的睡眠。
6岁的孩子认为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对待,理由是,他和10岁的孩子都是儿童,第二天都没有课,应当9点睡觉。
(类比推理)但你认为他们在年龄上的不同比其他相似性重要,因为这种不同直接相关于待解决的问题——睡觉的时间。
由此可见,重要性问题是情景化的,而且依赖于待解决的问题。
重要性判断的不确定性也是人们质疑类比推理的理由。
在法律推理中,类比推理还依赖于以下两个标准:
(1)类比推论的可接受性与被分析的情况的数量成正比;
(2)可接受性依赖于正相似与负向似的数量。
设证推理
设证推理是对从所有能够解释事实的假设中优先选择一个假设的推论。
例如:清晨,我们发现门前的草坪是湿的,而且作出假设,如果昨天晚上天下雨了,草坪就会湿。
因此,我们就可以设证下列结论:昨晚天下雨。
这个推论的一般形式是:
C,被观察到或待解释的现象
如果H为真,那么C是当然结果
因此,H
设证推论首先要求推论人形成一些假定背景以及相关的感性事实,即具有“待解释现象”所属领域的知识。
设证推论开始于将不熟悉的事实(新奇事实)与熟悉的事实(背景事实)相并列。
新奇事实需要参照背景事实理解。
设证推论是一种效力很弱的推论,但是它在法律适用的过程中是不可放弃的。
法律人在听到一个案件事实后,一般就会凭自己的“法的前理解”假设一个对该案件的处理结果,然后根据这个结果寻找法律,最后确定一个合理的、有效的法律决定。
设证论证的推论结论是不确定的,因为法律人在作假设时,法律人的前理解发挥着作用,而前理解既可对也可错。
这就意味着法律人在运用设证假设时,尽可能地寻找法律和法学上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再在其中确定一个最佳方案。
实质推理
概念也称辩证推理,指当作为推理的前提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矛盾的命题所进行的
选择和权衡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