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呼吸机相关肺炎(VAP)预防与控制规范

呼吸机相关肺炎(VAP)预防与控制规范

呼吸机相关肺炎(VAP)预防与控制规范并将其传递给吸入气,以达到加湿和加温的效果的装置。

三、基本要求
1医务人员应加强手卫生、穿戴个人防护用品、规范操作
程序,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2患者管理应加强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的病情变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气道管理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气道,定期更换
气管导管,减少气管刺激,避免误吸。

4器械的消毒或灭菌管理应按规定程序进行,保证器械的
无菌状态。

5环境管理应加强清洁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交
叉感染。

6监测管理应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呼吸机相关
肺炎的发生情况和疫情趋势。

四、医务人员管理
1医务人员应定期接受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知识培训,提高防范意识和操作水平。

2医务人员应加强手卫生,穿戴个人防护用品,规范操作
程序,避免交叉感染。

3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污染和感染的发生。

五、患者管理
1患者管理应加强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的病情变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患者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气道,定期更换气管导管,
减少气管刺激,避免误吸。

3患者应保持口腔卫生,避免口腔内细菌繁殖,导致呼吸
机相关肺炎的发生。

4患者应遵守医嘱,按时服用抗生素和其他药物,以达到
治疗效果。

六、气道管理
1气道管理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气道,减少气管
刺激,避免误吸。

2定期更换气管导管,避免导管内细菌繁殖,导致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

3对于使用气管插管的患者,可选择声门下分泌物吸引气管导管,定时或持续吸引积存于声门下气囊上方分泌物,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

七、器械的消毒或灭菌管理
1器械的消毒或灭菌管理应按规定程序进行,保证器械的无菌状态。

2对于可重复使用的器械,应进行定期消毒或灭菌,保证其无菌状态。

3对于一次性使用的器械,应及时更换,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八、环境管理
1环境管理应加强清洁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交叉感染。

2对于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的隔离病房,应定期进行清洁消毒,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卫生。

九、监测管理
1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情况和疫情趋势。

2对于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的患者,应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疫情扩散。

3定期对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工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人工鼻是一种装置,可以使吸入的气体加热和加湿。

它仿照骆驼鼻子的结构制作而成,由多层吸水和亲水材料制成的细孔网纱结构组成。

使用时,一端连接到人工气道,另一端连接到呼吸机管路。

以下是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基本要求:
1.医院应将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和控制工作纳入医疗质量管理。

2.呼吸机使用部门应制定呼吸机使用指征、使用过程、医院感染相关预防和控制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并有相应的管理责任制。

3.从事呼吸机相关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掌握呼吸机相关肺
炎预防和控制方面的知识,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标准操作规程和要求。

4.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务部门、护理部门及其它医疗质
量管理部门应督促临床科室严格执行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各项预防和控制措施。

以下是医务人员应注意的事项:
1.开展呼吸机相关诊疗工作的有关部门应配备足够数量、
受过专门训练、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

2.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

3.医务人员应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掌握不同病原体
的主要传播途径和相应隔离措施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4.医务人员出现呼吸道感染综合征时,应避免直接接触患者。

5.从事呼吸机相关诊疗工作的医务人员每年应接种流感疫苗。

以下是患者管理的注意事项:
1.患者床头应抬高,以30-45°为宜,除非有禁忌症。

2.应定时进行口腔卫生护理,至少每6-8小时一次,尤其
对经口气管插管的患者。

3.宜使用含有0.1%-0.2%氯己定的消毒剂漱口、口腔粘膜、牙齿擦拭或冲洗。

4.实施肠内营养时,应避免胃过度膨胀,宜采用远端超过
幽门的鼻饲管,注意控制容量和输注速度;条件许可时应尽早拔除鼻饲管。

5.应积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6.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者,应采取接触隔离措施。

7.应规范人工气道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

不宜常规
使用口服抗菌药物进行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

避免为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而常规给予全身静脉使用或呼吸道局部使用抗菌药物。

以下是气道管理的注意事项:
1.应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指征。

对于需要辅助通气的患者,
应尽量采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IPV)。

2.宜选择经口气管插管,经鼻气管插管可增加肺炎的风险。

短期内(2周)不能撤除人工气道的患者,宜尽早选择气管切开。

3、为确保气管插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选择适当的
气管导管,并进行常规的气囊压力监测。

气囊压力应保持在
25-30cmH2O之间。

4、对于插管时间可能超过72小时的患者,建议使用带有声门下分泌物吸引功能的气管导管。

5、尽早拔除气管插管是非常重要的。

每天应该停用或减少镇静剂的使用,以便评估患者是否可以撤机或拔管。

同时,应尽量避免拔管后再次插管。

6、定期清除气道分泌物是必要的。

当患者需要转运、改变体位或插管位置,或者气道有分泌物积聚时,应及时吸引气道分泌物。

7、针对部分多重耐药菌或泛耐药菌如MRSA、
MDR/PDR-AB、CRE的感染或定植,以及疑似有传染性的呼吸道感染患者,应使用密闭式吸痰装置。

8、在抽吸气道分泌物时,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并确保每次吸引充分。

详细的气道分泌物抽吸方法请参见附录。

9、对于连续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不应频繁更换呼吸机管路,建议每周更换一次。

如果出现明显污染或功能障碍,则应及时更换。

10、呼吸机管路集水杯中的冷凝水应及时清空。

操作时要谨慎,避免冷凝水流入气管插管和呼吸机管路上的湿化器或雾化器内。

冷凝水应倒入下水道,不应随意倾倒在室内地面上。

11、应该定期使用气道湿化装置,但不应常规使用微量泵持续泵入湿化液进行湿化。

加热湿化器内添加用水时,应使用无菌水。

12、使用热湿交换器可以减少或避免冷凝水的形成。

热湿交换器的更换频率不应短于48小时,除非出现明显污染和功能障碍。

13、雾化器应该一人一用一消毒。

雾化器内不应添加抗菌药物。

14、不应常规使用细菌过滤器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

但对于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患者或疑似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患者,可以使用细菌过滤器防止病原体污染呼吸机内部。

七、医用物品的清洁、消毒管理
1、应该遵循医疗卫生机构消毒、灭菌基本要求。

2、使用中的呼吸机外壳、按钮、面板应保持清洁。

如果出现明显污染、感染暴发或耐药菌流行,应进行消毒处理。

3、无菌物品应该一人一用一灭菌。

接触患者粘膜的物品应该一人一用一消毒。

对于中度和高度危险性的医用物品,例如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金属接头、湿化罐等,应由消毒供应中心(CSSD)集中处理。

4、对于呼吸机内部不需要进行常规消毒,除非出现明显污染。

5、麻醉机应该使用细菌过滤器防止病原体污染麻醉机内部。

在使用之前,应按照生产厂家的产品说明进行适当的卫生处理。

加热湿化器和活瓣应该一人一用一更换,管道应该每周更换一次。

如果出现污染或功能障碍,则应随时更换。

对于使用后的医用物品,如果是感染性疾病患者使用过的,应按照规定进行处理。

在下一位患者使用呼吸机之前,应更换过滤器和管道,以确保设备的清洁和卫生。

在环境管理方面,应定期对患者周围接触频繁的物表进行清洁消毒,例如床头桌、床栏杆、呼叫按钮等。

在监测管理方面,应开展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目标性监测,包括发病率、危险因素和常见病原体等,定期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和反馈。

此外,还应定期开展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措施的依从性监测、分析和反馈,并评价干预效果和持续质量改进措施。

对于洁净病房,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相应指标的监测。

在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时,特别是多重耐药菌或不容易清除的耐药菌、真菌感染暴发以及发生军团菌医院感染
时,应针对特定环境进行目标微生物监测,以寻找感染源和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

附录中介绍了气道分泌物抽吸方法。

在操作时,医务人员应戴无菌手套或清洁手套,不宜使用镊子等替代工具。

吸引气道分泌物时,应先吸引下呼吸道分泌物,再吸引鼻-喉腔和口腔分泌物,一次操作可仅使用一根吸痰管,并应充分吸引。

清除气囊上滞留物的方法需要两个人配合操作,患者取头低脚高位或平卧位。

作用原理是在患者吸气末时,用力挤压简易呼吸器,在肺充分膨胀的同时放气囊,患者呼气,借助于胸廓的弹性回缩,产生较大且快的呼气流速,将流下的分泌物冲到气囊上,此时可充气囊,阻止气囊上分泌物流入气道内,再经口、鼻腔吸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