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旧城改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旧城改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目前我国的旧城改造在城市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其运作过程中,出现很多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建议和方法。

并处理好新旧建筑之间的关系,促进城市发展。

关键词:旧城改造;问题和现状;城市再开发;建议与方法1.引言城市的发展战略是以推动经济社会进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

而旧城改造就是通过改造旧城区中那些落后的、不利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结构,重新构建城市发展的合理化空间布局,恢复旧城区在城市发展中的固有活力,发挥其应有作用,以达到改善生活质量与环境、振兴城市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的目的。

研究旧城改造对我国经济建设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2•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关系问题我们在进行新区开发建设时,首先要进行投资较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其建筑综合造价要比旧城区高得多。

这就无形中造成新区建设进展缓慢,而旧城改造却热火朝天。

比较典型的如沈阳市的旧城改造,在过去十几年中,住宅建设几乎全都是旧城中,只在城市边缘地带建了少量的住宅。

当涂县从1996年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当初计划先在城东开辟一新区,并率先进行了新区主干道的建设。

然而,由于资金不足中途停了下来,恰在此时,有一港商有意对县城中心区黄金地段的旧城区进行开发改造,而不愿到新区进行开发。

为了引进外资,县政府改变了原有计划,转而开始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

由于这几年来旧城的大规模改造,抑制了新区的发展,新区至今未形成气候。

越集中在中心改造新区就越发展不起来,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影响了整个城市的发展。

通过对这几年城市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根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确定是着重旧城改造还是开发新区的时候,应该首先重点发展新区,然后再回过头来对旧城进行逐步改造。

发展新区与旧城改造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先进行新区建设使新区建设形成一定规模和面貌,从而吸引开发商去开发,吸引和转移旧城区的部分人口,并积累城市建设经验和资金,为旧城改造创造有利的条件,然后再进行旧城逐步改造。

这样既推动了城市整体发展,又能使旧城改造达到高质量、高标准,促进旧城改造,形成良性循环的格局。

城市发展不能任凭市场经济规律自发进行,需要政府发挥应有的调控作用。

政府通过制订政策,运用多种调控手段,积极引导、有意先启动新区发展。

3•旧城改造的问题和现状3.1缺乏总体规划,零星分散搞改造《城市规划法》规定: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必须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各项建设工程的选址、定点,不得妨碍城市的发展,危害城市的安全,污染和破坏城市环境,影响城市各项功能的协调。

但在实际过程中,一些地方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出现零星插建、见缝插针,甚至挤占公共配套项目用地的现象。

造成房屋改造杂乱无章,基础设施无法顾及,改造死角到处遗留,改造了的旧城仍是旧城。

3.2忽视改造后新城的园林绿化问题旧城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张,这些地区成了寸土寸金的黄金地带,造成地价飞涨,旧城改造成本大幅增加。

成本增加直接意味着开发商的利润减少,甚至意味着有负债的风险。

于是旧城改造项目的实施者不愿意大量资金和人力投入在费力不讨好的园林绿化上,这样就造成新城建成后的园林绿化率急剧降低,改建成一个“大杂院”。

3.3黄金地段成宠儿,偏街背巷成弃儿在一些位于繁华地段,人口和建筑物密度较低的旧城区,由于开发前景诱人,往往得到优先改造。

与此相反,地处偏街背巷,住房困难户和危房户最为集中的地段,则成了无人问津的弃儿。

这些地方的居民正是所谓的“城市弱势群体”,是最需要通过旧城改造来改善居住环境的对象。

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改造这些地方无利可图,造成政府无力去改造,开发商无意去改造。

某县的偏街背巷,无人问津3.4在旧城改造中不能合理地综合利用土地由于在旧城改造中采取片区拆迁,全部重建的模式,开发商拆住宅后仍建住宅,拆商业门面后仍建商业门面的方式屡见不鲜,这就造成对土地的无法综合规划、评估,造成土地使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低谷”现象。

3.5盲目追求都市化景观,忽视城市的特色建设我国国土面积广大,不同的城市存在于不同的地理位置,有不同的气候,不同的自然景观。

同时我国又是一个文化源远流长的国家,不同的城市也具有不同的人文、历史风貌。

综合这一切,我国的每个城市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但现在的旧城改造都一致的去追求高楼林立, 车水马龙的城市景观, 造成!“千城一面” 的情况, 毁灭了城市独特文化的流传。

甚至有人认为高楼大厦就是现代化城市的代表符号, 却不知现代信息技术时代已经使摩天厦失去了高度优势, 人们更多的开始追求风格迥异的城市建筑风格。

旧城改造使城市人口密度越改越密, 交通越改越拥挤, 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特征不明显, 整个城市没有任何特色。

引起了城市地区人口和产业的过度集中, 工业废物, 生活垃圾, 汽车尾气排放量的增加, 城市绿地的急剧减少, 导致了城市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

此外, 城市建筑, 特别是住宅高层化不但给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变, 而且对城市地震、火灾、城市热岛效应等灾害的预防工作造成了潜在的隐患, 城市居住环境的安全性令人担忧。

3.6 重视城市再开发, 忽视旧城原有设施的修复和保护旧城改造是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土地利用集约化的重要途径, 是激发城市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手段, 是集开发、修复、保护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建设。

但在我国的旧城改造项目中普遍采取片区整体拆迁重新建设的操作模式。

诚然, 采取此种方法对于提高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及改变地区的整体风格有很大的优势, 但采取这种模式的同时也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和历史文化古迹遭到破坏等。

有时这种方式也会造成旧城中可以修复、利用的城市设施弃之不顾, 转而投入大量的资金予以拆除重建。

3.7 急功近利, 大拆大建《城市规划法》规定:城市旧区改建应当遵循加强维护、合理利用、调整布局、逐步改善的原则,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并逐步改善居住和交通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综合功能。

但有些地方在实施集中改造的初期,急于求成,改造标准订得过高,拆迁工作量大,一些可充分利用的古建筑和新建房子全部被推倒重来,出现了大拆大建的现象,造成了极大浪费。

由于改造规模过大,拆迁过多,无力安置,便采取打折扣的方式,重住宅轻配套,只顾地上,不顾地下,只强调局部利益,不注重整体效益。

4. 旧城改造中的原因分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冲突, 城市规划法规体系不健全, 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没有起到应有的引导、促进、制约作用。

忽略建设规划, 没有针对不同地块的不同条件和特点, 因地制宜、突出各自特色以及受到地方政策、体制和拆迁成本高、安置难度大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旧城改造进展缓慢, 造成了这些问题的出现。

城市改造不是简单地推倒旧房子, 盖起新房子, 而是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 在城市老化地区实施有计划地进行再开发、修复和保护, 为人们创造一个高质量的生活。

旧城改造应坚持整体性、动态性、保护与改造协调的原则, 集约利用城市土地, 使旧城从城市功能、布局、产业结构上进行调整, 使旧城机能得以完善, 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真正做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使社会诸要素融洽、整合与协调地发展。

5. 解决旧城改造存在问题的建议与方法(1)要以有机整体协同的观点在城市设计中慎重处理新老建筑的关系,文化与功能的关系,建筑形象与空间环境的关系,把城市构成诸要素统一协调,共同突显该街区城市设计主题。

对于旧城保护主旨来说,尤其注重城市文化精神的灌注,比如京城的旧城改造就要有京剧的“京韵” “京味”,以与新区形成对比强烈的文化风貌反差,才能有其鲜明的特色。

(2)找到适当的“平衡点”切入,使旧城改造既达到改变城市环境,改善人民居住条件的目的,又解决了开发建设中“经济利益”与“环境改造”之间的巨大矛盾。

实例:苏州桐芳巷住宅小区这是一个位于古城内的旧城街坊成片改造项目,用地不可谓不紧,建筑密度不可谓不大(48.2%占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求有大块的公共绿地是不现实的。

因此,小区充分结合街、巷、弄、庭院的格局,结合古城的历史文化意苏州桐芳巷住宅小区绿化蕴,着力营造了精巧的小型庭园和宅旁绿化,很好地将住宅与古城街巷肌理和苏州园林的风格特点加以融合。

虽然绿地率不高,但小区环境亲切、园林绿化清新雅致,具有浓浓的“家园”感它从苏州特有的古城肌理与园林特色入手。

这种寻求“平衡点”的观念与方法,既是主动、积极的,也是现实和富有生命力的(3)协调新旧,深化城市细部,精心组织城市公共空间与环境艺术是城市设计的重要任务。

没有好的城市设计,城市建设只能是粗放的,不可能作深作细。

此外,旧城城市设计还需要认真为寓新于旧出好题目,把握好该地段片区新建筑应担当的角色,否则不可能指导建筑创作产生精品,也不可能出现融新旧于一体的城市艺术和谐共生。

城市公共空间如广场、街头绿地等主要靠城市设计加以指导实施。

(4)对于旧城区的城市设计来说,特别要强调的是不要随意改变或破坏旧城原有的形态格局、城市肌理和城市空间环境氛围,包括体量、高度、空间尺度等控制要素。

要避免过分强调满足现代功能要求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强制性地开路拓宽盲目追求壮观气派。

著名作家刘心武曾撰文呼吁要维护什刹海城市传统情调空间是很有见地的。

(5)以旧治旧,不搞大拆大建。

不搞全推倒重建,而是在旧房基础上拆旧建新,同时充分利用旧有条件,旧有设施,旧有环境为新住宅服务,使旧城改造变成花钱少,办事多,见效快的利国利民工程。

对于旧城中可以修复的近现代建筑、城市基础设施应进行维修翻新后继续使用,减少资源的浪费。

需要重点研究旧城区域拆除与保护的问题,以科学的规划指导旧城改造中哪些区域该拆除,哪些区域该保留,哪些建筑该改造,哪些建筑该修缮。

只有明确了拆除与保护的关系,旧城改造工作才能有的放矢,解决改造中的诸多问题和矛盾。

还要防止有些地方在旧城改造中,将医院、学校等社会配套设施全部搬出旧城区,形成纯住宅区的做法,要力求做到城市功能的完整配套。

此外,旧城改造还应当在规划中注重对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6)在旧城改造中对历史文化遗存应当进行合理保护和有效适度开发,发挥出城市文化的强大积聚效应,展现城市文化的独特魅力。

因为旧城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城市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和地区独一无二的品牌形象,对于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 7) 现代建筑国际化不会影响我们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髓的传承。

一些民族建筑形式被历史封存后,民族的传统建筑文化失去了她几千年赖以表达的物质基础,而新的表达方式尚未产生,人们便产生迷茫和种种担忧。

其实,这是对社会变革引起的文化附着产生了认识观念上的差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