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道学--道家--道教--道医

道--道学--道家--道教--道医

道--道学--道家--道教--道医道(哲学名词)道,是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

道,自然也。

自然即是道。

自然者,自,自己。

然,如此,这样,那样。

一切事物非事物自己如此,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风无人扇而自动,水无人推而自流,草木无人种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等等不可尽言皆自己如此。

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约而同,统一遵循某种东西,无有例外。

它即变化之本,不生不灭,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过而变之、亘古不变。

其始无名,故古人强名曰:道。

“道”,最早由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随后,孔子在《周易·系辞传》里有句非常有名的话来诠释‘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道"的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道”生天地万物,生仙佛,生圣生贤,倶以从“道”而生,阴抱阳,生生化化,无极无穷之妙哉。

这就是一切的本源,是终极的真理。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此文载自于老子另一著作《清静经》。

“大道无形”:“大”为无外,“道”为至善,“无”是无极,“形”是踪迹。

夫“大道”,本鸿濛未判之元气,有何形质之见焉?“生育天地”:“生”为生化,“育”为含养,“天”为阳气,“地”为阴气。

“大道无情”:“道”本属先天,无声无臭;“情”本属后天,有作有为。

以无情化大爱,无情是无为之道也。

“运行日月”:“运”是旋转,“行”为周流,“日”为金乌,“月”为玉兔。

日属离卦,则有寒暑之来往。

月属坎卦,则有消长之盈亏。

在人为圣日圣月,照耀金庭。

“大道无名”:“名”是名目。

先天大道,无形无象,有何名字,强名曰道。

“长养万物”:“长”为长生,“养”为养育,“万物”泛指一切事物。

道学道学(Daoism)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原指老子创立的有关道的学说,它包括哲学的道家、宗教学的道教以及属于人体生命科学范围的内丹学。

中国古文献中凡较严肃的学术分类或艺文志书,皆以儒、道并举。

《宋史》立“道学传”。

胡孚琛著《道学通论》已首先为道学正名,同时又论证了道家、道教、内丹学三者的关系并揭示了道学的基本内容。

道家先秦诸子影响力最大的两家之一。

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时曾经说过“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道”也是中华民族在人类进化长河中积累的智慧的体现,从黄帝,到先知大德悟出河图、洛书,道学思维就已经注入了这个民族的意识思维之中,道学是中华的本土众文化的核心,有很多借鉴道学思想延伸的一些学说,也是围绕华夏民族意识可以接受的思维形式而发展起来的。

“道”是对自然万物客观认识的方式,也是正确认识万物智慧的凝聚词,道包含天地之间正确认知的观点,道分阴阳,也就是说世间的万千世间万物,都是有正确与不正确、好与坏、美与丑。

,相对应的学说观点,把这个观点归纳一个观点符号也就是“道”。

“道”的渊源很久远,从人类利用自身的智慧创造图形,演绎一个很久远的图腾,那就是伏羲立道的象形学说,远古最有智慧的鼻祖就是伏羲做为华夏人群智慧的代表,传说中的伏羲是人首蛇身,依照传说中伏羲的形象创造出了“道”道字中的“首”是伏羲的头,辶字旁,就是伏羲的躯干,更形象的记载着人类的智慧伏羲也就是“道”“道”被很多的新出学说借用后,赋予神秘、赋予万能,词藻修饰后,使人们不能够正确的认识,看不清“道”的真正含义,道就是智慧。

《道解》敬轩子“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

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

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

老子所说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老子所写的《道德经》是关于“道”的经典著作。

)孔子所说的“道”,是“中庸之道”,是一种方法;释家所说的“道”,是“中道”,释家的最高真理。

所述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

佛家的道是中观的思想,中观思想涉及“中道”和“空”。

“空”的思想似空非空,不能著空相求空。

道:一首一走,第一次走的路、第一次用的方法才叫道,重复别人做过的事不叫道。

走不一样的路,坚持创新才能生道。

天道:众生为鱼,道为网,河为天地。

那捞网的渔夫,就是执掌命运的天地造化。

道家(信奉老庄等道家学说的哲学学派)春秋时期,老子[1] 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

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成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等影响深远。

李约瑟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

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

”“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道家哲学)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有中华文化基石之称的道家哲学思想,还通过儒学以及中国化之后的佛学而得以不同程度的体现。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量的中外学者开始注意到与吸取道家的积极思想,故学者说:“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

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

”东汉末年道教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春秋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

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泰古二皇,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

标志这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从此成为古往今来治国治家的至尊宝术。

以黄帝、伊尹、太公、辛甲、鬻子、老子、文子、列子、庄子、管子、鹖冠子等等为主要代表,主张“无为、璞朴、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等等。

尤其重要的是,道家虽有经典著作,可思想并不圈囿(quānyòu)于著作之中。

道家思想的形成是以总结、发展、著典籍为主要路径,每一次思想的跳跃都经历了极其长时间的众人积累,这也再一次的凸显了道家的生命力。

道家人物既可入世建功;亦可功成弗居(功成身退),在历史长河中每当灾世来临之时,道家人物以一身浩然道气挑战灾难乱源,诛邪卫道,拨乱反正,也因此激荡出众多脍炙人口的传奇篇章。

道教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

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

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

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

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

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全国现有住观道士3万余人。

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全国现登记开放的宫观有2千余座。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

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

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

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

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

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为大道元阙圣祖太上玄元皇帝。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

现在学术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

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境界经典非修真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国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并借由道教科仪与本身法术修为等仪式来功德成仙,常见后来的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与道术的修练者。

道教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道教的历史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

道教教祖老子把“道”作为宇宙本体、万物规律,是超越时空的神秘存在,以“道”为基点建立道教的神学理论体系;老庄的神秘主义和养生思想所形成的得道成仙思想为道教的核心信仰。

注重修炼养生,老子、庄子提出的清静无为、见素抱朴、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被教徒所继承发扬。

道教是典型的多神教,神系纷繁复杂,神祇数量极多。

“道”无形无象,而又生育天地万物。

道教主要有四大神系:正统道教神系,民间信仰神系,上古神话神系,神魔小说神系(基本无用)。

在道教中,“神”指先天自然化生之圣,“仙”指后天修炼得道之人。

人们通常将神、仙二词合用或混用。

正统道教之神称为“尊神”,民间信仰之神称为“俗神”,神魔小说中虚构的神仙一般不列在道教供奉范畴之内。

三清三清是道教的最高神与教主: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总称为“虚无自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

三清三位一体,是“道”的化身。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元始天尊象征“天地未形,万物未生”的“无极”状态,灵宝天尊象征“混沌始判,阴阳初分”的“太极”状态,道德天尊象征“冲气为和,万物化生”的“冲和”状态。

元始天尊造化天地,为龙汉祖劫玉清教主;灵宝天尊度化万物,为赤明中劫上清教主;道德天尊教化世人,为开皇末劫太清教主。

道德天尊亦称为“太上老君”,圣人老子是他的第十八个化身。

太乙天尊太乙救苦天尊,简称太乙天尊或救苦天尊,是道教尊神,又称青玄大帝、青华大帝、寻声救苦天尊等,诞辰为农历十一月十一日,道教经典记太乙救苦天尊居“东方青华长乐世界”妙严宫(“严”或作“岩”),可引渡受苦亡魂往生,对于积德行善、晓道明玄而功德圆满之人,太乙救苦天尊亦能“乘九狮之仙驭,散百宝之祥光”,接引其登天成仙。

太乙救苦天尊与南极玉清真王同为玉皇上帝的左右侍者。

经中有称之为:“玉清应化身”即是云其乃玉清元始天尊以九阳之精秘密所化的应化身。

医药之神医神华佗,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保生大帝吴夲;十大神医:扁鹊,张仲景,华佗,皇甫谧,葛洪,孙思邈,钱乙,朱丹溪,李时珍,叶天士。

道医道医的概念源自其代表作以现存的《黄帝内经》最具有代表性。

是以“道”为基本理论,以道为核心内容,以形神兼治为手段的医学及发展出来的“道医学”流派。

道医是以《黄帝内经》等等道家经典为基本理论及阴阳五行学说为辨证施治手段。

相关主题